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堡国民学校,位于汾阳三泉镇张家堡门楼坡半坡中部。据碑文记载,1924年7月(中华民国十三年),宋承鼎字铭三曾获六等嘉禾勋章历任山西省议会议员督军公署咨议清撰文,授奉直大夫五品衔朝考一等知县宣统制科孝廉山西河汾中学毕业时任汾阳模范小学区立高小经理人金色双穗奖章村长马鸣弯、银色双穗奖章村副张祥云、银色双穗奖章村副史肇兰、村副王宗海,闾长赵继雄,闾长张三炳、张嘉忠,闾长张尔谦,会员田继纲 闾长张嘉节、闾长陈广善、闾长史状奎、闾长张尔芳、闾长张安富、闾长……修建张家堡国民学校全称山西省汾阳县国民师范小学。是阎锡山当局号召创办的一所专门培育汾阳中西部人才的学校。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在太原召开,阎锡山发表演讲,决心变精英教育为普及教育。他设计国民普及教育:国民、职业、人才、社会教育。山西新编的国文中学教材也是综合知识的一种读本,国民学校的教科书就为白话文,篇目有:自由、法律、兵役等国民知识;黄河、长城等地理知识;人体的生理知识;项羽、汉高祖、哥伦布等历史知识;账簿、邮务、储蓄等生活知识。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汾孝大地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的教育之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基地。在汾州大地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干部,民国时期早期的共产党员李瑞文同志在铭义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后援会,毕业后回三泉小学任教传播革命道理。
民国时期汾阳第三区小学校徽
张家堡国民学校占地四五万平方米,房屋百十余间,由东西院构成,在文庙内行礼仪,以天固门大门为中心,二层楼建筑群,有礼堂、教室、教师办公区域、建有图书馆、学生宿舍、操场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具有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东有国民小学学校,西有大圣行宫汾阳第三区模范学校,上面是中学部和宿舍操场等。民国时期划分区域后,张家堡国民学校更名三泉模范学校,在汾阳解放后,1948年又更名为三泉完全小学。
1936年,红军东征途中,在张家堡国民学校的操场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就在这里做过动员讲授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号召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启蒙知识,在启蒙教育下,三泉知识青年有几百余人参加了革命,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冬至1937年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战地动员会逐步成立。奶奶侯冰君时任汾阳总动员会妇女主任,军地联合起来为八路军供草鞋,制作棉衣、棉裤等。我们马家当时成为了共产党在汾阳的经济后台。当时汾阳城由国民党政府占据。共产党只能在汾阳西部偏远山区活动。在当时那个年代,共产党只能晚上出来活动,三泉聂生村驻扎着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只能在三泉张家堡、平陆、南马庄等地活动并在南马庄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当时三泉被誉为“汾阳革命时期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当时的三泉学校实际上已成为中共党组织在汾阳培养干部的核心所在地,是学生革命活动的大本营,已完全违背了阎锡山的办校初衷,后阎锡山下令停办,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24年7月(中华民国十二年七月)……扩充校务的碑文
1937年八路军在汾阳成立了随营学校,专门把进步的学生和信得过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进行学习,马家跟随随营学校的有好几个孩子,跟着部队去了延安抗大的有马世功、马世勋,毕业后分配到了八路军129师772团任指导员,马克被分配到了吕梁剧团、小马克跟随部队去了石家庄部队。马鸣翳的大女儿莉莉是随营学校最小的一个跟随父亲到了三道川呆了整整一个冬天,1946年秋随部队到了石家庄,1947年南下后又都跟着随营学校到处走,一边走一边学习,三泉的学校在这个期间基本上都停课了。
汾阳解放后,部分知识青年干部在学习了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后,1947年秋爷爷马鸣翳与老姨夫王维枢都是南下干部。1947年走了后,因老姨夫王维枢负伤又因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又有产业需要照料,回来后在汾阳三泉兴办起了教育。共产党的政策也是解放后先兴办教育,汾阳县第三区模范小学更名为为三泉完全小学。
