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浙江省也建有一个铸錢局。原名浙江省局,順治六年(1649年)题准,設局于杭州。雍正時改爲寶浙局,經乾隆、嘉慶、道光,直至咸豐初年,主要鼓铸背爲滿文“寶浙”的小平錢。
太平天国革命爆發後,清政府財政拮據,便铸大錢以应急。
据張網伯《咸豐大錢考》云:
浙江寶浙局大錢“題准未見明文,推定在三、四年間。”
又据清陸以湉《冷卢杂识》記载:
“咸豐甲寅年,以軍兴費繁,始鋳咸丰重寶當十大錢。” “浙江于八月廿二日頒行,設大美官錢局主其事。”則鼓鋳大錢之时间当爲咸豐四年(1854年)。
另據咸丰五年二月十八日浙江巡抚何桂清奏中提及:
“本卯广酬制錢,增鋳大錢。查大錢惟當十一種最便民用,且折當相等,私铸較少。”其成色爲“銅七鉛三”。搭用情況是:“自五年二月起,兵每錢一千搭大錢二十文,文武官員俸薪制錢三成大錢七成,地丁常捐以制錢八成大錢二成搭放。”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十所載咸丰五年周騰虎《铸銀錢說》中也提到:
“浙江祗用当十一品,額税丁銀可以上行,行之有年,而民不倦。”
由此可見,咸丰寶浙局所鋳通用大錢,实仅當十一类。其大小制作尚称一致,因取信于民,为民所乐于使用,鼓铸量大,版别亦多
寶浙局铸咸丰錢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當百共八種紀值等等級。除銅錢外,尚見鐵錢。大约有以下几类:
第一類 通用錢。
以小平錢和當十錢爲主,且常得见。故是咸丰寶浙錢中版別最复杂的一類。
第二類 部頒樣錢。
《故宮清錢譜》載有咸豐通寶背滿文寶浙小平的祖錢錢圖,如故宮原拓,屬珍品。
钱谱批示如下:
“上列寶浙小平錢及當十大钱各一品,浙江省鑄大钱題准未見明文,正式開鑄亦仅見當十一種。據张綱佰咸丰大錢考載,尚有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百等,但均係試鑄品故未進呈样錢”。
樣錢出自祖錢,亦不多見。浙省依其样钱铸造的子錢則較易遇。此外,還有一種部頒樣錢是大型的當五十錢,所見唯一。原係張綱伯舊藏,後歸陳仁濤。
第三類 試錄錢(亦有称“特铸”钱者)。有以下几种:
①面文镌刻“咸丰重寶”,背文右爲汉字“浙”字,左爲滿文“浙”字。
如下图:
其制式有当十、當二十、當三十、当四十、當五十和当百六種紀值。質爲黄銅,均少見。當二十至当五十的紀值數字爲上下 。这种钱除當十外,其他均錢身厚大。
另外,尚有一種背亦爲滿漢文浙字之“咸丰通宝”小平錢,应属“套子錢”。
②面文“咸丰重寶”, 背文除紀值爲汉文外, 背之左右爲滿文寶浙。所見有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其紀值數字亦爲上下排列。形制薄小,有肯銅和黃銅,都屬稀有。還有大型的當五十錢,厚重逾恆,直径达五厘米,質爲黃銅。
蔣伯勳舊藏有一,筆者亦得過一枚,僅見此兩品。
③正面咸豐重寶,背面左右横列滿文“寶浙”二字,穿上有一“十”字,即作當十錢用。質爲黄銅,國內僅蔣伯勳曾有藏, 另美國亦有一品。還冇一種與上述之“十”字錢同一款式,惟穿上是一“百”字,當係指百文之用,質爲黄銅(青銅者聞而未見)。
這種“百”字錢,片型厚重,昔張網伯曾有一品,後歸陳仁濤;張季量亦有一品,後央筆者作介以歸孫鼎。屬珍稀之品。推想穿上爲“五十”者亦應有之,惟尚未见。
④正面稱“通寶”之咸豐滿文寶浙當五錢。黄銅,品相似經流通,然僅一見。原爲杭州朱某之物,亦經筆者之手而歸孫鼎。按咸豐之當五錢一般均稱“重寶”,除寶泉局及寶臺局有稱通寶之“五文”錢外,寶蘇局亦有與寶浙局同一款式之“通寶”當五錢。
綜上所述,咸豐寶浙局有些款式、文字、製作較特殊的錢類,可能是早于部頒樣錢下來之前就已開铸的,明文到後,立即奉命停铸,故少留传。
本文主要品鉴上文第三类“试铸币”“咸丰重寶背左满文右汉文当十”大钱。此钱一枚当十文小平钱。
实测实物币直径39.8mm厚3.5mm穿口7.5mm穿廓1.2mm外缘4.0mm,币文高0.6mm,重28.12g。
此币铸材为黄铜系,传世品。因未地埋,无锈蚀,外观保存较高好但有浅薄的包浆敷在币面,穿廓,外缘上。地章上的包浆较上述部分厚重些,色泽偏黑褐色,暗黄色,无币文处的地章微微隆起(具有母钱特征),有肉眼所见的修整纹。
币文笔画清晰,立面挺拔,笔画边缘似刀切,笔画间无粘连,断裂;穿口穿廓方正规整,四角有修整凹陷,背廓四角较面廓修整要深些,穿内壁被修成鱼脊梁。作为母钱再铸子钱脱模。
外缘内边与地章衔接处立面挺拔分割线清晰。
外缘廓和外愣修整得光滑润洁,外愣修成⌒形,令手感舒服圆润。
总体评价
此币是一枚试铸样币或由雕母翻铸的用于铸造行用“子钱”的“母钱”。这种穿左满文的“浙”。穿右汉字“浙”的当十母钱存世少见,是一枚收藏佳品。
2025年2月4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