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服务业支撑全球城市建设:内在机理、共性规律与中国路径

文化   2024-12-17 23:51   北京  
全球城市,也称世界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科恩提出,一般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全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是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在要素集聚度、经济控制力、城市服务能级、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有极高的要求,已形成特有的评判标准。建设全球城市是众多国家孜孜以求的梦想,很多国家对建设全球城市做了不同模式的探索。按照时间顺序,在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时期,伦敦、纽约、东京相继成为全球城市,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三个顶级全球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城市发展方面更是取得突出成就,城市品牌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我国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既要拥有现代化经济体系,也要拥有世界级的城市和城市群。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相继提出建设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近年来,京沪深在建设全球城市进程中成效初显,但与世界顶级全球城市对标,仍有许多短板,特别是在作为全球城市建设关键支撑环节的高端服务业方面有较大差距。高端服务业具备服务全球、辐射全球的能力,是全球城市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我国正在致力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高端制造业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并不断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如何以高端制造业服务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以高能级城市服务提升国际影响力、以高品质生活服务提升文化辐射力,是京沪深在建设全球城市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一、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高端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不断提升,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积极有序推进,特别是京沪深建设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学术界关于高端服务业、全球城市以及两者关系的论述逐渐丰富。相关文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高端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高端服务业是中国本土特色的表述,国外文献基本没有涉及。在国内,对高端服务业内涵界定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如,陈艳莹等把高端服务业界定为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渗透性、强控制性等典型特点。李勇坚等认为,高端服务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升级,且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高技术含量、高集聚性、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或服务业态,高端服务业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才有能力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持。马鹏等认为,高端服务业是指那些为生产者提供服务,具有高知识、高技术、高产业融合性的服务行业,高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王冠凤认为,高端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的服务业,是提高制造产品附加值、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关键力量。总之,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内生性要素积累、促进先进制造业跃升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对全球城市的理解
科恩在世界城市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城市的概念,并将全球城市定义为“新的国际分工协调和控制中心”。萨森认为,全球城市是组织和协调全球经济的中心城市,一个城市具有全球控制能力进而成为全球城市的关键,是大量金融服务业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新产业的集聚。倪鹏飞等提出了新型全球城市假说,认为传统全球城市的概念将被颠覆,新型全球城市正在崛起,新型全球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信息科技中心功能与金融中心功能有机叠加。周振华认为,全球城市是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核心节点城市,具备五个基本构成要件:一是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二是拥有可以进行全球业务操作的大平台;三是拥有大规模的流量;四是充满创新创业活力;五是实行全球性标准与规则。石光宇认为,全球城市是世界经济集聚的重要节点,这种集聚是通过拥有众多具有全球控制功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国际公司形成的。
(三)高端服务业与全球城市的关系
国外从高端服务业视角研究全球城市的文献很少,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研究全球城市的文献较多。比如,泰勒等认为,国际金融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赋予这些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判别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准。国内学者有的从高端服务业视角探讨全球城市建设,有的从生产性服务业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角探讨全球城市建设。比如,陈卫国等认为,北京打造世界城市面临的最大短板是国际总部经济较弱和服务业能级较低,而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进跨国公司总部是克服这些短板的主要路径。王江等将北京与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提升高端服务业地位和辐射效应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路径。苏多永认为,全球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城市服务功能是全球城市的主要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全球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全球城市通过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曹湛等通过分析全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网络,探究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密度和连通性对全球资本集聚与控制能力的决定性作用,发现构建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网络是建设全球城市的关键路径。可见,应把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高端服务业集聚作为支撑全球城市建设的关键力量。
综上,现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概念和特征的阐释较多;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支撑全球城市发展作用的分析基本局限于直接描述,缺乏基于社会、文化等更广泛视角的进一步探讨;对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剖析多局限于单一城市,缺乏对共性特征或规律的提炼。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三:一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对高端服务业支撑全球城市建设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基于对比研究,分析全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规律,总结可供我国京沪深建设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借鉴的经验和可行路径;三是在深刻剖析京沪深建设全球城市(世界城市)成效与短板的基础上,锚定高端服务业这个“牛鼻子”,探讨高端服务业支撑全球城市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政策创新。

