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镇小相村位于汾阳市区东北方24里,清属赞化里,今属杏花村镇,小相村别称“卜阳镇”,明清年间,小相村又称小相堡,有小相东堡,小相西堡,加之村北寺东北角,堡院叫北堡,呈三堡品字布局,小相北堡,明代嘉靖二十年已经修筑非常完整,堡墙高厚,以御外防寇,它南北接近三百米,东西有二百六十米左右,四面堡墙底厚三米多,高在五米左右,非常牢固,内置三条东西街,称北门前街、中街、后街,有五十个左右的大院落,北堡共有两道门,北门和小西门,北门紧靠镇河门,呈东西走向,小西门位于北堡西北角,紧靠护国灵岩寺,小西门平常不开,只有秋收夏忙时才开。
在北堡前街中段有棵古槐,树龄800年,按推算是南宋时期所栽,何人所栽已无考,树高13米,冠幅13米。2021年3月,汾阳市绿化委员会、汾阳市林业局在此给这棵扎根于岁月长河、阅尽人间冷暖的古树挂牌,力求保护,它经过了800年的风风雨雨,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高大挺直,直插云霄,迸发出“老树常发新芽,绿叶总挂枝头”的勃勃生机。村民把它奉为“树神”。
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有村民在此供奉,祈求兵荒马乱时的平安。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有村民在此供奉,祈求家族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如今,树洞内还隐约可见一“树神之位”的木牌,树枝上可见用红绳子挂着的好几个蒲纸包包,据村民们说:这是谁家有小孩不爱吃饭,长的瘦小的,就收集火灶朝北的七户人家的灶灰,准备七个枣,一双筷子,一个梳子,一个不要盐和油的大饼,八堆堆干艾草,摆在两层蒲纸周围,中间还要摆一堆艾草,八月初一壮脾日,由七个孤老婆婆点着周围的艾草,中间的主家点。然后中间的艾草用泥包住,主家的男人扬到房顶。其余的用蒲纸包好,然后七个孤老婆婆把七根银针穿上红线扎纸包,边扎边念叨:“壮什哩?壮脾哩。要什哩,要好哩。好了好了,一风刮上跑了,让孩吃的胖胖大大,健健康康的。”最后枣、饼分给扎纸包的老婆婆吃掉,纸包则需要生过一个儿子的人挂到槐树上,是独槐,两棵的不行。那些灶灰顺着针眼慢慢洒落掉,这样孩子就能吃能喝长的白白胖胖了,这就是传说的“壮脾”,如今依然流行着,据说还很灵。老人们还说古槐树上长着的瘤疙瘩,性清凉,具有去湿利尿、凉血止血之功效,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能力,有舒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糖血脂等作用,小相村的村民在煎中药的时候,总会到古槐树那刮点瘤疙瘩,与中药一块煎,可以治百病。
小相村旧有一部《卜阳镇志》,岀于清代本村举人杨珏之手,书中记载着小相村有十八条衔十八条巷,有三十六座明楼,七十二座闷楼,近百座深宅大院,站在谁家楼顶向下俯视,眼底屋瓦如鳞,卜山青峰如黛…古槐与北楼比肩,塘水共蓝天一色,渔人在苇丛中杈鱼。实乃晋汾之水乡也。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