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1115年太祖完颜阿骨建国以来,金代在长达40余年里没有本朝的货币,但他不断沿用辽宋旧钱。
直到公元1201年金章宗完颜璟改元“泰和”后之泰和四年(1204年),金才开铸“泰和”钱,进一步方便了货币交流,促进了商品流通。
金人虽有自己的文字,但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在占领中原后,汉化程度已有很大程度提高,加上金宋贸易频繁,所以金代所铸钱币,基本仍沿用汉文。
泰和钱始铸有“通宝”和“重宝”两种,均以字文隽美,铸工精湛而著称于世。铸造地点和流通区域主要集中在金代统治的核心区域,即现在的中国北方地区。
“泰和通宝”钱面文楷书仿瘦金体,旋读。笔法骨秀格清,气度非凡。材质大多为铜质,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等形制。
其中,小平“泰和通宝”钱可能是原铸不多,存世稀罕,径25毫米左右,重约4克。此钱面世者极稀,所见成交记录仅两条。
“泰和通宝”之折二钱作为金代货币的一种,其存世量比小平钱相对较少多,但因历史原因,其分布和保存情况并不均匀。
“泰和通宝”还有银质折二钱,是金代的一种稀有货币。
如下面这枚银质“泰和通宝”素背折二钱藏品,直径31.7mm厚2.6mm穿口8.8mm币文高1.5mm背深1.2mm,重7.61g。含银量超过80%,迄今仅见。
观其币文楷书仿瘦金体意甚浓,飘逸俊美。币文高于地章1.5mm,面背地章均平整无翻沙气泡或凸起,背地章深落背外缘或背穿廓之下1.2mm之深,面有戳痕;外缘细廓和方正规矩的穿口,制作优异,光背无文。穿内壁脱模未修,但仍光洁无毛刺。整个币制作工艺精湛
传泉币大家马定祥先生曾藏有“泰和通宝”折二钱,可惜在动乱年代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此外,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有“泰和通宝”直径31.8毫米,重9.7克,铜质呈青白色钱一枚。面文“泰和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地章深峻,瘦金体甚浓,章法华美,制作优异,光背无文。
“泰和重宝”钱材质系青铜。据《金史·食货志》载:
“泰和四年八月铸大钱,一值十,篆书曰‘泰和重宝’与钞参行。”
“重宝”钱钱文有玉箸篆和瘦金体之分,犹有北宋宣政之余风。“重宝”钱有折三,折五和折十制式。直径在4.5~5.2厘米之间,重10~20克不等。版式中面有四出纹,背有光背和四出纹不同。
这些钱币非常精美,技术水平很高,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字体精纯典雅,分别位于四出纹之间,布局规矩协调;后背四出纹间无字。币边圆廓正,地章坦平,币面字廓、四出线条深缀如刀刻,毫无粘连,与书载一致。中四棱孔横直竖立,规范端庄,美不胜收,丝毫不亚于同一时期的两宋钱币。
币文之“泰和”寓意祥和、吉利,安泰和顺、有国泰民安的意味,用来寄予人们良好的祝福。
泰和钱中,钱币的价值因制式,品相,材质而不同。如“泰和通宝”折二钱因稀有而在收藏市场因品相、版本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其价值颇观。根据搜索结果,以下是一些关于泰和通宝折二钱的市场价值信息:
铜制“泰和通宝折二钱”的市场价值在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之间。
曾经有市场成交价格如下:
2015年,一枚泰和通宝折二钱的交易价格为302400元。
2016年,一枚元铸泰和通宝折二钱以10120元成交。
2021年,一枚泰和通宝折二钱以339000元的高价出让。
2023年,一枚泰和通宝折二钱以48000元的高价结拍。
2023年,另一枚金代泰和通宝折二钱以136500元成交。
当然,银质折二“泰和通宝钱”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应至少与之相当或更高。
2025年2月2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