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福局铸钱史
咸丰年间(1851-1861年)是大清一段重要历史篇章。这一时期,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包括太平天国起义的席卷南方和西方列强的逼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财政压力巨大。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清政府大量铸造大钱以应对财政危机,宝福局也不例外,铸造了包括咸丰重宝五百,当千在内的多种面值的大钱。但这两种制式的大钱在《咸丰泉汇》中未见收录。所以,一直不被泉界哪些“唯谱论者”看好。
宝福局是清代福建省的局,顺治六年(1649年)题准,原名福建省局,雍正时改为宝褔局,悬经干隆、嘉磨、道光,直至咸丰初年,都铸有背为满文卖福的小平年号钱,其福字作
咸丰三年(1853年),就在户、工两局刚开始铸大钱之时,寶褔局也铸了大钱。
关于这段历史,在《咸丰泉汇》中有述:
当时,太平天国正蓬勃发展。据署闽浙总督王懿德咸丰三年六月十八日折中奏称:
“闽省值军务繁急,经费不资,民用支绌之际”,“在籍绅士尚书衔廖鸿荃等呈请变通,以济时艰。”乃“仿照成法,从权办理,于局内添设两炉,鼓铸以一当十、一当二十、一当五十、一当一百各项大钱,与原设各炉鼓铸时钱,相间行用。并许民间缴铜赴局易钱,以资源源铸造。并筹议所铸各项大钱,当十者每枚重五钱,当二十者倍之,常五十、当百文者如数递增。钱之现模一如旧式而加大焉。”清政府对福局迅速响应鼓铸大钱是赞赏的。
咸丰四年五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论:
“迄今日久,仅据福建、山西、陕西各督抚奏明遵办,其余各省并未将现办情形奏报。”“福建素称瘠区,办理已有成效,各省情形,虽有不同,亦何难设法筹办。”
不过寶福局并不全照户部颁布式,而是以自己的格式铸造, 而且没有铸当五百、当干大钱。 (注: 关于这两种大钱寶福局是否铸造过,黄鹤宵著《故宫清钱谱》中述“福建大錢有自當十三至當百,均稱通寶者,有均稱重寶者,有稱重寶边郭兼紀重者,其他試鑄品尚不與焉”。此段文字对是否铸有当百以上,如当五百,当千大钱未与否定,当作“试铸品尚不与焉”!)
宝福钱也比较厚重,其当百大钱海超过了户、工部有的当五百、当千大钱。
正如王懿德在咸丰四年三月初十日的折奏中所提到的:
“闽省大钱行之已久,未便照部议减重。"另外,寶福局亦铸行了铁钱。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福建巡抚吕铨孙的奏折中提及:
“现已饬寶福局将旧设四炉概令停卯铸铁钱,其当百以下大钱,仍于新添两炉用铜鼓铸。铁钱每枚计重一钱六分。”
吕铨孙在咸丰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的奏折中又谈到:
“鼓铸铁钱已有端倪,散用民间己渐见通行无滞,唯现钱过于缺乏,计寳褔局原设四炉并添建四炉以及分建官厂添设十二炉,先后共设立二十炉,均已先后开炉鼓铸,核计月铸缴铁钱一万八千千文,随时发转局铺支放,较前似为流通充溢。”
但由于铁钱并不受欢迎,越积越多,最后终于停铸。正如巡抚庆瑞在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二日所奏:
“积存铁钱十二万串,无法行使,拟运往天津一带行使,并已将原设炉座分别停歇。”
这段历史在黄鹤宵著《故宫清钱谱》中也有记载如下:
“京華錄成豐五年正月“福建巡撫吕铨孫奏闽省錢局鼓鑄乏铜,附議改铸铁錢以充民用,下部知之。”又九年八月庚子一谕軍機大臣等,前据王懿德等奏闽省局存铁錢十二万串,由調赴天津水師战船及另雇商船配运赴津等語,著恆福俟運到時察看情形,如果涌滞难行,亦可作爲废铁暂爲存储。”
又见互联网载信息:
