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政策提到的创意农业中的“创意”表现为新科技、新市场、新理念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因为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创意农业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创意农业是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业模式,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出发,又落回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提升改善,能够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改革。在今天的社会,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其中引发的产业创意无处不在,包括农业相关的创新发展。传统农业只有在新科技、新需求和新理念指导下,融合多元要素,才能实现凤凰涅槃,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才能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演进,创意农业的发展目标已经由单一的增加农民收入演变成了对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发展的全面追求。创意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乃至整体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目前,中国多地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农业模式,有些已经初具规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创意农业源于创意产业。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组建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也是创意产业这个术语首次出现。近年,随着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趋势,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对于创意农业的解读来为农业升级找寻路径,这样的解读有多种角度,但一般来说,创意农业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文化、科技、艺术、民俗等要素为助力,促成有创意的融合,追求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模式和功能转换,并提升农业价值的新型农业模式。
随着现代农业日益升级,新的农业类型层出不穷。其中,创意农业是扎根于农业生产,依托于文化和创意,立足于知识产权,将多元的技术和手段有机融入农业的生产和运营过程,构建产业链条,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要素有效配置的农业产业类型。中国学者对“创意农业”的理解视角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从农业的视角,包括农业生产的研究视角,农业运行链条视角和农业发展的视角。从农业生产的视角来看,创意农业是把创意融入农业生产的过程,生产所投入的原料和技术、生产过程本身和生产所得的产品都可以进行创意设计,这样的农业生产过程可以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为农业生产者创造财富。这一理解虽然把创意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但是着重于创造性的农副产品和农场的规划与设计,没有从多个角度阐释创意的本质。从农业运行链条的视角来看,创意农业就是围绕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利用创造力联结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农业,以商业的思路对农业环节进行创新,并且用休闲、体验、娱乐等方式对农业产业加以延伸,形成相互间的产业价值体系,同时产出农副商品、体验活动和乡村景观,使各环节形成完整的可持续的产业链条。该理解强调农业全产业链,重视农业地位,但是只是在农业生产视角的基础上加以一些补充,覆盖的领域仍不宽广。随着农耕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开发经营逐渐得到观注,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了农业与文化相结合、以产业融合为手段、以发展旅游为主导方向的创意农业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提高了单位土地和地上资源的经济效益,为农业文化传承创造了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个提法不仅强调文化传承,而且提出了实践的方法。从农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创意农业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使用农业资源来提升农村的人居条件和村落样貌。进一步地,创意农业的文化观赏性、休闲体验性既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农耕文化,又可以变成一种商品,在城乡居民之间沟通和联结,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这种诠释扩大了创意农业内涵的边界,看到了在农业生产经营以外,创意农业对于人居和生态环境的提升和改善,并且把创意农业的产品上升到了满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商品的层面,但是仍然有所局限,比如没有看到创意对于农业产业链条的改造升级以及对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另一类是从创意产业的角度去理解创意农业。与上一种角度不同的是,创意产业的角度不只把创意农业当成农业的延伸,更强调创意农业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五方面的属性,认为创意农业远远超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还包括与文化、科技、艺术等元素的融合,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更具体地说,创意农业要利用专利、商标、品牌等,对于农业做出有延伸和拓展的创新规划,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结合政府支持、当地风俗、科技水平、市场需求等,利用创意将农业活动和农副产品进行有意义的包装,使之既能够增加价值,又能够符合市场需求,从田间地头的文化体验到新奇实用的商品消费,构建起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在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产业系统,为农业开拓更广阔的路径,为农村区域带来更多商业机会。这种观点不仅要求要有创意的农副产品,还要有创新的发展方式,优点是从产业集群、区域协同的角度来看待创意农业,但是创意在全过程中的地位还没有被足够重视。而且,国内一些此视角的解读在讨论创意农业时,过于强调创意产业的理论,采用了复杂新奇的包装,忽视了创意农业最重要的内核还是农业。
在学界对于创意农业的热烈讨论中,国家2017年出台了有关推行田园综合体的政策。田园综合体是创意农业中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一种,注重“为农”理念,“融合”理念、“生态”理念、“创新”理念、“持续”理念,这种对于创意农业的解读重视农业主体作用,突出产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把“创新”落地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让农业发展焕发内生动力和强大生命力,这其实也是对于创意农业的要求。这种理解抓住了创意农业中农业为中心和基础的重点,且对于创意农业中的“创意”做出了具体解读。结合不同视角的理解,总的来说,创意农业是有机融合了农业与创意、文化、科技,起点和落点都在农民的生产、生态、生活,目标是为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农业强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虽然创意农业的概念出现时间较晚,但是早在1865年,意大利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就开始实践创意农业,吸引城市的游客体验农村的环境和农作的感受,增加农业除了农产品之外的价值,创意农业从此起源。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大分县在当地政府领导人的倡导下,依靠农民自己的创意,自发地兴起“一村一品”活动,开发特色产品、特色文化、体育、观光旅游活动以及创设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创造了无数个品牌产品、商品以及独特的文化、体育活动,颠覆了当地的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面貌。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逐步进行农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探索了新田园经济、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经济,助推了创意农业的发展。
