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的变迁

文摘   2024-12-01 19:30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看戏的变迁

■ / 李世林


戏曲是我国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许多历史故事被编剧家编成戏曲,再由剧团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尤其在农村,由于过去文化活动甚少,所以,戏曲就广为流行,而农村的人们,就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看戏。古人怎样看戏,由于可看到的记载文献不多,故无从谈起,但20世纪和21世纪初人们怎样看戏,不少年长者却是感同身受的。



荷戏与戏报


在文水话中,“拿”即“荷”(hé),说把那个水杯拿来,说出来的话音就是把那个水杯“荷”得来。在汾阳则说“拿”为xie。某村唱戏,就派出人去找周边剧团谈判来村唱戏事宜,名曰xie戏。汾阳人说xie东西,和文水人说荷是一个意思。一旦和某家剧团谈妥,办事人员即回村复命,人们就知道,村里xie回戏来了。于是,村里的毛笔字高手就开始写戏报,戏报写明,(农历)某月某日,某村唱某剧团戏,白(天)场戏名***,(黑)夜场戏名***,戏报写好,比唱戏日期早一两天,撒出人去向周边村庄贴去。到演出那天,周边村庄的戏曲爱好者和亲戚,便纷纷来村看戏,一饱眼福。


20世纪末21世纪初,某村唱戏,荷戏环节有的保存了原程序,由村人直接和剧团接洽,谈定戏目和戏价。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唱戏经纪人,某村只要找到经纪人,经纪人就会根据某村的要求给其介绍合适的剧团,这样,少去了该村跑腿、口舌等麻烦。戏报则退出了视野,皆因现代社会信息传得快,某村唱戏的消息,一经传出,四村八堡,早早知晓,届时满定到场。这是变迁之一。




仁岩村唱大戏




戏场及戏台


过去各个村庄的戏场,大部分和庙宇建在一起,场地都不算太大,可容纳千数人而已,小的仅可容纳几百人。有的大村,戏场建在村里的大空场中,可容纳两三千人。戏台一般都坐南朝北,一是过去庙宇以北为上,神朝南坐,戏朝北唱,有敬神的意思。二是戏台朝南,白(天)场戏就得朝着太阳唱,而白场戏一般都在正午开演,演员朝南就会晃眼,影响演出效果。但方便了演员却苦了观众,夏季演出白场时,观众就得头顶烈日了,往往看一场戏得流几身汗。由于旧戏台面积较小,唱武戏时受到限制,于是,该村就向戏场附近的人家借用大门扇,在戏台前面接出一个门扇的长度,使“英雄们”有用武之地。观众一看到接长了的舞台,就知道是头牌剧团演出且有武戏看。演出时,剧团的武生演员揭筋头,打臂膀,架空的前舞台被砸的“咚咚”作响,增加了戏剧的效果,激发了年轻人的激情。


20世纪末21世纪初。各村都盖了大戏台,台口开阔,既方便了演出,也方便了观众观看。有的村为了使观众舒适地看戏,还在戏台前搭了天棚,天棚高约六七米,夏天看戏既不使观众受到暴晒,又起到掴音效果,使演出声音更加真切。这是变迁之二。



演出及看戏


大凡剧团,都愿意吸引更多的观众,所以,各剧团都有名牌演员。一旦请来有名牌演员的剧团,对外宣传就变了口径,不说唱的是***剧团的戏,而说的是唱丁果仙(果子红)的戏,马玉楼的戏,田桂兰的戏等等,以吸引来更多的观众看戏。过去一般大些的村庄xie戏,也都请有名牌演员的剧团来演出,如汾阳东部农村的仁岩村和冀村等村就是如此。而剧团方面在演出时也格外卖力,尤其是名牌演员出场,观众的期望值很高,演员必须使尽全力唱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在观众又高又齐的叫好声中,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过去因为戏台宽度限制,布置布景等受到限制,实物布景不仅数量少,而且不能做得太大,更没有电子屏幕布景,演出效果自然就差一些。演出开场前,武场人员要打场,也叫打通,也就是开场锣鼓,汾阳东村一带则叫打chào,意即告诉还未到场的观众,戏要开演了。头chào约在开场前40分钟左右开打,二chào在开场前20分钟左右开打,三chào打响,接着正戏开演。过去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某村唱戏开始打场,路上一行人正在赶往该村戏场,其人一边赶路,嘴里一边嘟囔,“能给跑得丢了hai(鞋),不敢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正戏演完,观众并不会马上离场,剧团也知道观众的意思,于是就安排演员清唱,所谓清唱就是不化妆,不拿做派的唱法,一般都是名牌演员主唱,对名牌演员,观众一般都给与叫好声。但有的名牌演员摆谱,不出场清唱或演唱得不出力,观众便叫倒好,仁岩冀村一带叫“怼”,演员唱一句,观众“怼”一声,只怼得演员尴尬不已。丁果仙是山西知名大牌演员,有一次就被观众“怼”得下不来台,曾发誓“这辈子再不来仁岩村唱戏”。观众看戏都是站着,意为戏台有1米7左右的高度,坐着看须“仰头才见”。长在台口站的都是强壮后生,妇女儿童只好拿一个高凳子站在人群后面看,有的妇女搬了桌子坐在人群后看戏,但遇上戏场打架,行动不及则非常危险。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戏场秩序好一些,在戏场中间纵向拉起一道绳索,女性站左半场,男性站右半场,但很快就男女混场了。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戏场的演、看都有变化。首先是打chào减少了次数,由以前打三chào,变成打一chào。其次是基本没有了大型实物布景,多以幻灯影象代替,画面大且逼真。戏台高度变低,便于观众坐着看戏,台前不再是后生门的天下,老头儿、老太太没事到场早,坐在台前,年轻人当然不能撵走老人自己站在那儿遮挡人们视线。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戏场秩序有了根本性好转,每当唱戏日,村里警务人员穿着警服执勤,戏场里再没有不三不四之人,也不会发生不三不四之事了。



公 众 号:汾州乡情

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关注我的你,是最香哒!

汾州乡情
宣传、展示海内外汾阳优秀儿女的创业故事、情感生活。宣传推介汾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设成就。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定的相关文化交流工作,组织编纂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做好《汾州乡情》出版发行。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桥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