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和井

文摘   2024-12-12 19:30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辘轳和井


■ / 常朝伟


曾经有一部《辘轳、女人、井》的电视剧,讲述了在农村变革中要大步朝前走的故事。我自己也经历过辘轳和井的故事,回忆起来,饶有兴味。


我的故乡仁岩村,位于子夏山下,地下水资源丰富,村里村外浅、深井很多,随意选择井位,都有足够的水资源。


20世纪60年代初,大街小巷,家院周边、园田地等,到处都有砖砌井口,有的上面有一段一米长、三十公分粗的榆木,安装三条木腿支架,像一个木人站在井上。木人中间横打三个小方孔,可插入一根8公分粗横木,方言作(轴)子,作子上嵌小长条方铁键。辘轳辊子粗三十公分,长四十公分,掏为空心,两端安装生铁滑圈(方言称串口),圈外六凸型,内径为圆环。辘轳安装九十度木把。辘轳辊子绕粗麻绳。在提水时,扳动辘轳把,带动麻绳在辊上上绕,水桶或圪栳便被绞出井口,省力,耐用。野外浇地时,一个木人最多可供三个人绞水。








井内水面离地面深浅不等,雨涝时几米,天旱时十米左右。人们家院宽敞或者院外有园田的,能种菜的就用辘轳绞水浇灌,提水工具就是辘轳吊着柳编圪栳,一圪栳提水六七十斤重(不到两桶)。当时我家院后有自留地园田,浇田靠摇辘轳提水。我父亲当时年岁已大,而我年纪虽小,但有点力气,却没有技巧。朝福兄就手把手教我,放圪栳时左脚迈前站稳,左手按在辘轳辊上控制速度,身体挺直,防止辘把打住胸脯。向上提水时,两只握住辘轳把,右脚迈前半步,抬头挺胸,随辘辘施转伸弯腰,圪栳到井口时,右手撑辘把,左手提圪栳上小铁环,双手紧密配合一提一放,轻轻放掉圪栳中的水浇地。


六十年代中期,生产队在园田安装水车,小面积采用人工推车提水;大面积农田,水车采用二点八电动机传动皮带提水。我父亲在东门外、学校院墙南井位看水车,承担中东、下东门里外园田用水,仁岩看水车最好人员是楼东街王立光四伯父。他看的井位是金盆盆地,靠三0七国道,灌溉面积大,水车支架大、水管粗、会管理,水车提水用铁链,皮团随时更换,满管水量,开机半个月都不停机提水,我随父亲经常到金盆井房坐谈,立光四伯父常年居住,井房比较宽松。


仁岩村使用砖砌年代很长,有的井很陈旧的,未考察什么年兴起的,只记得挖新井或淘旧井的做法。就从参与帮忙淘旧井说起,砖砌井口大小不一,有直径一米、一点五米或二米的。遇到夏季地下水位下降,这眼井水不能满足需求,邻居们组织淘井。每户出人出物,请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人,身穿棉袄,披防水布,雨鞋,两人一组下到井底,年轻力壮小伙子摇辘轳提污泥和杂物,有的接柳编笼倒泥巴,有人准备饭菜,散白酒,花生,豆腐皮供大家食用。井下作业人员,专业性很强,随时观察井底情况,如果发现砖砌木底盘,就不能再往下挖了;其次观察地下泉水流向,如果挖住泉水,水位很快上升,井下人员,紧急呼叫,井口人员集中力量把井下人员提上来,泉水来势凶猛,井水能满足村民需要。


打新井需要提前选好井位,用柳木或榆木制作底盘,尺寸大小根据用水需求定,先挖与底盘一样大小的坑,摆好的底盘必须用棕片和绳子绑扎好,用来过滤泥沙,再按圆型摆砖砌井桶,砖外圈用棕片、薄竹皮和铁丝加固。井下人员巧取周围的土,慢慢让井桶下沉,井上人员分组作业,砌井桶、搭架板、手摇辘轳提土、沙、石子,直至找到水源,确定地下来水能满足需求,这眼井就是成功挖成。随着水利事业发展,逐步取消人工打井,采用大锅锤取土打井、大型打井机,深度达一百多米以下。深井提水安装立式水泵、潜水泵,扬程达到几百米。


仁岩村水资源丰富。北至八里坟,西至狼腔,南至李家怀,长畛、短畛,村里外都能打井取水,2000年,民众为解决生活用水,十几户集资就请来打井机,在居住的街头空地,打了一百米深井,安装二相潜水泵,解决民众生活用水。


水井民众俗称:有几眼井。官方统计为几口井,说法不一,仅谈个人理解。八十年初期,仁岩村把堡墙内园田、空闲场地,批给民众盖家院,有的农户宅基地遇到了浅水井,讲究风水人家就请阴阳师安顿。据风水先生谈,旧的浅水井,砖砌底层都有木质底盘为眼,形成几眼井的说法,宅院把井砖取了,用好土填平,但井眼是取不出来,形成它的存在,眼井是一种方言说法。


汾州乡情
扫码关注公众号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
宣传、展示海内外汾阳优秀儿女的创业故事、情感生活。宣传推介汾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设成就。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定的相关文化交流工作,组织编纂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做好《汾州乡情》出版发行。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桥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