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福局铸“咸丰通宝背当百”“当千”之乱象

文摘   2025-02-05 19:54   四川  

      大清咸丰年间,宝福局铸造的当百、当千大钱在形制、称谓及铸造背景上存在显著的特殊性与混乱现象,这与当时清廷财政危机、战争需求及地方自主铸币密切相关。


       一、形制参数:

       直径、厚度与重量

      宝福局所铸当百、当千大钱普遍形制硕大,但具体参数存在差异:

       1. 当千大钱

   - 直径:多在71.8–72.5毫米之间,部分特殊版别可达75毫米(如背“计重十两”的当五百大钱)。

   - 厚度:约8.5–9.5毫米,通常较厚重以体现高面值。

   - 重量:普遍在185–235克之间,如背“当千”大钱重185克,背“计重百两”者可达235.2克。


       2. 当百大钱

   - 直径:约71.5–73毫米,如“大清壹百”直径72.5毫米。

   - 厚度:约8.5–9毫米,与当千接近。

   - 重量:常见190–225克,如“计重五两”当百重233.1克,特殊样钱“大清壹百”仅197克。


       二、称谓与钱文混乱

       1. 名称不循惯例 

      通常咸丰钱按面值分为“通宝”(小平钱)、“重宝”(当五至当五十)、“元宝”(当百及以上)。但宝福局例外:其当百及以上大钱仍称“通宝”或“重宝”,如“咸丰通宝·大清壹百”及“咸丰重宝”背“当千”,无“元宝”称谓。


        2. 纪值纪重混杂

        钱背铭文形式多样,如:

       - 仅标“当千”“当百”或结合满汉文“宝福当千”。

        - 附加纪重信息,如“计重百两”“五两”,甚至出现“十两百钱”等复杂组合。


        3. 国号与局名共存

       部分钱币面文含“大清”国号,如“咸丰通宝·大清壹百”,背文则兼有满文“宝福”纪局,形成“国号+年号+纪局+纪值”的独特设计。


       三、混乱成因分析

       1. 财政危机与战争压力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廷财政崩溃,户部被迫推行大钱政策。宝福局因地处福建前线,未经朝廷批准即自主铸币,导致规格与部颁标准脱节。


       2. 地方铸币的试验性 

     宝福局大钱多为试铸样钱或祭祀用途,非流通行用,故形制夸张、文字设计自由。例如背“当千”大钱被推测为多用于祭祀性质,系刻意放大面值以彰显仪式感。


       3. 材质与工艺差异

      大钱材质包括黄铜、红铜、铁,合金等,不同材质及铸造批次导致重量、尺寸波动。此外,部分版别仅存孤品(如“大清壹百”),加剧了版式复杂性。


       4.下面以四枚实物币对照一下寶福局铸“咸丰通宝”当百和当千钱的乱象。


        ①这枚短撇,翘脚“咸”,宽“寳”,长“豐”,两点“通”,满文大耳“福”,红铜“当百”样钱,铸制精整,直径和重量均较大。直径77.8mm(面),77.0mm(背),厚7.8mm穿10.6mm,穿廓2.0mm外缘10.6mm,币文高1.5mm,重278.09g。地章平整光洁,几乎看不到修锉痕,外愣边有斜度。

    ②这枚断笔小“咸”,窄“寳”,矮窄“豐”,单点“通红当百铜样钱”,铸制精整,直径和重量也较大。直径70.8mm厚8.5mm穿10.0mm,穿廓2.6mm外缘7.4mm,币文高1.7mm,重219.83g。地章平整,修戳痕明显,边轮为微⌒形,手感温润。

     ③ 这枚短撇,长翘脚“咸”,宽“寳”,长“豐”,两点“通”黄铜“当百”样钱,铸制精整,直径和重量也稍小。直径69.8mm,厚4.2mm穿11.4mm,细穿廓.7mm外缘8.2mm,币文高1.2mm,重116.13g。满屏充满修锉痕,边轮为⌒形。

     ④这枚“金口未开”中小圆孔的长撇,断笔,大点“咸”,窄“寳”,肥“豐”,折点“通”黄铜“当千”样钱,铸制精整,直径和重量大重。直径71.3mm,厚7.03mm穿径16mm,中孔5.8mm外缘宽9.5mm,币文高2.2mm,重192.94g。表面有锤纹,估计表面有鎏金。

       从这几枚“咸丰通宝”“当百”和“当千”大钱的称谓,直径,厚度,穿口,币文,外缘,重量以及用料的差异,可以直观的看出,大清咸丰年间所铸大钱的乱象。如“当千”不如“当百”,但它同时也为中国古钱币铸造史上创造了诸多奇迹,留下了许多旷世奇珍。


      四、历史与收藏价值

     宝福局大钱因稀缺性和艺术性备受推崇,如“咸丰通宝·大清壹百”在2009年拍卖中以196万元成交,被誉为“清钱之王”。其混乱的称谓与形制,既是晚清货币制度崩坏的缩影,也成就了古钱收藏中的独特品类,也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和对历史真相的探索之路。


              2025年2月5日撰稿于成都

西夏辽金明清民古钱研究交流
建此号仅为做图做文介绍本人藏品,与同好交流切磋。文中观点均系个见,不忽悠任何人!关注我者,可帮其对所藏作初鉴,但绝非定论,真伪尚需藏家自辩。再次声明本号不做交易!本号来去自由可关可取,但勿出言不逊,带酸带讽,无理判假,令人生厌,一律拉黑不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