创意农业在20世纪末被引入国内,此后一些省会和城市郊区开始率先实践,且主要是通过将文化、科技、艺术等相关的因素植入农业,通过将消费者拉进并参与到农业生产场景中来,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价值。1986年诞生于成都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的农家乐,作为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带动了产业互动相融发展的大潮,一大批环境宜人、乡土气息浓厚的新型旅游点,创造了一种基于乡村生态的消费场景和业态。自从引入创意农业概念后,各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实践在中国迅速兴起,发展到今天,已经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作为融合了农业和多种元素的跨界产业,创意农业不仅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路径,更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这与中国提出的国家创新战略要求相吻合,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创意农业之所以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经济价值,并且能够继承文化、丰富生活、推进传承、拓展意境,其基本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方式在产业融合和区域融合后得以拓展,使得低附加值的农产品能够转变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第二,传统农业的农耕文化不仅没有被埋没,还常常作为创意农业的推广点使其得以继承和传承。第三,创意农业的园区运营模式,使农产品、环境、设施、服务和文化相融合,通过深加工使农产品产生第一次增值,再通过文化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产生第二次增值,将农业与这类相关资源整合成包括产品销售、风景游览、深入体验一整套完善的功能系统,以“休闲度假服务”的方式升级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第四,创意农业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中下游的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达到指数级别的增值效果,并形成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新业态产业群。
实践表明,创意农业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手段,也是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协作,将进一步拓展创新农业产品的销售途径,扩大品牌影响力。而随着中国交通运输以及冷链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各区域创意农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一方面,创意农业能够通过升级农业产业、重组产业要素、扩充就业机会实现产业提升,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改造农村设施、规划产业配套促使人居环境提升。在此进程中,能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保护和继承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维护村落功能和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的农业营业收入,从多个维度改善农民的生活。创意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整合农业资源使其更加有效,拓展了现代农业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创意农业并非单纯的“创意”在“农业”中的运用,而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中国“兴”字型农业现代化的演化与趋势》一书中指出,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农业现代化的演化特征出发,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演化具有“八化”的特征,即:生产主体的规模化(或者叫集约化)、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包括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都是传统机械化的延伸)、生产方式生态化(农业绿色发展)、生产运作资本化(包括金融进入农业)、产品销售品牌(标准)化、产品延伸加工化,产业形态融合化,以及农业产业整体发展过程的系统组织化。其中每一个“化”中都可以有、也需要有“创意”的推动和引领。也就是说,创意农业的发展成效,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的根本政策目标相得益彰。创意农业寓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之中,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具体场所和发挥功能的巨大舞台(见图1)。
通过梳理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政策中虽然没有点明“创意农业”,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提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政策中。2011年,原农业部印发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4年先后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把休闲农业放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强调了在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既要实现经济效益,还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5年之后,中央文件中开始正式出现“创意农业”一词。8月,《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中写道,“休闲农业发展要与农耕文化传承、美丽田园建设、创意农业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配套的政策和支持方案也提上议程。国务院发文要求“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提振创意农业,并对配套设施和推进力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6年,创意农业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此后,一系列涉及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文件、规划等都开始注重创意农业发展问题。2021年,《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年)》提出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意农业,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农业农村部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要求乡村产业坚持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因地制宜,培育品牌,特色鲜明,注重生态。此外,农业农村部农村产业发展司发布了《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再次明确要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在《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里也明确提出要“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创意农业在人才、金融、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逐渐有了可以依据和参考的规范。