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笔尖和书缝里流逝,近两个月的时光里,东师“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不断感染着我和周围的同学们努力学习新知,探索学校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广博人文内涵。而在感受“却笑人间举子忙”的大学生活的同时,新的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压力:曾以为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原来并非如此——我和周围的朋友们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随着新鲜感的褪去,在课程压力的驱动下,我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感的困顿中—“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学才能和我的未来教学工作相适应呢”“做思政课老师只熟悉思政知识够吗”“优秀的老师们是怎样构思一节课的呢”“我能当好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吗”……
在10月11日晚上,我参加了一场充满朝气与激情的思政课教学研讨课。在座无虚席的百人大教室里,同学们或屏气凝神或唇枪舌剑,紧跟着老师精心安排、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学习着老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设计。从“为什么没人住的房子先坏掉”的讨论到“多头向日葵为什么并不如单头向日葵生长的很好”背后的哲学命题,我们的兴趣从这里被勾起,课堂的整体氛围也在这样的环节中被调动起来。后来的诗歌接龙、学生自主课堂的巧妙安排则是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总结与课程展示环节在轻松愉悦又不失纪律的氛围中开展,大家完全卸下了思想上的包袱,主动热切地交流、做笔记、查资料……伴随着美观大气、详略得当的课堂幻灯片徐徐展开,课堂氛围在老师风趣而高亢的讲解中达到了高潮,大家已不单单是听一堂课,更是感受到了一种知识的无穷魅力,碰撞同为思政人思想的火花……掌声响起,一堂称得上是精彩的教学研讨课结束了。
我想从课堂设计的巧妙处浅谈谈我的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导向中,我们如何真正讲好思政课呢?从课堂设计的角度,我想谈两个方面。
一是要把握课堂脉搏,勇于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那么如何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呢?老师要把课堂的节奏把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还是专门安排的学生自主活动时间,都出自教师课程设计中,核心的脉搏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举出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背后的人物及其故事、《只此青绿》与《第二十条》这样的优秀文艺作品恰到好处的援引……这些环节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不是“简单说教,念教材知识”,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了大家的社会实践和课外知识储备,成功做到了课堂的模式创新。
二是还原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同样用上课的过程来分析。在我举手回答的关于“为什么没人住的房子先坏掉”的讨论中,大家分别从“缺少人的活动通风”“缺少维修”“容易滋生病菌”等方面回答,同学们的答案并不唯一,这就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思考和讨论的热情,也为后面老师推出“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气,我们也要守住万家烟火气”的结论以回扣主题奠定了学生参与基础。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类似的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教学,实现思政要素回扣于课堂中、生活中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达到思想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的目标,更好的完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大使命。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次活动规模小、时间短,但实实在在地解答了我的许多问题,改变了我许多快要蒂固的错误想法,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也希望以后能学到更多的教学技能,提升个人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向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不懈努力!
(作者为2024级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海怡宁)
思政课教师要有历史感、生活气、未来范,从海怡宁同学主动举手以及高质量回答不难看出,这三点,她都具备。把握课堂脉搏,教师“望闻问切”,要坚持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不动摇,但是教师不能“硬”着来,殊途同归,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的路径有很多很多条,不建议把学生的思维“硬”着引入到自己预先刻意设定的情境中来,有些浑然天成的情境,不需要刻意创设,只要我们真实的还原。感谢这位同学提出的好问题,欢迎大家留言,解答共同的困惑~
教学资料推荐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