“1985年11月,天津望海楼教堂东侧修建狮子林大街小学时的工地上,工人们在两米深的地基下挖出了大批咸丰铁钱,从裸露的面积推测,这批铁钱在20吨左右。考古人员发现铁钱没有流通痕迹,根据钱文判断出是宝福局(福建)所铸的“咸丰通宝”小平铁钱。”大概就是这批运津之钱。
二,寶福局铸钱品种
今见寳福局咸丰钱有铁钱,有铜钱,铜钱有黄铜,有红铜,有一种被人称作为“炮铜”者,据说是用古铜炮的炮管熔铸而成的。其纪值等级有小平、当五,一十,二十,五十,一百共六种,大钱有通寶、有重寶,并铸有多种系列钱币,现汇总如下:
①背仅有满文寶福而无纪值之钱。除小平通宝外,今还见重宝大如当五(或谓如当十)及大如当五十者。小平钱大小版别甚多,有铜质,有铁质,铁母较为多见。
小平部颁祖钱系故宫存有原物货物拓图。
《大清宫钱谱》拓图“寶福局铁制錢大样”
②背无满文寶楅、仅为横列纪值之重寶钱。钱文文秀丽。今见有缶宝二十、五十两种。二十者,有青铜、黄铜。
自藏品直径52.5mm,厚度7.5mm,穿径9mm,穿廓2.5mm,外缘4mm,字高1.8-1.9mm,重量103.11克。
③背满文寳福及上下纪值之钱,有一十、二十、五十、一百四种。又可分通宝及重宝两类。通宝中还有单点通、双点通之分。其中通宝二十、五十、一百异书者均少见。
“通寶一百”有中圆穿祖钱。
《故宫清钱谱》载拓图:
自藏品
④背满文福、上下纪值、钱肉纪重之重宝钱。今见有一十·计重五钱、二十·计重一两、五十·二两五钱、一百·计重五两共四种,均不多见,尤以五十、一百更珍稀。
⑤背满文寶福、穿上纪值、穿下纪重之重宝钱。今见有五文·三钱八分、当一十文·七钱五分、当二十文·一两五钱共三种,均属珍品。
⑥当一十文者还见有牙雕钱,为仅见之物。其钱字作“俴”,从“亻”不从金。据戴葆庭言,此乃福建省会附近之普通俗写。
⑦背无满文宝福、上下纪值、横列纪重之通宝钱,今见有一十·七钱五分及二十·壹两五钱两种,二十者尚见多品,均珍。
宝福局咸丰当十中还有两个极罕见的品种:
一为背满文寶福、上下一十之“咸丰通宝”钱,其咸字两侧钱肉有“大清”字样。该钱张伯驹有旧藏。清钱中同时标注国号、年号加纪局、纪值者,仅此而己。 (注:陈鸿禧《清钱珍品四百种》中,亦收录有一品)
另一个是背满汉文福字、上下一十之咸丰重宝。材质为红铜。 (注:四川泉友藏有一品黄铜者)跟它们相类似的其他纪值钱尚未发现,因此是否亦为系列品不得而知。
还有台湾陈鸿禧所藏的一品小型寳福二十钱,据藏主云:径仅有十文钱大小,二字偏高,好像是“一”字再添上一划似的,有使用痕迹,属开门见山之品。从上述情况分析,该钱可能为当时民间以寳福一十添笔改范翻鏄的私铸钱。
除此外, 宝福局尚有重宝当五十之部颁样钱,当系京局所铸之物,仅见。
宝福局铸造的咸丰重宝系列钱币创造了咸丰年间铸钱的许多珍罕品,在中国铸钱史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寶福局铸钱的特征
根据存世宝福局铸咸丰钱来看,咸丰福局大钱具有以下特征:
1.用料优良
除新疆各局外,全国所有铸钱局当一百以下大钱都使用黄铜,惟有宝福局大钱使用一种色泽较深的红色铜(实际是含铁的炮铜)。与其他铸钱局比较,宝福局咸丰大钱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红色炮铜材料告罄后,因福建省基本无铜矿资源,所以铜源紧张,宝福局也曾铸造过黄铜、青铜(杂铜),白铜大钱(含铅锡多),铸工相对差一些,字口比较粗糙流铜较多,钱径和厚度略小,数量很少,估计是咸丰九年之后开始铸造于闽北的建瓯,故数量不会多于红色铜的钱。
如铸造样钱,可能用料成份除含铁的炮铜,黄铜外,可能还有其他金属成份(后述)
2.铸造精美
多数宝福局咸丰流通大钱字口峻深、轮廓分明,甚至一些大钱达到其他钱局母钱、样钱之水准。所铸钱全部采用单面穿口铸造方法,边缘也采用单边直线打磨,故没有上手实物的藏友无法直观的看到,特别是五十,一百大钱的削边状态,面大背小。后期从咸丰九年开始铸造开始混乱粗糙,许多早期优质精美的大钱被商家人为打上戳记作为确认标记!
