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八景之晴岚山寺

文摘   2024-06-12 18:53   宁夏  

   隆德八景我已写过七景,拉下的一景就是“晴岚山寺”。

  为什么拉下?原想准备把“晴岚山寺”做为八景的重点来写写,也作为“八景”系列的一个收尾,因为“清凉寺”之“清凉世界”是隆德夏季最重要的特点,值得写写,各种原因,这一放就是两年。

   今天,有南方的朋友暑期想来隆德避暑,向我打听隆德的气候情况,我就对他说隆德是“清凉世界”,凉快的很,一说起“清凉世界”我便想起来了那清凉山下山门上的“清凉世界”四个大字。

   夏天是隆德文旅的旺季,如何推介隆德夏季的旅游,这“清凉世界”就是一张主打的“牌”,所以这个夏季,我想起了写写这“清凉世界”,也算是对隆德夏季旅游的一点推介吧!

   

                         一

   初识清凉寺 ,还是从道光时期的老县令黄璟老先生的一首诗,  他的《春日城外记事》中这样写到,“春来骑马出山城,遍听秧歌四起声,民事真时便家事,宦情淡处既诗情”,这样诗句是多么的浪漫和富有情趣啊!大意如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黄县令骑着瘦马从南门出去扬马奋蹄,快马加鞭到了岚凤山下(清凉山)下马让马自由的在草地吃草撒欢,他自己则随意的在草地上走着,春日的阳光暖暖的打在他的身上,远远的清凉寺传来了钟声,他听见田间除草的农民唱起来悠扬的秧歌,他的思绪远远的飘起来了,把隆德老百姓的事看成了千里之外山西老家的家里事了,我要把他们办好,在这难得的公务闲暇时候,我该尽兴的去写诗,尽兴的去画画。就是我写诗的时候”这是多么惬意的一幅场景啊!

   

  黄璟老先生在隆德呆了三年,走过隆德的很多的地方,但最喜欢清凉山,这从他的多处诗文中可以得到印证,

  炎炎夏日黄老先生忙完公务后,总会骑马出城,一路向南,最终到清凉山下,触景生情,吟诗作曲。于是,读县志时才知道隆德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民国县志》的编纂者陈国栋老先生总结的“隆德八景”中“晴岚山寺”是第六景。岚者山林中的雾气,晴岚就是太阳照射下山中腾起的雾气,这很形象生动的体现了晴岚山的特征,这名字看起来很有诗意,但读起来却有点拗口,老百姓更多的叫做清凉山,清凉寺,后来有位县委书记在清凉山下修了一座山门,上书四个大字“清凉世界”从晴岚山便没有人再叫了。

   隆德民国县志载:“清凉山在县城南,天爷顶之南支峰也。山势峻峭突兀,如老僧露顶趺坐,天生灵境也。循山径斗折蛇行而上四里许,忽现平阿,寺宇在焉。琳廊绀墙,庙貌庄严,塑像之精工,绘事之色泽,崆峒各宫殿无一过兹。每庙浴佛节时,远近男妇之香火者,络绎不绝。山上野花奇草,互相掩映。登高瞰下,城垣在目,农牧左右,犊叱鳸(hù,鸟名)催,视听怡然,若忘其为塞上高寒者。”

   通过这段记载,可以很清晰知道,这清凉寺可以一览隆德县城全景。后来登过清凉山后的确能看到县城。

    陈国栋老先生的民国县志描写清凉寺时有诗曰:

危峰耸望蔚蓝间,风送钟声到耳间。

好山好水看不尽,浮岚雨后翠如烟。

   这很形象的描述了当时的清凉山的情况,百年来清凉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

   官方资料上是这样解说清凉山的:“清凉世界景区位于隆德县城南7.5公里处,距“312”国道6公里,包括小峡和大峡地带,总面积3.5平方公里。清凉世界景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共有植物788种,动物207种,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历史上成吉思汗、李自成等攻占隆德城(古称德顺州)时都曾以此地为战场。该景区集宗教文化和生态观光于一体,有佛道兼容的寺庙群、青龙瀑布、成吉思汗点将台、笑佛山、笔架峰、墨池、情人谷、老君卧牛台、香炉峰、关公饮马泉等景点。景区内最著名者为清凉寺,是隆德县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目前,清凉世界景区已建成山门、道路、景观小桥、桃花池、石桌、石凳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清凉峡谷深约20公里,谷中有谷。夹谷两山,峻秀奇特,峰峰相连。清凉河水甘甜清冽,沁人肺腑,凉透脑际。清凉山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慢,夏不入暑,冬不干冷,年平均气温5.6℃。盛夏时节的6-8月,这里气候仅20℃左右,农民照旧下地干活,商贩依然串地叫卖,游客戴帽,不扇扇,不搭伞,神清气爽,怡然自得,是炎夏季节人们避暑休闲、度假健身的绝佳胜地”。

 

   史料记载; 清凉寺旧址在老虎咀东南2公里山腰的庙台子。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民国3年(1914年)迁址于清凉前山,由当地村民集资修建。1958年,该寺改作农校,文革中拆毁。稀疏文物或葬于山下水库,或埋没于旧址山林。1988年乡民自发捐资复修,1998年重建,即成今日清凉寺清凉山现存庙宇为近年重建。原庙宇2013年坍塌,修茸时出土文物十件,时间最早为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二十六日。塑像毁于文革。

   小时就听父亲说原清凉寺气势宏伟,众佛像尽塑金身霞披,精工彩绘,守山哼哈二将更是华彩夸张,威武非常。故香客仰止,香火鼎盛。寺下南坡,清时有伯温庙。相传是明徐达所建。

    记得小时,因家在城外的临泉村,离龟山近,沿着龟山向南,穿过牛窑壕,路过红崖村、张士村便会到清凉山,和同伴赶山放牛,摘果踏青,玩耍嬉戏,助学采野菜,多会沿着这条路线一路到清凉山,那时那条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很不好走,但那时记忆里清凉山上没有寺庙,只有一座小房子里面供着不知名的神像,孤零零的甚是荒凉。

   关于小时候清凉山最深的记忆就是“集体放牛”。所谓集体放牛就是:过去村子里的家畜很多,有牛、骡、马、驴,羊,赶在一起至少有四五十头,在村子周围是要毁庄稼的,哪是绝对不允许的,而且草料也少。所以进山放牧就是最佳选择,十几家的几十家畜集中到一起,十几个孩子也集中到一起,甚是浩浩荡荡,说是“放牛”实际上并非单纯是放牛。

   几十头家畜,几十个孩子集中到一起没有一个孩子王,会很难组织,那时,我家虽然没有养牛,但我非常喜欢跟着大部队去“放牛”,那是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的回忆。那时我们村子里的集体放牛最终目的就是清凉山。

   清早7点多,全村的孩子赶着自家的牲口到牛窑壕集合,等待出发。带头的将小伙伴成四组,有走到队伍最前面领路的,叫“押押”;有在左右两边的叫“傍傍”;有走到最后最后的叫“赶赶”,牲口走在中间。清凉寺山是我们进山的第一个关口,到了哪,我们就可以将牲口赶到清凉峡溪边一带,再不用理它,只远远看着,无忧无虑。到中午野炊时间,我们将自带的米、或附近的土豆,大豆用行军锅倒上寺下的泉水架起来烹煮,熟了大家争相分享,好似人间仙味一般。那样的野炊,一直都是大家非常向往的,即便是家里有自带口粮,都觉远不如此。偶尔几次,我们还会到寺里去要膳食加进去。寺中道士、尼姑也乐得布施行善,然后跟我们絮叨山寺故事,其乐无比。待到下午天凉时,我等便一头扎在清凉山的密林里去寻找各种“奇珍异宝”,有楣子(似剥皮的小橘子,拇指头大小,香甜可口)、野苹果、也核桃、酸杏、李子、野草莓。于是每有收获,有将也草莓打成红花棒的,有将浼子装在玻璃瓶当罐头的,还有幸运偷到山鸡蛋的......旁晚回家,吃饭三五成群的村民早在门外等候,看我们经过,迷着眼笑着,如同迎候自己凯旋的军队。