教师那排左起第九位宋泽川北马庄、第十位靳国祥靳家庄、第十二李裕才南马庄、第十三位王维枢东赵村、第十四位李希孟南马庄、第十七位马鸣翳张家堡。解放后三泉、石庄、杨家庄、汾阳西半区一带只有一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就要来三泉镇完成学业。那时候三泉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前身是张家堡国民学校,因地处三泉镇与张家堡之间的门楼坡,当地人称门楼坡学校。三泉五堡一镇六个村,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都在这所学校,当时有附近西区各村的学生来就读,学生总数有一千多人。
教师那排左起第九位宋泽川北马庄、第十位靳国祥靳家庄、第十二李裕才南马庄、第十三位王维枢东赵村、第十四位李希孟南马庄、第十七位马鸣翳张家堡
1956年三泉初中挂牌。爷爷去了杨家庄帮扶杨家庄办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校读书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对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首先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要尽快习惯融入其中。其次是每星期学生回家一次,生活上要自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学校提供的宿舍位于校园最后面,进校门左右两边依次是老师办公室和几排教室,中间过道直通操场。穿过操场,正面是与操场配套的露天演讲台。继续往后是一处悬崖,下面就是三泉镇。在悬崖边上是破四旧拆毁祠堂房屋的乱砖头滩,那边几间破窑洞就是当时住宿的地方——鹤鸣寨。学校不知从哪里找来些旧门板,用砖头架起来就是床,既不稳又不平。就这样张家祠堂旁庙殿内当宿舍。窑洞内一个炕只能睡五个人,住校学生比较多,炕上不够睡,就睡在地下。炕上铺芦苇编的垫席,地面因不平整,就先铺一层小麦秸秆再铺垫席,垫席有新有旧,长短不一,边上挡一些砖头,除了走道没有多余空间。门窗歪斜破旧,风一吹,吱吱作响。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晚上用煤油灯照明,灯头亮度小,煤油味道却很大。宿舍附近没有水,用水喝水要去校门旁的烧水房,有时渴了直接拿瓢在水缸喝几口凉水。当时的学生老师都非常艰苦。
大约1965年上半年,“四清”工作队进驻学校,发现住校学生住宿条件太差,要求整改。不久就搬到门楼坡东院。东院有五间朝南的窑洞,当时住着两位老师,宿舍内设施齐全条件好很多。过了一段时间,工作队撤走了,学生又由东院搬到西院。西院的大圣行宫两层窑洞结构。两年时间换了三处住所。住校学生每星期回一次家,星期日下午返校就要把六天的吃用都带齐。学校有教师食堂,学生可以自带米面,称斤交到食堂搭伙上灶,依就餐情况列表登记。早上是玉米面窝窝头、一碗看不见米的小米稀饭。中午是三两高粱面擦尖,自带咸菜。晚餐是自带干粮,一般是玉米面或杂粮面做的窝窝头切片烤干或烤成饼。那时全家一年就百十来斤小麦,要留着过年过节时才拿出来,平时基本没有白面。除干粮外就是炒面或油茶和咸菜。炒面是先把玉米黄豆燕麦等放在锅里炒熟再磨成面,油茶是把高粱面放锅里加油炒熟,其实油茶面也没什么油,这两种面都是用开水冲泡与干粮一起吃。
那时候没有塑料袋,用两个布袋子,一个装干粮,一个装油茶面或炒面,拿个小瓶装点咸菜。学生刚开学第一个星期没上灶,觉得不行,就带玉米面、高粱面、绿豆面和小米在食堂上灶。住校生也有不上灶的,一日三餐就干粮油茶咸菜。烤干的食物虽易保存,但要放五六天还是常会变质,有点发霉也舍不得扔,扔了就没别的了。不远处的三泉镇有百货商店,卖什么的都有,可上学交学费书费加上其他杂费,家里已无结余,偶尔有一毛两毛零用钱就高兴得不行。
三泉完小五年级、六年级都是四个班。当时六年级班主任是任汝亮(算术)、语文张沛森、音乐李俊卿、体育孟兆惠,历史地理阎有光。还有任世茂、郝秉义、刘金基、路恩声等老师。住校生活虽艰苦,但学生们学习劲头不减,住校学生学习成绩大都在中上水平,没有太差的。
学校经常组织参观、唱歌、球类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六一儿童节,在张家堡打谷场举办全校田径运动会,学生统一服装,以班整队到场,比赛有百米跑、两百米接力、跳高、跳远及铅球等项目。旁边卖汽水、冰棒和零食的小摊位挤满了大人小孩。当时,这是农村小学生最愉快的一天。
转眼到了1966年,小学是普及教育,初中招的学生非常少。三泉中学位于门楼坡张家堡东门北侧,校门与小学校门相对,也叫门楼坡中学。由于“文革”运动越闹越大,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完全打乱。此后,各村开始自办小学,中学搬迁至新建校区,门楼坡学校随之结束其历史使命。
建议:在张家堡国民学校旧址申报成立纪念馆将其列为汾阳文化教育基地,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展出民国时期、解放后一系列学校图片、图表、照片、文物等内容及文字资料。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