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长城资源丰富,现存有战国、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等不同时期的长城。河北省区域内长城总长2498.54千米,居全国第三位;长城资源数量8601处,居全国第二位。长城资源分布范围广,多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涉及河北省燕山、太行山以及冀北山区的众多市、县,沿线乡村众多。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长城资源整体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印发实施,为河北长城沿线乡村资源保护利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河北长城沿线乡村多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是河北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河北长城沿线乡村多不同程度地拥有长城墙体、关堡、敌台、烽火台等资源,且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为依托长城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但目前长城沿线地区拥有长城资源的村庄底数不清,且沿线地区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造成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不同。加强对河北长城沿线的乡村资源调查分析及相关地区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能够为河北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提出后,如何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刘玮和张杰以北京长城文化带沿线乡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专家打分方法,对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区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效应评估及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张佰明对长城文化带沿线的乡村精品民宿发展进行了研究;李珍梅对大同长城沿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陈睿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长城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李宏宇对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进行了研究;常田对秦皇岛市长城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张亚卿等对秦皇岛环长城旅游公路乡村旅游带构建进行了研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提出时间短,相关研究多是在现状描述或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对长城沿线拥有长城资源的村庄情况、相关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还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在对长城沿线乡村资源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长城沿线各县(市、区)乡村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并针对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城沿线乡村资源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根据中国长城建筑与地理信息数据库中长城资源分布情况,整理河北省长城沿线乡村资源。经调查整理,全省拥有长城资源的村共1376个(以下简称长城资源村),分布共涉及59个县(市、区)、356个乡镇,具体如表1所示。
冀北山区和燕山地区长城资源村分布相对较多,太行山等其他地区长城资源村分布较少(图1)。张家口市拥有长城资源村最多,共有710个,占总数的51.6%,这与张家口市长城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密切相关;其次,承德市、保定市、唐山市、秦皇岛市拥有长城资源村也较多,均在80个以上;邢台市、雄安新区拥有长城资源村较少,均在10个以下。
2. 从各县(市、区)资源情况看,多数地区长城资源村较为丰富
经统计(图2),拥有长城资源村10个以上的县(市、区)共有34个,占总数的57.6%。赤城县长城资源村数量最多,共有270个。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崇礼区、怀安县长城资源村也较丰富,均在50个以上。这为长城沿线乡村旅游片区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拥有长城资源村10个以下的县(市、区)共25个,占总数的42.4%。下花园区、鹿泉区、赞皇县、沙河市、磁县、容城县、安新县、雄县等地长城资源村较少,均仅有1个。
3. 从单个长城资源村看,各村长城资源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部分村庄拥有长城资源较为丰富,这为相关村庄依托长城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3)。其中:拥有20处以上长城资源的村共有104个,占总数的7.6%;拥有10~20处长城资源的村共有135个,占总数的9.8%;拥有5~10处长城资源的村共有152个,占总数的11%;拥有2~5处长城资源的村共有404个,占总数的29.4%。另外,共有581个长城资源村仅拥有1处长城资源,长城资源丰度不高,需要结合其他乡村资源进行开发。
4. 从资源组合情况看,部分长城资源村拥有多样资源
经统计(图4),长城资源村中拥有其他资源的共有547个,占总数的39.8%,这为长城资源村结合其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拥有较高等级非长城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村共156个,占总数的11.3%;拥有较高等级非遗资源的村共78个,占总数的5.7%;拥有红色资源的村共52个,占总数的3.8%;拥有自然生态、特色产业、特色乡村建筑等其他资源的村共125个,占总数的9.1%。
