清咸丰年间(公元 1851—1861年),宝福局铸钱形制与版式多样,铸工精到,钱品精美,堪称清钱一绝,至今仍然是藏家清钱收藏中的宠儿。仅从《咸丰钱汇》一书搜录的就有 32类,面值从當十、当五、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等多重多版,但无“當五百”的钱币。
而在大清24个造币局中竟有宝泉、寶源、寶直、寶蓟、寶河、寶陕、寶巩、宝苏、寶伊等十个造币局铸有“當五百”铜钱。
与边远造币局相比,宝福局是铸币较早,规模较大、铸币品种多、铸造量大的造币局,未铸有“當五百"铜钱铸造是难以理解的事
情。
从当今不断发现的史上铸造的钱币新品证实了一个观点, 清代有许多铸钱都没有钱局铸造档案留下,也没有特别告诉后人其到底铸没铸造过。钱谱著作者获得钱币也有时间和实物局限,许多钱币未能如谱。但我们不能因谱不载,而无视发现实物之实!
比如,宝福局咸丰元宝在当今就能查到实物。如
1、深圳论坛 2018-12-16 15:30
(https://szbbs.sznews.com/thread-3837975-1-1.html)发布的《清咸丰重宝五百[宝福局]厚重大铜母祖钱美品珍罕》币直径66mm,净重量209克。述为正宗官钱。
2、《中华古玩网》2019-02-25 上传互联网
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1D=20213030
《咸丰重宝背满文宝福五百雕母大珍孤品》高密度黄铜钱祖钱,雕母样钱大样一枚,直径66mm、厚9mm、穿径5mm、重207.51克。
其器型大气,阔缘廓深肉厚,放在手掌心压手。此母钱钱文楷书文字流畅隽美,雕母大钱正面廓内凹区黑漆古自然氧化,包浆深至胎骨,局部有绿锈包浆。钱背文为清钱常规制式(即穿上下当五百,穿左右满文宝福)。
亚洲私人珍藏博物馆载
3、老朽本人也藏有一品宝福局咸丰重宝当五百大钱。
从藏品的几何尺寸、重量和币文书法特征,钱币色泽、包浆、铸工等多方面与前面展示多同形制钱币比较, 应属于同一人雕刻之雕母或雕母样币。
此藏品乃老朽早年于东北依春地区猎获,一直深藏。今上网展示,一是意欲与同好分享,二是以此证明“寶福局”确有原铸之“咸丰元宝五百”之雕母大钱,三是求同好品鉴,探讨此钱币的前世今生。
观此藏乃窖藏薄锈,彰显包浆老道,锈迹分布自然,锈色可餐。薄锈之处,可见铜色呈青黄之色,应是青铜质地。如此锈浆质色,可谓大开。
观铸体,可见此钱厚重超常,铸制精整。直径为60mm,厚9.3mm,穿径15.5mm,中孔 6.2mm,字高2.0mm。钱币重217.26g。
熟知大清宝福局造币历来足金足称,谁能想此金口未开之雕母祖钱竟然如此沉重。决非私铸钱币可比,必为官铸之品!
再观此币铸相,方正圆矩,地章平整,字廓深竣清晰。内穿金口未开,中穿圆孔略有偏离内穿阔,其孔上下平面有扩孔边。细观圆孔内壁,可见有旋转细纹和纵向纹,应是人工打磨修证痕迹。未开金扣的内穿平面上有数个凹陷痕迹和横纵向打磨细纹。在钱文肉身上其磨痕也是肉眼可见。地章平整。所有特征证明此钱是由当时工匠手工雕琢而非机制磨平,其钱铸相特色鲜明。
如此精整铸相,进一步彰显出雕母样钱之风范,是宝福官炉优铸之品。
再品钱文,可见此钱楷书书体,书写规范。镌刻力道有加,书意端庄,笔见力道,横直竖立,深竣挺拔。咸"字第一撇加长,但与其它各字布局协调,端庄隽美。钱文线体上刀刻修饰痕迹明显。尤其是“咸”字内“口”之上横,“寶”字上盖,“尔"字,“豐”字第一竖笔和最后一横笔上的雕刻痕,彰显此币确为人工刀刻之样品。与互联网上发现的同类钱币比对,形制书意相同,为同祖雕刻师所出,
显而易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辨识和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显示,老朽认为,虽书谱未载有“宝福局铸造咸丰元宝穿上下五百”铜钱的信息,但此藏品实物佐证了大清咸丰年,宝福局确实是铸有此面值的大钱。但不知何故,仅停留在未开金口雕母祖母样钱阶段,而未实际铸造母钱,子钱,行用钱。
从检索获取的信息看,这种未开金口雕母祖母样钱母钱仅存数枚,是非常罕见的历史文化古迹。此未开金口雕母祖母样钱,可作为填补大清咸丰年间宝福局铸钱历史的佐证。其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均是显而易见的。
2025年1月26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