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这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创意农业有助于农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农业产业融合经营促进价值增值,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中国农业已然具备了较强基础,但仍需向“强大”迈进。一方面粮食供给上还不够稳固,另一方面,粮食外的其他农产品整体进入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在以上两种情形下,农产品价值都得不到充分体现,表现为劳动生产率较低和农业生产者收入提高慢。这两个基本问题是农业强国建设最为核心的问题。若要解决粮食安全不稳定问题,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提的,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其中也会有“创意”理念的运用问题。进一步地,若要解决普遍意义上的农产品供大于求、解决产品价值增值难,以及与此相关甚至是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低和生产者收入增长慢的问题,创意农业的加持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实践证明,通过农业、农产品与其他产业和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发展的这一创意农业的具体形式,以及其他一切通过“创意发现价值”和“创意增加价值”的具体形式,对提高农产品价值和推动农业生产者增收作用显著。
应该说,进入新时代以来,推动和支持创意农业发展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提升农产品价值和传承乡村文化、扩大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在国家的支持和引导下,创意农业快速发展。到2019年为止,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建成有151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8.1万家,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了8500亿元,不仅创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满足和释放了文化消费,有效承接了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助推了农村产业的升级。中国创意农业发展相关政策详见表1。
创意农业的强劲动力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推动了产业和区域的互相促进。各地基于自身农业禀赋、文化特色和经济科技水平,发展出了具有特色的创意农业模式,综合来看有以下几种(见表2)。
资源利用型。通过对农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进行创意加工,或利用创意对已有的农作物进行规划设计,如北京市郊“玉米迷宫”,使农业具有新的功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休闲旅游型。这是国内比较完善的一种以城市附近的郊区为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城市的要素辐射和郊区的资源,打造以旅游、休闲为主的都市农业。比如在上海市的奉贤区,50个农业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形成10条旅游线路,涵盖风格从森林漫步到民俗风情,并形成了“品节”“黄桃节”等吸引游客的观光主题。
全景产业链型。指打造农业的商标、专利、品牌后,围绕这些知识产权进行商业活动,形成由“核心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共同构成的“产业系统”,建立起多层次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如在浙江,传统和具有创意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副产品作为“核心产业”,在这一层面之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发技术成果,绿城集团负责资金链和营销渠道,峨州市政府在政策方面倾斜和支持,“峨州市政府+绿城集团+浙江省农科院”三者强强联合作为“支撑产业”,建成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集科研成果转化、产业之间联动、培训示范迭代为一体,孵化了旅游、餐饮、休闲、安保等“配套产业”和玩具、服饰、纪念品等“衍生产业”。
产业融合型。通过提升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使传统农业生产和加工与旅游、健康、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深度结合,打破传统农业简单的生产销售体系,形成了“农业+X”的创意经济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例如湖南绿航旅游生态园,在基于原有果树资源的前提下,将农业+旅游、旅游+康养、旅游+运动、旅游+文创等深度结合起来,并将农业旅游的产业体系进行整合和建设,将周末经济和节庆经济的品牌效应放大,开发以中高端市场为目标的休闲旅游产品。
主题创意型。即围绕主题打造园区,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拓展、提炼出主题并加以强化,在设计规划园区的过程中紧扣主题,无论是农业生产作物的选择、体验活动的设计还是园区景观的规划都和主题密切相关,比如北京昌平的香味葡萄园、通州南瓜主题公园等,都是围绕当地原有的某一农产品进行延伸,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发展,还有利于园区的规划和宣传。
文化传承型。与传统农业只供给农产品的农业发展方式相比,创意农业能够借助文化赋能。它把一个区域的文化和创意元素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把多种创意农业项目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农业项目。比如四川成都三圣乡自清代乾隆以来就是有名的花乡,为传承花乡文化,打造“花乡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命名为“五朵金花”,成为创意休闲农业发展园区的典范。比如湖南武陵山大道将当地的湘西土家族乡村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资源相结合,提炼文化元素,寓以当地的农业产业中,打造多元化文化果园,并推进制度变革来推动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意农业是农业和文化的高度结合,农业和文化碰撞出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产生了与时俱进的产业模式、流传更广的文化资源和更深层次的多元价值。
景观农业型。利用五颜六色的作物,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搭配,让农业种植成为优美的风景以吸引游客,进而带动其他产业。例如沈阳稻梦空间景区发展稻田画,利用彩色水稻,结合锡伯族文化特色,打造巨型稻田画,通过农旅融合发展,用品牌带动农业生产和休闲美食与民宿等全产业链发展。
区域品牌型。为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农业,各地区往往会根据当地的重点农业产品,发展出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是以“地区+产品”来命名,并辅以品牌打造和运营,形成传播度广、认可度高的标识体系,如五常大米、章丘大葱、阳澄湖大闸蟹等。统一的品牌要求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结果做到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规范了本地的农业产业,又能在更大的市场上拉动农产品的销售,扩大该地区或该品牌的商业影响。
多元组合型。结合各种创意要素,运用各种创意方法,推动创意农业的发展,是创意在农业上的多元组合运用。其中一种运用方式是上文提到的田园综合体,企业以规范的商业模式对农业进行规划,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和当地的农民合作社达成合作,主要以产业园区的模式进行开发。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是无锡田园东方,借助“阳山水蜜桃”的品牌和区位优势,以水蜜桃产业作为核心的农业产业,打造了从田间到市集、从酒店到商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样的创意农业类型灵活运用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多有裨益。
从实践看,创意农业发展如火如荼,虽然这些创意农业的类型创意要素各异,但主要体现了主题创意、经营创意、营销创意等特征。并且,无论是哪种类型和模式,其最明显的功能都体现在:通过不断丰富的业态,推动农产品和乡村整体价值提升,进而在提升价值的同时,在传承文化、丰富和活化乡村生活等方面产生连带效应。这些也正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所在。