据统计,全省长城资源村中共有98个村已开展乡村旅游,占长城资源村总数的7.1%,整体开发程度不高,这与长城沿线村庄多处于山区且交通不便密切相关。从分布情况来看,张家口市长城沿线已开展乡村旅游的长城资源村最多,共43个;秦皇岛市、保定市、承德市、唐山市等地长城沿线已开展乡村旅游的长城资源村均在10个以上;邯郸市、邢台市等地长城沿线已开展乡村旅游的长城资源村较少,均在3个以下。随着旅游市场复苏,未来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从已开展乡村旅游村的品牌建设来看,国家级乡村重点旅游村现有4个,包括:滦平县巴克什营镇花楼沟村、迁安市大崔庄镇白羊峪村、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现有10个,包括:海港区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抚宁区大新寨镇界岭口村、青龙县祖山镇花场峪村、迁安市杨各庄镇徐流口村、阜平县龙泉关镇黑崖沟村、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涞水县九龙镇大龙门村、涞源县白石山镇白石口村、涞源县白石山镇插箭岭村、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仅受各地资源状况的限制,同时还受到旅游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旅游接待条件、旅游吸引力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影响河北长城沿线各县(市、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主要因素,借鉴已有关于构建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建立河北省长城沿线各县(市、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表2)。
经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变量共同度检验显示,其输出的KMO值为0.648,sig值为0.000,且各个变量之间互相独立,河北省长城沿线各县(市、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符合因子分析。
利用SPSS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累计贡献率为86.82%,因此,将前4个因子作为主成分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2.62%、29.89%、13.55%、10.76%。由因子负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F1)主要包含x1、x2、x3等三个指标,可以作为长城乡村资源禀赋的描述指标;第二主成分(F2)主要包含x4、x5、x6等三个指标,可以作为旅游地经济社会条件的描述指标;第三主成分(F3)包含x8一个指标,可以作为旅游地接待条件的描述指标;第四主成分(F4)包含x7一个指标,可以作为旅游地吸引力的描述指标。
根据SPSS26.0软件计算得出各个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计算出河北省长城沿线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按照分值大小进行排序(表3)。
从综合得分看,赤城县、崇礼区、怀来县、海港区、涞源县、迁安市、迁西县、滦平县、平山县、沽源县等县(市、区)综合得分较高,说明这些县(市、区)长城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等支撑条件较好,长城主题乡村旅游开发潜力较大。承德县、磁县、顺平县、大城县、灵寿县、文安县、赞皇县、曲阳县、内丘县、尚义县等县(市、区)综合得分较低,说明这些地区长城主题乡村旅游开发潜力较小,长城资源禀赋不丰富,且其他支撑条件不突出。
从F1得分看,赤城县长城资源禀赋最为丰富,其次为怀来县、涞源县、沽源县、滦平县、怀安县、蔚县、万全区、隆化县、围场县、抚宁区等地得分较高,长城资源禀赋较为丰富,这为发展长城主题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鹿泉区、双桥区、信都区、武安市等地得分较少,说明这些地区沿线长城资源禀赋较低。从F2得分看,海港区、迁安市、信都区、遵化市、平山县等地得分较高,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较好,这为沿线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支撑条件;阳原县、顺平县、赞皇县、康保县、尚义县等地得分较少,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较弱。从F3得分看,崇礼区、双桥区、平山县、桥东区、山海关区等地得分高,说明这些地区旅游接待条件较好,为长城主题乡村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从F4得分看,平山县、信都区、丰宁县、易县、武安市等地得分较高,说明这些旅游地高等级旅游景区较多,旅游市场综合吸引力较高,这为相关地区长城主题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为进一步分析河北省沿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区域差异,对各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系统聚类的结果,将河北省沿线地区分为4类:第1类是开发潜力巨大型地区,为赤城县,得分3.33;第2类是开发潜力较强型地区,包括崇礼区、怀来县、海港区、涞源县、迁安市等地,得分范围在0.51~1.34,平均得分为0.83;第3类是开发潜力较好型地区,包括迁西县、滦平县、平山县、沽源县、蔚县等地,得分范围在-0.07~0.43,平均得分为0.14;第4类属于开发潜力一般型地区,为赞皇县、曲阳县、内丘县、尚义县等地,得分范围在-0.56~-0.1,平均得分为-0.34。第1类和第2类地区,应整合区域内丰富的长城资源,推动片区化整体开发,打造体系化、系列化产品;第3类和第4类地区,应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围绕重点长城乡村资源聚集地和重点乡村进行重点开发,打造特色化、主题性长城乡村旅游产品。本文对河北长城沿线乡村的长城资源、长城资源村、已开展乡村旅游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对长城资源村地区分布、拥有长城资源之间的差异、拥有其他资源情况、已开展旅游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长城沿线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运用SPSS26.0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北长城沿线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长城沿线地区乡村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地区之间、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而言:(1)长城沿线乡村资源丰富,分布在乡村的长城资源共有8087处,拥有长城资源的乡村共1376个;(2)长城沿线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北多南少的格局;(3)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约7.1%的乡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已有约1%的乡村建成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4)长城沿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存在明显不同,整体可分为开发潜力巨大型、开发潜力较强型、开发潜力较好型和开发潜力一般型四类地区。
