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让出了什么?

文摘   2024-10-24 08:51   吉林  

谜语典故话礼让

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猜谜语,刘老师有四个提示,看哪位同学能捷足先登!

提示一:这个八字成语出自《战国策》,里面有两只动物、一个人;提示二:一只动物能在天上飞,另一只动物能在水里游。提示三:两只动物在争斗……

想必已经有同学知道谜底了,答案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懂得礼让,如果河蚌和鹬鸟能够“让一让”,最后也不至于双双失去生命。

相比于鹬蚌相争的愚蠢,中国人不仅懂得礼让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还留下了很多礼让的动人故事,六尺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1017日,习近平爷爷到安徽桐城,专门考察了六尺巷,重温了张吴礼让典故。那么,六尺巷是怎么来的呢?这背后啊,有一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据记载,几百年前住在桐城的张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地皮纠纷。张家人给在朝中做大官的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六尺巷”。

桐城不仅让出了“六尺巷”,更让出了团结、让出了和谐、让出了安居乐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让”在传统美德中占据重要位置,历史上关于“让”的美谈更是不可胜数。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礼让廉颇,让出了将相和、国之安;共产党员许光达让出大将军衔,让出了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

好感倍增靠教养

礼让不仅是一种智慧和美德,还应当是一种习惯和教养。 生活中一旦缺失了礼让,就像恩格斯说的,即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比如,某地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和打篮球的学生们发生场地的争执,由于双方不懂得礼让,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大家都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那我们如何弘扬礼让谦和为他人着想的美德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不同场景下能够让人好感倍增的日常举动。

场景一:学校。给同学递剪刀、铅笔时,不用尖的那头对着别人;同学蹲下去捡东西时,为了避免他起来时磕到头,我们可以默默捂住桌角;上完厕所要确保冲干净再离开。

场景二:家里。扔垃圾前要分类,有玻璃的话,可以单独包好,写上“小心玻璃”,以防收拾垃圾的人被扎伤。开空调时,和家人商量,调到一个大家能接受的温度。

场景三:出行。开门或拨门帘后,会看一眼身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会扶一下,以免打到后面的人。开车时,遇到有积水的地方会慢点开。

真正的教养,于细节处见真章。所谓“让人有好感”的细节,不是刻意的形象设计,做给外人看的,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礼让他人、为他人着想带来的自然结果,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秉持且做到的美德。

值得强调的是,“礼让”或“不让”,都是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手段,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优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让两者相得益彰,方能走得山高水长,不能一味的、不讲原则的“让”。中国古话“当仁不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大义当前时,“不让”的是肩上的责任,体现的是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懂得“让”与“不让”的道理,在细微处给他人带来润物无声的温暖。这不仅能浸润别人的心灵,也能给自我的成长带来助力。

教学资料推荐
思政课教学资料包(课件讲稿+学案清单)
高考政治复习思维导图《一张图》
往期文章推荐
这套书,何以给思政课教师深深的震撼?
思政课问得好,才能让人闪闪发光
原来悟空才是最懂思想政治教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图景和记录(上)
思政课老师关注的一份文件和一场大会
我们还想听——思政课面向学生讲经典的几个教学片段
强国先强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思政课教学思路
讲好思政课应掌握的主要原理
“文化强国”思政课主题教学活动的主持词
一节哲学复习课,何以能驱散困意、干货满满?
今天公开课如果能再加一句话,我最想说
三尺讲台 雄心万里:参加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卓越课堂观摩会归来
为什么没人住的房子先坏掉呢?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带给我们的思政课灵感
教育部命制的2024年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设问和答案研读
思政课里话寻常:一位稚子、一首童谣、一枚勋章
试讲视频,探索思政课里的“强国”怎么讲?
一场报告的青春展望:怎样才能成为思政好老师呢?
思政课教师可以怎么讲“中华民族共同体”?
要是想讲“联合利剑-2024B”演习
思政课教师的观察力、感知力、捕捉力
各国的政体
我这样来讲“十四个坚持”和“六个必须坚持”
思政课可以怎样讲“六尺巷”的故事?
20多国申请,为什么这5国能加入“金砖大家庭”?

青春遇见思政课
读书笔记、生活感悟、教学心得……奋斗一直在路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