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样讲自己的故事——读徐培德先生《讲讲我的故事》

文摘   2025-01-23 19:30   山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他这样讲自己的故事

读徐培德先生《讲讲我的故事》

侯晓东


徐培德,中共党员。出生于1943年11月6月。中专文化程度。1963年入伍,历任战士、采购员、司务长、出纳、干事、指导员、秘书等职。1983年8月专业到汾阳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先后任办公室主任,副检察长,检察长。1998年4月任汾阳市人大副主任。2002年8月退休


偶有余暇,谈书说文。武老登云主任推荐了徐培德先生的个人记述《讲讲我的故事》,并以片言只语谈了他的看法。我与徐培德先生同居一城,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从未有过交往。读他的自述,我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也少有自己的关切。冷眼阅读,心却渐渐热了起来。


徐培德先生《讲讲我的故事》读之轻巧,但不轻浮,一个个短小而生动的故事,都那么有料、有趣。文辞不华丽,但也不干瘪。读时,像一阵清风扑面。读后,却有几多回味。素材,看似信手拈来,但把玩却可见其中的成色。他用词朴实,多以短句叙事,一个故事一个篇章,一个人物一篇短文,每篇都是千字左右的短小文章。他把深厚的情感、深刻的体验都零散地融入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之中。


他写深厚的母爱,笔下却是“串麦垅”与“羚羊角”两个小故事。


阳春三月,天刚蒙蒙亮,室外还有点冷,村中还有鸡叫,妈妈、爸爸轮流抱着我走在山村的小路上,大约走了半个时辰,在一块麦田停下来,找了一块避风的地方,拿出游医给的三张黄纸点着,倒了三盅白酒,虔诚地磕了三个头,求神仙保佑我平安健康。完后,妈妈抱着我在麦田里左三圈右三圈走了六圈,麦苗上湿答答的,分不出是露珠还是母亲焦急的泪水……(摘自《串麦垅》)



有一次,一个郎中开的药方中有一味药叫羚羊角。在缺医短药的解放区,找到此药比登天还难,母亲着急发愁。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母亲一筹莫展的时侯,邻居告诉母亲,昨天,可家大娘有病,用过此药,母亲赶到可家,向大娘问讯,结果药已经用完了。在离开可家的路上、失望的母亲抱着一线希望又返回可家问:“嫂子,药渣倒在哪里?”在可家大娘的指引下,妈妈从垃圾堆中找呀找,终于找到了发红的五片羚羊角片,那是我的救命药。母亲拿回去,用水洗过给我煎服。第二天我起了满嘴水泡,问郎中说,那是从体内攻出的火毒。从此之后,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摘自《羚羊角》)



如此生动的描述还有很多,如“一碗剔尖”中的张奶奶。他写阔别多年的儿时玩伴《金宝》,寥寥数语恍如鲁迅笔下闰土的再现。


我常和金宝一起放羊、掏鸟蛋、抓蝈蝈。一天,在村边的草地上,听见有蟋蟀的叫声,我们拿了个瓶子向草地走去,金宝脱下衣服,蹑手蹑脚,突然,用衣服扑向蝈蝈,大声叫着:“接力,快来!”我跑过去,帮他把蝈蝈装进瓶子里。“接力”是我的乳名,父母期盼我早点长大成人之意吧。我弟的乳名,叫“有力”。


带着胜利的喜悦,我们回到金宝家,将装有蝈蝈的瓶子放到台阶上,就回家去了。等我们出去一看,傻眼了,两只蝈蝈,一只给公鸡啄死,另一只给母鸡叼跑了。


长大了,我和金宝各自谋生。后来我当兵离开汾阳,几十年未曾见面。


1995年的一天,单位办公室来电话告我,有一人要见你,我以为是上访的,通知到我的办公室。一见面,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是谁,正当我努力回忆在哪里见过面时,他先问我,你就是徐检察长?我是安家庄村的金宝。金宝?我怔住了!呆滞的目光,刻在脸上的皱纹,半白的头发……


“我们相互介绍了各自的情况,他儿子已结婚生子了。


令人高兴的是女儿考上了大学,学费东凑西拼还差一百元,我拿出二百元,他好歹不要,只拿一百元,还一再说是借的。临走,还把拿的秋果放到我的桌上。


我送下楼,送出检察院的大门,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


徐老的故事,既关注与之相识相处的小人物的卑微与尊贵,也触碰到了年轻时短暂而纯洁的男女私情,如十一二岁时与凤英的离别,如军旅中和杨慧珍的遇见。但更多的笔墨记述的是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生活中与妻子秀芬的相濡以沫。无论写亲情、友情,老徐都以一个小切口带入,都以自己的见闻为叙事的视角。如《父亲的买药钱》中的眼见的世态炎凉,小学同学王成彪珍藏了半个世纪完整无缺的书信集,如与妻子的三次握手。徐老惜墨如金,写的却情深意切。