近年来,创意农业发展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规划、农民增产增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很多人对创意农业的了解还停留在单一层面,认为创意农业就是乡村旅游,认为创意农业就是农业从业者的“副业”,特别是有些管理部门和农业企业既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正确对待创意农业,也没有充分认识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自然就不会以创意的思路构筑农业产业链条。
另外,观念认识不足导致现有创意农业产业不够重视品牌建设,产业产品特色不强。一方面,中国大部分的农资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品牌经营模式,只把品牌当作“名称”,没有有效的品牌运营,事实上仍处在“有名无牌”的发展阶段,没有规范和标准化的产品要求,没有合适的营销宣传,自然无法很好地享受到品牌带来的商业影响。目前,部分名牌产品仍处在“有名无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品牌农产品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和初级加工业,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很少,技术含量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在制度方面,中国的创意农业建设制度还不完善。虽然有创意农业的顶层设计,但细则上缺少规范、健全的建设、监督和管理等制度,基层政府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机制和支持体系来推动本地创意农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现有的创意思路大同小异、形式单一,创意多停留在表层,缺乏文化内涵和创造性,创意农业产品和服务有着类似的市场定位,同质化严重,结果是要么因为“马太效应”,发展较早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了大部分的客源,起步晚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发展空间;要么精力与资金消耗在营销宣传上,核心的创意产品却并无吸引力,做“一锤子买卖”,不利于建立口碑和长久的发展。创意平台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总体上仍处于低水平的建设阶段,且重复建设较为突出。
在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对于社会资金的引导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都不够。创意农业平台的构建、创意农业企业的培育、创意农业产品的孵化等项目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但是政府没有及时给够资金和渠道方面的引导支持。因此,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创意农业典型案例,但是主要经营者多为较小型的企业和农户,不成规模,影响了创意农业品牌的形成和规模化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熟悉农业的农村居民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流入城市,农业发展和农村文化传承主体日益薄弱,农村人口的减少也造成了当地产业的“空心化”,人才流失、产业式微,创意农业的发展无所依凭。另一方面,创意农业需要既懂农业又能创新的人才,而城市和乡村中相关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意人才的缺乏导致创意的缺乏,很多创意农业产业中的创意只是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并没有真正的创新,以至于即使资本想要进入农村发展创意农业,也没有合适的创新产业可以投资。
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和重要的示范意义。而创意农业则是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之一。创意农业在整体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促进农业生产者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创意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农业要作为创意农业最重要的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创意农业的追求目标。但是,从创意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它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处于探索和实践中,还存在“因认知不足发展不充分、因缺人才有认知但发展不起来以及因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和发展无序”等一系列普遍问题。为此,需要三个发力。
一是要在增强宣传效果,提升认识层次上发力。要树立创意农业的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宣传先进做法,强化创意农业的社会效应,让创意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普遍方式之一,从政策引领、思路引导和风气营造等各个层次上增强人们对于创意农业的了解和理解,使创意农业能够在一个友好和有序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为农业农村创造更多价值。
二是要在注重政府政策指引,增大扶持强度上发力。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重视市场在创意农业的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发挥市场的灵活优势。同时,政府要积极作为,对当地的创意农业有整体规划,辅助和引导市场使创意农业能够实现规模化的发展。政府要通过规划的方式,在不同区域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还要通过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更加有益的发展土壤。
三是要在培育创意农业人才,保证创意供给上发力。创意人才是创意农业的创意源泉。创意农业本质上是知识密集的,是超越传统农业的产业,是把农业变成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是很多人的“诗和远方”的产业,其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来自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因而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有创造性的群体。第一,加强对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训,组织宣传创意农业的典型案例和具体实践,对农村经营主体关于创意农业的想法做法予以鼓励和实际支持。第二,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挖掘和培育创意产业、技术、工艺带头人和农村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特别是有创意能力、懂创意农业技术、有科学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创意农民。第三,在农村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育农民的“企业家精神”。鼓励相关院校毕业生、返乡和本地人才加入创意农业的行列,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第四,鼓励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在农村建立创意农业实习实训基地,并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参与创意农业的发展。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等迈入创意农业领域,为创意农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创新型的发展模式提供支撑。第五,开展创意农业的人才评定,通过创意农业人才职称评定,带动政策和市场资源向创意型农业转化和富集。作者: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王会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原文刊载于《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