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陪我成长的故事

文摘   2024-12-24 19:30   山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母亲陪我成长的故事


■ / 西安 张超


我成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


从有记忆起,我妈对我很严厉,身为乡村教师的她,对我寄予厚望。我小时候看到我妈刚生下我时写的日记,秀毅的字占满了本子的每一行,从起名字到学说话,我走的每一步,她都满心欣喜又期冀,但她很少对小时候的我表达。于是,我妈的严母形象逐步烙印在我的脑子里。我从小算是同龄人里比较早熟的,会体谅父母,主动分担家务、带弟弟,作为一个男孩子家里家外的事从很小就开始做,做饭洗衣,我妈做什么我就帮做什么。村里很多人提起我只有表扬,也会笑称我妈把我当女儿养,说我是我妈的小棉袄。


从小在村里学校念书,我一直是第一名,除去五年级(生病),直到初中,那时所有熟悉我的人都对我学业充满希望,尤其是父母。离开家以后,我过上了寄宿求学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切来的如此迅速直接,没有调整的机会与时间,于是考着年级两千多人前五十名成绩的我,却只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过着与笤帚垃圾桶和拖把同桌的生活,这些噩梦让我逐渐悲观而自暴自弃。课外时间,失去父母庇护让我感受到从小未有的自由,悲观的情绪驱使下,跟着身边的同伴一起,渐渐迷失在那些光怪陆离中。而这一切后遗症的爆发,都集中在我的高中,于是中考以全县前一百名的成绩考进县城最好的高中成了我求学生涯中最后的顶峰。然后接下来就是直至今日都让我不愿去回想、都让我无法释怀并且可能一生都是压在我心头的阴影的几年。迷茫?彷徨?悲观主义思考人生?说我是逃避也好,懦弱也罢,我不愿提及那些年月。《士兵突击》里高城说过一句话,早熟的人往往都晚熟。对我来说,那几年就是我的晚熟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而伴随这一切的发生,除了我自己,我妈是最心碎的那个人。我不知道她背后偷偷抹过多少次泪,无法体会那些年的人前人后,她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落差,给她造成了怎样的痛苦。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半夜自责泪流满面无法入睡。但即便是我给她带来那么多的痛苦,她也从未放弃我,一条一条短信,默默地鼓励我、安慰我、相信我,没有斥责没有抱怨,陪着我温暖我,装得一切都风轻云淡,直到我重新找到自我,重拾自信。



从我高中后半段开始,家里的经济慢慢好转,可能有这个原因,当然更因我长大了,我妈也人到中年。慢慢的我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变得温和甚至到后面居然渐渐对我开始溺爱,纵容我睡懒觉、和朋友出去玩、打电脑游戏、上网打牌喝酒,那是一种彷佛一下子拉近了内心距离的温暖,而我自己也慢慢懂得了收敛克己。那时候虽聚少离多,但我在外的很多时候都在期待着回家,期待吃我妈做的饭,期待和我妈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干家务活儿。


毕业工作以后,我开始长期在西安生活,回家变得奢侈。这些年,经历了工作的变迁,经历了一些感情,也经历了一些亲情友情的变化。独自生活多年,我变得冷清又过分理性,变得所谓有大爱而无小情。我把所有非契约的获得当作锦上添花,似乎不再对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感情抱有任何理所当然式的期待,我几乎不需要除工作以外的社交,我不需要惊喜,不需要不期而遇,我希望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想要自己能控制关于自己的所有事情,不想要别人对我有任何需要得到我感恩回馈的付出,我能用我的兴趣爱好和规律的生活习惯填满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么久的时间里,留存的对于亲情的感性中,我妈,占据了我所有牵挂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社交,我的社交习惯基本是来自我妈。从我小时候一直到长大,我妈在休息时间除了去我姥姥家,几乎没有东家西家串过门,在农村,这样的习惯简直无法想象。其实我妈有足够的社交能力和社交资本,只是她对东家长西家短的吃瓜式社交无感,她不愿家长里短随声附和,一个聪明且有主见的人是不屑于在世俗堆里找存在感的,她有她坚守的内心净土。而在需要她发挥社交能力的时候,比如正式工作场合,她一样可以游刃有余。且不说她在教育界遍布朋友,桃李满地,也不论工作时候每年的教育相关的工作汇报、经验分享这些常规操作,单是在业余的时候有两年帮我舅舅做建筑原料生意的时候和那些铁建局的采购负责人做商业谈判的时候,一样可以寸土必争,大显身手,博得对方连连称赞,这就足以证明。我的社交观念同样,我也有足够的正式场合社交能力,需要我做报告表述一件事情、传递某个思想、构建某种框架的场合,我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点在工作中也数次得到了印证。在生活中,我不喜欢商业吹捧式的社交,也不愿沾染抽烟酗酒等的习惯,对于没有精神共鸣、不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社交没有任何兴趣,而生活中的社交,大抵就这几种,要么互相吹捧,要么喝酒吹牛,要么卖惨诉苦,要么男女之间互带目的的试探。且大部分人都有无尽的自我表达欲望,开口就是“我……我……我……”而根本不会相互倾听,不会在意别人说什么。我的言语习惯也太过直接,虚与委蛇的夸赞说不出口,不那么圆滑就会显得锋芒毕露,攻击性十足。此外,短时间内组织起说服力强又让人从主观情感上容易接受的语言片段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办法和我妈相比,但好在我有不错的文字驾驭能力,说不出来的话我可以以笔为载,跳跃的文字可以把我头脑和内心的声音延伸的深远又高亢。


我的性格和三观,也有很多特性都来自我妈,比如克己、自律、坚韧、完美主义。某种意义上说,我和我妈在人生的精神层面有相同的轨迹,从有完整的自我意识开始,倔强地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去面对困苦改变命运。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放下,接受目前的自己,逐渐妥协和释然。我也一样,在努力改变了自己力所能改变的事情的情况下,也渐渐选择接受自己的平庸,正式跟生活妥协,选择放下和接纳。


回想过往,我妈给了我她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也给了我她的认知层面里对我最大的呵护与支持。哪怕最困难的时刻,我也一直以我妈为我最大骄傲,以我能成为我妈的儿子为我最大的自豪,从未改变。




END
人间忽晚
山河已秋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我知道你在看

汾州乡情
宣传、展示海内外汾阳优秀儿女的创业故事、情感生活。宣传推介汾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设成就。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定的相关文化交流工作,组织编纂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做好《汾州乡情》出版发行。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桥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