二、高端服务业

支撑全球城市建设的内在机理

(一)高端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助力城市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
经济服务化是全球经济和产业变迁的主要特征,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服务经济时代。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载体,是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依托,城市与服务业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服务业的规模、结构、层次对城市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城市技术进步、收入水平提高、商业模式变革对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目前,高端服务业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具备专业化、网络化、融合化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在提升城市影响力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正在成为全球城市最主要的推动性增长产业。
第一,高端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金融科技、数字创意、研发设计、软件服务、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等高端服务业以其高速运转的知识流动体系,将源自个人、科研院所、企业或组织的知识要素赋能转化为高价值的知识产品,为产业革新迭代提供直接而高效的动力源泉,带动产业链整合升级,形成具有全球性功能的研创中心、设计中心等,促使城市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占领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
第二,高端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结构调整至关重要。高端服务业发展与集聚能促使城市经济结构从依赖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模式,转向服务型制造或智能制造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举发展的模式,推动建设全球城市必备的富有竞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第三,高端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吸引跨国企业总部和国际金融机构入驻。这不仅能够带来大量的资本流动,而且能够通过贡献税收以及促进消费提质升级、高素质人才集聚、国际交往等,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高端服务业的充分发展直接提升城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当前,全球资源配置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比如,以伦敦、纽约、东京等为代表的顶级全球城市正在着力强化高端服务业、高端要素资源领域的先发优势,以牢牢把握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对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战略性通道进行有效控制。高端服务业是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最有效的“黏合剂”,最有可能将相关产业以及产业链各环节有效黏合或整合到一起,促进要素集聚,提升城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层次。
第一,高端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有助于集聚更多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而产业与人才集聚能够带来更大规模流量,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流动和配置。
第二,高端服务业集聚通常伴随着城市功能区的优化和专业化,如形成总部基地、科技文化创意区等,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带动跨国公司和总部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全球资源控制、管理、协调功能,促进全球城市的形成。
第三,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随着贸易服务化和便利化水平的显著提升,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特征日益显现,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助力城市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国际贸易网络和投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高端服务业赋予城市更加广泛的全球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障碍和波折,但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服务业的资源整合优势愈发突出。
第一,高端服务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跨境流动,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增进城市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推动国际贸易与投资以及文化传播,扩大城市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提升城市声誉和品牌效应。
第二,构筑高品质城市文化品牌和精神家园,是全球城市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内在归属感的必由之路,而大力发展金融、咨询、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积极承办国际会议、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有助于展示城市软实力,吸引更多境外投资,形成高层次城市发展模式和全球价值链网络体系,提高城市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全球城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共性规律

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推动下,很多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伦敦、纽约、东京这样的全球城市,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人们对服务层级、功能、品位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服务的追求日益高端化、多元化、高品质化、人文化,而高端服务业以其强大的创造力、控制力、辐射力凸显自身在全球城市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全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呈现出高端、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特点和趋势。它们的发展经验表明,要建成全球城市,必须拥有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和服务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必须把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
(一)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积累,伦敦、纽约、东京逐渐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发达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活跃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体系。随着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成为顶级国际大都市的主导产业。在伦敦服务业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19年,以服务、专业和科研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超过50%。商业服务业增长较快是伦敦服务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大量的管理咨询、法律、财务等商业服务集聚在一起,使伦敦成为全球典型的资本输出型经济中心和全球顶级的专业服务中心。与之相似,在纽约,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以信息通信、金融保险、专业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也不断上升,特别是金融保险业集聚明显,成为纽约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和趋势,这与纽约全球顶级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是吻合的。
二是发达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专业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分工越来越细化,技术转让、知识溢出备受关注,服务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专业服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看,专业服务是决定城市产业能级、城市品牌、高端人才集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力量。伦敦和纽约是全球最重要的专业服务中心城市,大多数顶级跨国专业服务公司的总部都分布在这两个城市。例如,伦敦是全球法律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和保险经纪服务中心,纽约是全球广告服务中心和管理咨询服务中心。
三是活跃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全球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是城市魅力与活力的源泉,是后工业化社会服务经济发展转型的催化剂和落脚点。城市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城市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打造创意城市,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创意城市是“人”的城市,其发展要以人为导向而非以生产为导向,注重人的发展,为人的创意创新提供空间。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国家文化交流软实力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这与它们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开展文化推广密不可分。伦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与创意产业全球领先。2018年12月,伦敦市市长发布《伦敦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要求加快布局数字创意新场景新生态,打造标志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保持全球城市竞争力。纽约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在创意、娱乐、出版、广告等领域,其生产的文化产品以“核心版权”为载体延长产业链上下游,抢占价值链中高端。
(二)服务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
纵观全球城市产业发展与演变历史,着眼全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是其共性。它们通过推动网络枢纽形成、总部集聚和研发创新,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伦敦、纽约充分发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枢纽作用,与全球主要城市保持着高强度高频率的商旅和贸易往来。根据2020年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机构网络基于175家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跨国企业数据进行的年度全球商务网络分析,伦敦、纽约常年居于网络关联度排行的前两位,集聚了大量的跨国企业总部和国际组织。顶级国际大都市往往集聚着大量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国际组织,这能够帮助其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和跨国资本流动的枢纽。例如,纽约拥有56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300多家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东京拥有38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特别是集聚了多家制造业巨头的总部,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顶级全球城市非常重视创新,通过构建全球研发网络,促进研发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2023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2023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中国台湾、法国、德国、韩国、中国、瑞士、荷兰、沙特阿拉伯、英国、瑞典。其中,日本高居榜首,拥有38家全球百强创新机构,这个数量是第二名美国的2倍,第七名中国的9倍。正是通过构建覆盖全球的研发网络和加强研发投入,全球城市才得以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是我国建设全球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

