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的那条楼西街

文摘   2025-02-02 19:30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汾阳的那条楼西街

■ / 陈蓉芝


小时候的那条老街经常出现在梦里,那是年少时推着小平车往前挪移的足迹啊。当年那吃力的踮着双脚帮父亲推小平车上坡的情景,犹如昨日再现。


汾阳的楼西街,至今还存留一些旧模样,整条街还保持着记忆中的温馨和宁静。感怀那些美好的岁月,生命的长河,正是那些亲身的经历影响感染着我们未来的生活。


当年的小平车里装的是:摆地摊卖炒饭的全部家当——小铁炉、小长条桌、小板凳、扇火用的手摇风扇、水桶、炒瓢、厨具等,那是母亲十年的辛劳、父亲十年的艰辛。



我们家住小南关四合院。十八岁的我在学习理发技术之余帮衬母亲做抿尖儿、擦尖儿等。干活儿最卖力的,是乖巧伶俐勤快的妹妹,跟着母亲日复一日踏踏实实的重复着那些,简单却也繁琐的零碎活儿,一干就是十年!一个16岁的小姑娘,不贪玩儿不撒娇,能这样坚持和母亲一起锤炼操劳,真是够有耐心和毅力!怎能不让父母亲心疼和喜欢!


出摊儿的时候,所有家当都放进小平车,这是全家人的生计和依靠,父亲虽也挣钱,但毕竟是工人,工资极少。那年是1988年,从此开启了十年地摊卖饭。


于是汾阳市的楼西街便成了我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那载着全家人希望的小平车,经过小南关,来到楼西街。来到这条每天都路过的、充满汾阳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有着坡坡路的楼西街。



小南关西侧长不过百米的楼西街,是小平车必经之路。父亲当时五十岁、母亲四十岁。父亲肩头搭着绳子,身体向前稍微弓着,两手分别紧握两个车把,掂量掌握着小平车的平衡,平路还省些劲儿,算是比较轻松,甚至还可以捎带观赏楼西街左右两侧住户人家的街头门面、街门窗户,那时候的模样现在想来就是古朴自然,稍有一些热闹,更多的还是宁静恬淡,街头巷尾都弥漫着浓厚的岁月气息。


就这样,向着鼓楼底剧院门口出发的小平车伴着碰撞的碗筷交响曲,行走在古老韵味的楼西街。上坡时最费力,父亲很吃力的挺立向前,浑身攒着劲儿,双脚铆足力气卖力的向前走,向后蹬!这时母亲和十八岁的我还有十六岁的妹妹一起用力,快速将小平车推上坡。


艰苦的岁月,赠予了我们骨子里的坚强与自信。汾阳楼西街小平车奋力前行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汾阳的楼西街,便成了我至今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刻骨铭心。



 汾 州 乡 情 
扫码关注公众号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汾州乡情
宣传、展示海内外汾阳优秀儿女的创业故事、情感生活。宣传推介汾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设成就。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定的相关文化交流工作,组织编纂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做好《汾州乡情》出版发行。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桥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