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寓汾概述

文摘   2024-12-31 19:30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朱彝尊寓汾概述


■ / 吕世宏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浙江秀水(嘉兴市)人,清初词人、学者、藏书家,国学大师,明代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入直南书房,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考》《明诗综》《词综》等著作。


康熙时期,朱彝尊旅居山西大同太原等地,期间数次来汾考察文物会见文友,留下了多首涉汾诗篇。清代《汾阳县志》将其列入寓汾人士。


康熙五年(1666),朱彝尊三十八岁,应邀参与山西布政使王显祚幕僚,居住太原。当时顾炎武在北方旅游,二人在太原会面,顾炎武写了《朱处士彝尊过余于太原东郊》。朱彝尊留居太原期间,多次来汾阳访古,与汾阳诗人胡庭往来频繁,发现了汾阳唐代《郭君碑》,并撰写了《郭君碑跋》,考察了五代相里金墓地并撰写《建雄节度使相里金碑跋》,对汾阳文物保护做出了贡献。



康熙六年春,朱彝尊从介休渡汾水经汾阳至太原,路上写下了《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一词:“去年寒食横汾曲,晓雨平芜绿。今年寒食尚横汾,又听锡箫吹入杏花村。古今多少横汾客,饮马台骀泽。并州虽好不如归,输与一双新燕旧巢飞。”该词描写了汾州清明节杏花村景象,并且刻意提到吹笛子的牧童,为清初汾阳杏花村的存在提供了得力佐证,康熙六年秋,王显祚落职,朱彝尊离开太原复至云中访曹溶。


朱彝尊集句诗词《临江仙汾阳客感》曰:“无限塞鸿飞不度(李益),太行山碍并州(白居易)。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饥乌啼旧垒(沈佺期),古木带高秋(刘长卿)。永夜角声悲自语(杜甫),思乡望月登楼(魏扶)。离肠百结解无由(鱼玄机),满黑貂裘(李白)”。该词充满了伤秋之感和思乡之情,应该是康熙六年秋天王显祚落职后,朱彝尊没有了依靠,暂居汾阳时期的感受吧,此后,他离开晋中经大同去了北京。


《汾阳县志》还收录了朱彝尊的《台骀庙》一诗传为写汾阳台骀庙的,而太原也有台骀庙,诗中有“箫鼓横流散,风沙急溜穿,势会吞北汉,润亦披西边,壁马黄河并,云旗玉井旋”,以此汉武帝横汾典故,当写汾州台骀庙。“壁马黄河并”强调了西河西有黄河之意思,也是明确汾阳府地理。汾阳城北十五里虸蚄庙修缮,请朱彝尊撰《虸蚄庙碑》,考证了虫神庙的历史,文章有“不为浮图道士之说蛊惑”句,反映了他对宗教不盲从的态度。


汾阳诗人胡庭,隐居不仕,与傅山、顾炎武、朱之俊交往游憩。朱彝尊寓汾主要由胡庭接待。朱彝尊在子夏山下神堂底村写有《卜子祠堂记》“文水,固当日西河之境也”,意思是文水县南部地区战国时期是西河郡的一部分,说明朱彝尊对子夏西河汾阳说是肯定的,不支持顾炎武对汾州子夏的质疑。



朱彝尊晚年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成为好友,是曹寅织造署常客之一,惺惺相惜互相支持,曹寅捐资助刻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朱彝尊对汾阳太原大同等地的了解,可以给曹寅创作《红楼梦》底稿《风月宝鉴》提供一定的山西资料。


朱彝尊是清初文学大师和史学大师,其寓居汾阳的历史,所留珍贵的文史资料,对汾阳文史研究和提高汾阳文化的品味都有重要价值。


庆元旦 迎新年

汾州乡情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
宣传、展示海内外汾阳优秀儿女的创业故事、情感生活。宣传推介汾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设成就。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定的相关文化交流工作,组织编纂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做好《汾州乡情》出版发行。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桥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