伦敦、纽约、东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城市以创新为引领,依托以专业化和知识密集型为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业,以及以时尚创意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和总部集聚效应,形成了功能集成、开放多元、活跃创新的高端服务业体系,锻造出着眼世界、服务全球的资源配置力、产业创新力、市场竞争力。相比之下,我国顶级大城市在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建设全球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接下来,以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为例,剖析我国顶级大城市在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与全球城市的差距。
(一)产业服务能级不足
尽管上海是我国的顶级城市,但与全球城市相比,其在产业服务能级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
第一,服务创新水平和服务半径不够。上海的高端服务业,除外资企业外,几乎很难走出上海范围,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没有构建服务网络。没有构建服务网络,服务半径就扩展不出去。
第二,总部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总部经济的规模、影响力、控制力决定着一个城市服务能级的高低,以及能否建成全球城市。全球性总部严重缺乏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短板。在GaWC榜单排名前175位的顶级专业服务公司中,地区或国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仅有25家,位于伦敦的达到50家,位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超过35家。除总部数量上存在差距外,上海在总部能级上也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伦敦作为欧洲重要的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地,其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超强的全球化服务能力,其以管理咨询、法律、会计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服务业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和盈利水平。又如,纽约通过集聚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行使跨国经济控制与决策功能,通过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与总部的合作交易、并购控股等进行全球业务离岸布局,获取巨大的经济集聚效益。近年来,随着上海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落户上海的跨国企业总部有所增加,但它们大多以行政管理业务为主,开展研发和资金调配业务的不多,这意味着其很难集聚最具有活力的研发创新服务和最能产生资金流与信息量的业务,不利于城市产业服务能级的提升。未来如何吸引更多全球性企业总部,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与国际创新资源的外资企业总部落户上海,提升上海总部经济的量级和能级,打造上海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控制力,成为推动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专业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专业服务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最具渗透力和知识外溢效应的服务行业,是高端人才集聚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很多顶级城市把积极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上海专业服务业发展和开放水平还不高,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以GaWC榜单的广告、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四大行业为例,在全球顶级专业服务公司中,上海专业服务公司无一上榜。本土跨国专业服务公司严重缺乏,意味着在全球专业服务市场中,上海的生产和控制能力非常薄弱,与顶级全球城市相比存在质的差距。从专业服务业的细分领域看,上海在广告、管理咨询两个领域的排名较高,均居全球第6位,在会计、法律两个领域的排名较低,均居全球第30位之后。其原因在于,在我国专业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上海经济市场化程度整体较高的大背景下,管理咨询、广告领域受政策的影响较小,会计、法律领域受政府许可管制的影响较大。
(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2021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由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核心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六大重点产业组成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从全球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看,上海仍有较大差距。根据2019年英国智库决议基金会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纽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是第3位,而上海的排名是第13位。根据2020年8月美国知名创新政策咨询公司基因创业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从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规模看,2019年纽约的风险投资额约为41亿美元,上海的风险投资额约为25亿美元,这说明在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上海的投入和试错能力仍有一定差距。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全球顶级城市凭借开放、自由、包容的氛围,在吸引全球顶级人才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例如,美国的硅谷地区在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人才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相比之下,上海在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欠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上海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储备排名全球第39位。可见,未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依托人才开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上海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伦敦、纽约、东京这些顶级城市相比,上海在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服务能级、专业服务水平和新兴产业发展三个方面。产业服务能级不足,说明上海在高端产业上的控制力不足,尚未形成影响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专业服务水平不高,说明上海尚未融入全球专业服务分工与布局,难以对自身高端制造业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撑;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说明上海在前沿领域创新和标准化方面尚未占据国际领先地位。为改变当前格局、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必须走全球化、创新性、高端化发展道路,以开放吸引全球顶级资源和人才,以创新带动产业攀升价值链高端,以文化塑造城市生活品质和魅力。

