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追溯了中华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在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方面的“四个共同”,包含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及推动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五个高度认同”等重要内容。具体到实际工作部署,要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1989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就鲜明地指出,“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天下大同”等观念的批判性继承,发展出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的农耕文明,热烈奔放、勇猛刚健的草原文明,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的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几千年融合发展进程中,在华夏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流互动中,已然共同熔铸、形成了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中华民族特质和禀赋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为核心、以“民族团结”为纽带、以“文化认同”为根脉,立足中国自身历史发展实际,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发扬中华民族本身的内聚特质,倡导共建更具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关系。这一理念不仅使各民族得以进一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而且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思想与实践的基石。因此,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来讲中铸牢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合适,更有利于增进理解、坚定认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王紫萱同学针对公众号文章做出的课堂教学作品。资料上传到群1-4,获取方式,点击下方链接:
思政课问得好,才能让人闪闪发光
原来悟空才是最懂思想政治教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图景和记录(上)
强国先强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思政课教学思路
一节哲学复习课,何以能驱散困意、干货满满?
今天公开课如果能再加一句话,我最想说
教育部命制的2024年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设问和答案研读
思政课教师可以怎么讲“中华民族共同体”?
要是想讲“联合利剑-2024B”演习
思政课教师的观察力、感知力、捕捉力
各国的政体
杨妞花:个人之勇与国家之勇 | 一堂好课
中国人有多么会起名字
作为青年思政课教师,这是我一直在读的
新质生产力的思政课怎么上?听听几位大学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