3.书法优秀
宝福局咸丰大钱的钱文书法在所有咸丰大钱中也是最优秀的,不同版别系列钱币的书法也不同,全部采用楷书,行楷或近似瘦金书。
多数钱文的楷书秀丽、端庄,尤其是通宝系列大钱书法类北宋的黄山谷体(黄庭坚),遒劲、潇洒,最为出色。
重宝系列大钱楷书雄伟、大气、稳健;一种没有记局名的大钱书法最为洒脱。各种面值中,当五十,一百大钱的钱文对书法原貌体现尤其精到,精工制作使钱文书法在流通钱中得以再现。
也有不知哪位书法家所书的“异书体”。
4.厚重超常
根据户部咸丰三年(1863年)十一月制定的重量标准所铸造的大钱,当十至当千,厚度在2~5毫米之间,直径最大是当千大钱,约63毫米,重70~80克。
而宝福局当五十大钱的直径56mm左右,厚度达5~6mm,重100g左右;
一百大钱直径70mm左右,厚度7~8mm,重约200g;
这种情况实际也主要是福建大钱铸造很早(咸丰3年3月就开始铸造发行),市场认可以后再难以更改的结果。但咸丰九年后,寶福局铸钱越来越乱,大钱减重钱严重,如一十,二十,五十,一百均发现薄肉小型的铸钱。
5.钱文称谓异常
大清工,户部宝泉,宝源局规定对咸丰钱的称呼是:
小平称“通宝”,小平至当五十大钱称“重宝”,当五十以上大钱称“元宝”。
但宝福局咸丰小平钱称“通宝”,大钱也分别为“通宝”和“重宝”系列,不同面值同样称呼,宝福局大钱方案比户部标准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
但有许多爱家,未了解寶福局铸钱的这一特征,看到称谓不符合工,户部规定的宝福大钱就以称谓错误判假。
重宝中背缘记重版是早期的流通版(不是最早期钱,只是最早被采用的流通钱版式),铸造时间不长,在咸丰3年11月接到户部通知以后就停止铸造了,所以大多尺寸比较大,铜质精良,铸造精美厚重。
通宝大钱,估计发行于闽中和闽南,属于早期钱版式但后期铸造粗糙直径小,轻薄;
重宝无记重大钱,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产物,过渡类型,数量较少,但目前留存尚多,铸造较好无特别粗糙轻薄的品种。
四,寶福局铸咸丰重寶五百大钱品鉴
下文谈谈宝福局试铸或是否铸造过“咸丰重宝五百”大钱的问题。接前文述,《咸丰泉汇》中明确表示寶福局“没有铸当五百、当干大钱”。 但黄鹤宵著《故宫清钱谱》中所述并未对此明确否定,用“其他試鑄品尚不與焉”一笔带过。
收藏界对此争论颇多。但我从自己收藏的一枚异书体“寶福局咸丰重寶五百”,背穿上下计值,左右满文,中间圆孔的藏品实物确认,寶福局确实试铸过这种制式的大钱。理由有:
①钱币用料精良,材质致密,非一般杂铜;②钱币铸造精美,似手工雕琢;
③钱币尺寸参数大,重量超重;
④钱币币文书体优美。
⑤有寶福局铸咸丰通宝一百,红铜质圆穿铸母作底,宝福局有能力试铸此钱。
⑥互联网搜索有同款钱币存世。
只是这种制式的大钱未正式铸造发行。它刻有“咸丰元宝”四字,字体异书,但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背满文寶福和“五百”等字样,布局合理,线条清晰。
实测直径66mm,厚度9mm,穿廓15.5mm,圆穿孔6.2mm,外廓宽7.5mm币文高2.2mm,重量217g。