五、以高端服务业

支撑全球城市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根据国际经验,全球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始终坚持定位高端、立足本国、链接全球,以配置全球资源或要素、增强控制力和辐射力为着力点。京沪深在全力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应借鉴伦敦、纽约、东京等顶级全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规律,围绕高能级城市服务、高端制造业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三个关键着力点,努力实现创新内核高能、总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频汇聚,以此支撑全球城市建设。
(一)积极发展高能级城市服务
高能级城市一般具有经济发达、总部集聚、人口密度大、公共服务完善、科技创新活跃、文化氛围浓厚等重要特征。提升城市能级,既要练好内功,也要积极搭建网络和通道,帮助其他国内外主体有效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和利益分配。为此,在发展高能级城市服务方面,京沪深要努力对标伦敦、纽约、东京等顶级全球城市,对内集聚国内行业龙头,助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对外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专业服务机构落户。这是提升城市服务能级的必由之路。此外,还要加大城市开放力度,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辐射力影响力,努力成为对高端服务要素最有吸引力的集聚地之一。
(二)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端制造业逐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高端制造业服务是基于制造业的高附加值服务,旨在提供更高级别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对产业链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世界顶级科技制造公司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些高端制造业服务的核心技术才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为加强创新和研发、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高端制造业服务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且需要雄厚的教育科研和人力资源支撑,更需要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之间紧密的产业链协作。北京的制造业占比虽然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无须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对北京而言,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的意义,并非局限于为北京本地的制造业服务,而是充分发挥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达的优势,提升高端制造业服务辐射能力,增强其溢出效应。上海、深圳制造业基础良好,高技术制造成就突出,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更是题中应有之义。沪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实施“链长制”,抢抓国际产业链分工重组机遇,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区域合作、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三)全力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
大城市高品质生活服务涉及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智慧便捷的城市交通、完善便利的社区服务等,致力于为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背景的城市居民提供精细化人性化的生活服务和体验。数字技术作为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可为生活服务全方位赋能,激发广大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催生众多新业态新模式。为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京沪深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探索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新场景新路径,努力打造全球数字生活的新兴技术试验场、模式创新先行区、智能体验未来城。高品质生活服务离不开文化元素的支撑,京沪深要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全球创意设计之都、全球电竞之都、亚太演艺之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打造与自身经济水平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文化与旅游城市等,提升国际文化风向引导力和全球吸引力。此外,全球城市均有世界闻名的中央商务区,这些中央商务区通常作为城市地标,在引领消费时尚和高品质生活以及推动服务业开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京沪深在建设中央商务区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建成了很多地标性中央商务区。面向未来,要以数字经济、商旅文融合、国际交流合作等为抓手,建设韧性强、国际影响力大、包容和谐、支撑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的中央商务区和国际一流消费商圈,以高标准、高品质的中央商务区和消费商圈引领生活服务扩容提质。