徐老的故事,时常将自己的爱与憎融入所描述的情景之中,如《可家的地道》对八路军与勾子军的对比性描写。徐老的故事,也在不经意间融入了民俗,他写特殊的经历“杀猪”,写他经历的“长途贩运”,写“报名入伍”,写入伍后收到的第一封家书,写“结婚”“提干”,写“抉择”写“建房”,写“红柳沟”“场务连”,大事小情都入情入理。不溢美,不虚饰,不做作,不生造,敢于真实反映当下潜伏于心灵深处的矛盾纠葛,如《抉择》中面对全国大裁军的艰难选择和利弊权衡。


从儿时记忆、求学之路,军旅生涯到回汾工作二十年、退休生活,一路走来,徐老的故事,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个人政绩的炫耀与渲染,也看不出个人叙事中隐恶扬善的枝枝蔓蔓。他把主政一方的检察工作融入日常,他把惊心动魄的案件查处写得风轻云淡。如写1998年8月亲率检察院干警和汾酒厂纪检工作人员共赴北京调查处理一起严重违法犯罪案件。切口却放到22年后,曾为此案一起战斗过的战友聚会上。文中这样写道:


时隔22年,我们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在金桃园饭店欢聚一堂,有王贵勇、成天真、徐成枝、王宝和、呼静波、宋峰还有老武和我。酒过三巡,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北京,转到东奇公司,那一幕一幕像电视剧一样讲述着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故事。


我们原计划12点之前到达北京,在孙某接待我们后随即拘留传讯,防止打草惊蛇走漏风声。谁知接待我们的地方是人民大会堂,那一顿饭吃了多少菜,吃了什么饭,我都不知道了。饭别,按计划我们两人上了孙某的车,车开动了,我们却不知去向,北京真大!人多车多,这在汾阳是见不到的,第一天去,就给我们见了世面。老武千方百计将我们两人找回,重新研究了侦破方案,先不急于接触被告,在证据上下功夫,在北京办事,门槛高取证难,我们就凭着一身正气,凭着头顶的国徽,凭着对共和国的忠诚在工作着。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孙某贪污公款几十万元的事实证据确凿充分。


我们都不会忘记,黎明时整夜无眠,累的红红的眼和满地的账目单据。它饱含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啊!清晨,老武以谈工作为由通知孙某谈话,八点宣布逮捕并决定关押汾阳看守所。不到下午一点,我的BB机响了,接通无线电话机,听到押送的检察官报告,孙某在车上交持了全部犯罪事实。


徐老的故事,少见时下老干部自述性文章中高大上式的说教,也少有大段公务文章的引用和摘录。可以这样说,这本书的每一篇都属于他自己,都来自熟悉的生活。熟悉的生活亦庄亦谐,徐老笔下幽默的话语也时常隐现。如《安家庄龙天庙》中:山区的晚上是没有光明的,点煤油灯还怕费油,几个人坐在一个屋子里,女人纳鞋底,男人吹牛聊天。解放前的夜生活就是睡觉,难怪中国家庭孩子多。七郎八虎九仙女和这也是有关系的。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


写到这儿,我自说自话:这本书是什么?是自传吗?是家史吗?说是自传,全书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轴,有一个完整的成长链,但本该浓墨重彩的传主却时常作了背景隐退在故事之中。说是家史,进入书中的父亲、母亲、大舅、二姨、子女、孙甥都没有一生完整的叙述,都碎片一样散落在他漫笔轻言的故事里。这些写家人的故事很有趣,亲情也在其中,但人物的身上却少了家史叙事中应有的光环。这本书,不是自传,不是家史,是徐老闲坐窗前,在以归隐者的恬淡和自在,讲述一路走来,积淀在心底的故事。恰如书名:讲讲我的故事。


汾州乡情
扫码关注公众号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我知道你在看

汾州乡情
宣传、展示海内外汾阳优秀儿女的创业故事、情感生活。宣传推介汾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设成就。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定的相关文化交流工作,组织编纂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做好《汾州乡情》出版发行。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桥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