用金属圆柱体体积和铸材比重代入计算,铸材比重达13g/cm³左右。
用强磁验证,此钱含铁;又用敲击法听声,有缭绕回转音,所以,推断铸材中含有贵金属,符合试铸样选料精良之特征。
另外,此藏币文笔画中有肉眼可见的刀刻痕,币文挺拔,立面深竣,币表面,内圆圆穿内壁和外轮边有打磨修整痕,地章平整,光洁,符合“祖钱”或试铸样钱特征。
再有,眼观此钱,地章是黑褐色,裸露部分均是黄铜的古铜色,铜质细腻,经流通,轻微磨损后,表面显得很光洁,因汗渍、空气氧化后,氧化层自然温润,包浆成熟,铜色润泽醇厚,古色古香,有传世之美。
但因币文中面文“豐”,背文“百”,满文“寶”笔画有粘连,不宜判断为用以翻铸若干母钱的“雕母”,但作为手雕“试样币”或“”呈样钱”应是当之无愧的!
因有多份信息获之,宝福局铸钱的铸造工艺采用的是母钱翻砂技术。这种工艺以母钱为模,砂为造型材料,造型后砂型不需干燥与焙烧。在铸造过程中,宝福局铸钱以母钱的正面为分型面,穿口“金口未开”,保留了穿口的方形和中间圆孔,谓之“金口”。需皇帝批准铸钱方可将其穿口由圆改方,叫做“开金口”。
这枚藏品,它的咸丰面径65.5mm,背径66.5mm;钱缘侧面与穿口均呈坡形,脱模斜度明显;钱币表面留下了许多打磨痕迹,让币外缘廓,边轮都光亮,圆润。
如按这种说法推论,此藏币它极有可能是用真正的“雕母”钱翻砂铸成后再经手雕,打磨等多道工序精心铸造而成的产物,其工艺特殊性具有流通钱无法比拟的艺术观赏价值。
这枚手雕“金口未开”样钱,虽然不堪称作“雕母”,但作为手雕试样币,存世至今,也是极为罕见的。它是清朝咸丰年间经济状况的实物见证,还在于它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的特点。这枚钱币的铸造不仅是为了应对财政危机,还体现了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意图。同时,钱币上的文字图案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特点,如满文的运用等。同时,它的铸造背景复杂,工艺精湛,存世罕见,令其历史价值,市场价值,收藏价值应非常可观。
在收藏市场上,咸丰元宝当五百钱币因其历史悠久、铸造精美、存世量稀少等特点,成为收藏家们竞相追捧的珍品。一枚品相完好的咸丰元宝当五百钱币,在收藏市场上往往能够拍出高价。
根据搜索结果,宝福局咸丰重宝当五百裸币的市场价格可以达到万元以上,品相好的甚至可以到达十几万。
又如,曾发现过寶苏局铸“咸丰元宝当五百”的试铸样钱一枚,已遗失,至今未再发现,而咸丰元宝宝苏局当千的试铸样钱目前仅发现2到3枚,其中一枚在上海文德评级总部被视为镇店之宝,无定价。
2025年元月十二日撰稿于成都
又及:
对寶福局是否铸有咸丰重寶五百钱重来就有不同意见。此文仅是个人愚见,不强求任何人贊同。本文后,一定有泉友持否定意见。欢迎和谐共生环境下对古钱币研究讨论的友善意见。
对球经不懂,说不出123,开口就否定的意见不予理睬,对开口骂人的有病之人绝不留情,在怼回去后一律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