河北应抢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加快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开发,助力长城沿线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长城保护,做好长城沿线乡村文化的研究整理。对长城沿线乡村拥有的长城墙体、关堡、敌台、烽火台等文物资源加强保护,积极申请保护修缮项目,对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深入挖掘长城沿线乡村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相关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故事,推动编制河北长城沿线村庄考古、河北长城村等文化丛书,让其成为永远的文化传承。加强对长城沿线相关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物、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等文化资源的调查,通过提高保护等级、维护修缮、提升环境等方式,加强对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乡村旅游开发奠定基础。
二是突出段落特色,推动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差异化开发。梳理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与沿线乡村聚落的关系,重点推动长城关堡类、典型段落类、长城戍边类、特色资源类等类型村庄发展乡村旅游。长城关堡类乡村主要依托拥有“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驿城”“关城”等类型的长城资源,通过强化文物保护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段落类乡村主要依托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长城段落,通过打造特色长城参观段落发展乡村旅游。长城戍边类乡村主要依托长城戍边将士后裔居住村落,通过做好长城戍边文化与长城相关文物的挖掘展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资源类乡村主要依托特色产业、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通过打造特色主题乡村体验产品发展乡村旅游。
三是整合相关资源,丰富长城沿线乡村旅游产品与业态。围绕具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乡村,积极挖掘自然生态、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红色资源、乡土建筑等乡村资源,推动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业态开发。依托林地、草地、河岸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发展乡村露营、登山健身步道、自然观光游憩地等乡村产品业态。依托特色种植、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教育农园、特色旅游商品等乡村产品业态。依托传统技艺、传统演艺、传统体育赛事等民俗文化,积极发展体验工坊、民俗演艺、民俗节庆等乡村产品业态。依托旧址旧居、烈士纪念设施、重要事件发生地等红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乡村产品业态。依托窑洞、石头房等特色乡土建筑及元素,积极发展精品民宿、休憩空间、文化空间等乡村产品业态。
四是创建特色品牌,不断提升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影响力。对照乡村旅游重点村标准要求,积极提升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力争使每个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配备“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个停车场、一家旅游购物商店、一处旅游厕所、一个医疗急救站、一套旅游标识标牌”。加强品牌运营,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大力培育“长城人家”乡村旅游系列品牌。加强标准培训、参观考察、以奖代补等政策支持,引导和扶持长城沿线村庄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乙级以上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积极通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对长城沿线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立体式市场宣传,形成多方互动的媒体营销体系。
五是强化区域统筹,推动乡村旅游片区化、聚集化发展。根据各地长城沿线乡村资源和开发潜力情况,分类制定支持政策,推动长城沿线乡村资源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开发。以赤城县、崇礼区、怀来县、海港区、涞源县等开发潜力较强的县(市、区)为重点,推动制定县域长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县(市、区)长城乡村资源整体保护开发,分类打造系列长城旅游村,推动打造一批以长城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以迁西县、滦平县、遵化市、张北县、万全区、山海关区等开发潜力较好的地区为重点,围绕长城沿线主要旅游公路和风景道、景区和度假区,积极建设长城乡村旅游带和聚集区,推动打造一批以长城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示范区。以宽城县、阜平县、鹿泉区等开发潜力一般的地区为重点,围绕重点长城乡村资源,积极推动打造一批特色长城步道、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民宿等长城乡村主题产品。作者:白明刚、和冰,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邸明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省科学院研究员原文刊载于《经济论坛》2024年第11期,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