六、以高端服务业

支撑全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京沪深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无论从整体发展水平,还是从核心功能和竞争力看,其与顶级全球城市的差距都较大。因此,在建设全球城市的进程中,必须抓住高端服务业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其关键支撑作用。
(一)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服务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一,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提升金融业全球竞争力。金融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在全球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要更大力度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在人民币国际化、共建“一带一路”行动持续推进背景下,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投资机构区域总部落户京沪深,鼓励更多优质全球上市公司到京沪深投资,不断提升京沪深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二要以注册制改革为契机,借鉴美国纳斯达克、中国香港交易所关于生物科技、互联网科技等高科技公司的上市标准,吸引大量海外上市的中国高新科技公司回归京沪深上市。
第二,大力引进顶级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鲶鱼效应,提升京沪深高端服务业竞争力。推动京沪深专业服务业政策调整,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放宽服务业各领域实质性准入限制,特别是降低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业准入门槛,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培育多元市场竞争主体,提升服务业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借鉴2018年上海引进美国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经典案例经验,积极引进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顶级专业服务机构的总部。引导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设立分所,发挥顶级专业服务机构的鲶鱼效应,带动提升京沪深专业服务水准,为建设全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促进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协同联动。依托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统筹服务业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引导服务业开放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良性互动,形成政策合力。在服务业开放过程中,通过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便利专业人才跨境流动、推动数据跨境高效便捷安全流动等措施,促进服务贸易要素集聚与优化配置,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通过高端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新网络,为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争取全球话语权,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经济竞争力。
(二)强化高端引领,完善高端制造业服务支撑体系
第一,重视科技创新,加强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支撑。京沪深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高科技前沿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地位,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既源于自身的努力,也源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研发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而这需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融合互促中发展壮大。以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创新研发体制机制,提升科研创新环境包容度和吸引力,培育鼓励科技创新的产业生态。
第二,加强数字赋能,夯实高端制造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京沪深要加快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积极部署智能传感器,推动万物互联,鼓励领军型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平台类企业参与开放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集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即时配送、平台资源调度、电商销售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供应链管理、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服务。加强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适应金融、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的公共大数据服务平台。
(三)激活文化创意资源,彰显城市创新创意活力
第一,全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内在品质,提升创意城市竞争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抓手。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城市由人组成,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既是经济繁荣的标志,也是吸引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催化剂。京沪深应对标国际一流文化大都市,加快集聚时尚要素资源,支持国际品牌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乃至全球总部,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本地开设首店、旗舰店,举办新品首发、首展、首秀、首演活动,大力培育和集聚品牌总部。
第二,打造友好包容的环境,搭好创意城市发展底座。友好包容的环境是人才集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人才还是产业的发展均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人才是城市产业发展所需的第一资源,友好包容的环境极有可能超过物质待遇成为创意人才选择城市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京沪深在建设全球城市的过程中,应秉持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吸引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最高端的人才,打造高端要素与服务集聚地,如此方能早日达成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
(四)深化区域合作,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
第一,构建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北京要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与天津、河北加强协同,推动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发挥自身在高端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高端服务业价值链,激励高端服务业辐射到全国乃至境外,引导高端服务业与天津、河北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上海要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联动发展,深化金融、物流、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上海服务业在区域中的高端引领带动作用,如推动长江三角洲市场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共同开展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全力将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深圳要着力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这是其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目标。重大合作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性载体,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的再融通,深圳正在以此为牵引,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通发展。为实现全球城市建设目标,深圳要在促进深港合作方面有更大作为,与香港、广州等现代化大都市携手合作,共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二,协调竞合关系,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协同效应。比如,京沪深可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带动三大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各类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又如,北京担当构建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机制重任,组织全球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运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相对紧密,成效相对显著,今后要在跨区域电子权证协同互认、银行分支机构协同授信等方面开展试点,以降低区域交易成本,形成发展合力。深圳要发挥核心引擎功能与率先示范作用,加强深港澳一体联动及重大平台建设,在引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迈向全球标杆城市。
(五)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增强人才全球吸引力
第一,加大服务业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力度。关注金融、广告创意、管理咨询等服务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一流视野、行业资深经验的高端服务业人才,打造全球服务业人才新高地。京沪深要致力于搭建国际一流人才发展平台,打造涵盖战略科学家以及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提升在全球吸引人才的竞争力,成为全球创新创意人才的汇集中心。
第二,夯实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要不断完善全球人才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市场机制夯实面向全球引进人才的支撑和配套服务。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落实好首批出入境新政,试点开展重点领域白名单人才免签、用人主体自主认定外国高端人才以及急需紧缺外国专业人才工作许可证申办等。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推行外籍人才配额管理制度,实施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开展全球范围的人才寻访计划,将京沪深打造成全球高端人才最向往的集聚地。

作者: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徐紫嫣,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中国流通经济》2024年第11期,参考文献略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多年来秉承“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宗旨,与学界、业界、政府和相关机构广泛联系,承担研究课题,组织学术活动,开展行业交流,参与国际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