   在马背上,牛背上玩着、在清凉坝边的绿草地上躺着;在清凉寺山顶上天马行空、无忧无虑地奔跑着;在大伙无言的欢乐簇拥着……渐渐我们长大。

     

  上学后, 每逢暑假,便定要去清凉山周围游玩,在寺下泉饮水,在清凉坝溪间畅游,谓曰踏青,美不可言。从小学到高中,此种情调一直保持从未改变。    

   后来考学工作后,也抽空去过一两次,但始终不知道这清凉山的神奇,更没有和景区联系在一起,更没有了儿时记忆里的快乐,而今的我却时时感到孤独,每当心情不好时,总会独自驾车沿着儿时的路线去清凉山坐坐,心里的不快乐总会被清凉山的幽静治愈。

   如此,清凉寺,又到了我身边……

                            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谓“仙”,对于那些名山大川而言就是历史文化名人或者神话传说,如今的那些名胜古迹,大多都离不开一些神话传说,甚者有的无名之地借神话传说打造成了网红旅游圣地。

   

   对于清凉山而言,一直不太出名,这与我们的打造不够有关,因为清凉山有着众多的清凉寺神话传说,下面我就一一罗列一下:

   其一: 封福、封寿、封禄三颗印山,

    从县城出发,沿去清凉寺的沙土路走不多远,第一眼就看见清凉寺西脚下三座紧相连的小红土山,当地人叫它红土坡、秃子嘴、化石嘴。不管你站在它的对面看,还是站在清凉寺山顶看,这三座小红山如同三颗染透印泥的打印,放置在山门右侧。

    相传这三座像石印的小山,就是广成子在南凤山石窑寺修炼成果后,去崆峒山时,路经清凉寺留下的封福、封寿、封禄的三颗印,只是人们很少知道它的神奇传说罢了。

 

   相传广成子先在石窑寺修炼时,每日静坐打禅坐看红日东起,慢慢与山顶相磨。一天忽听洞后有风火声,回头见洞开一穴,循穴遂至崆峒。广成子临走时以掌断山,斩断仙脉,并在石崖上题字:“此处吾修行,他人休打禅,若要成正果,拜师崆峒山。”

   题完字,转身就离开了石窑寺,刚走到清凉寺山门前,轰隆隆一声巨响,突然从山顶滚下三颗巨大的石头挡住他的去路,别看这位修炼八百年的仙人施展道法,未伤一经一骨,却也吓出一身冷汗来。等他静下心来略一妙思,知道自己断了南凤山仙脉,惹了女娲娘娘,他站在清凉寺上空的云端,从空中抛下她炼石补天时遗留下的红色巨石,挡住了广成子的去路,以惩他续上南凤山的仙脉,好让他在这里繁衍生灵,惠及苍生。

   广成子虽是修炼成果的仙家,要他续上南凤山的仙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八百年就修炼了哪一掌,如果叫他续上哪一掌的法力,等于废了他八百年的修度。他想了想,仰头对着清凉寺山顶的女娲娘娘说,我一时私心冲动,以掌断山,斩断了此地的山脉,因道法太浅,无法再续上,望生人圣母宽恕,我将你炼成的这三颗大红石头度就“封福”“封寿”“封禄”的三颗印石放在这里,来生积善者封福祥,积德者封长寿,积学者封官禄。让这里积善、积德、积学的人世世代代享福、做官、长寿。

    女娲娘娘想想也是的,我虽然应该惩罚广成子无视道法,私欲重重的恶行,但他修炼也不容易啊!就对广成子说,那好,就照你说的去做。广成子知道心好的生人圣母一定能宽恕了他,为了感激她的厚德,便施尽法力,将那三颗红色巨石变成“封福”“封禄”“封寿”的三颗大印,放置在山脚下,镇守在山门西南侧,凡是来清凉寺烧香拜佛的积善、积德、积学的人路过这里,踩上一脚印山的红土,积善者便得到福祥,积德者便能长寿,积学者一定有高官厚禄。

    这就是关于封福、封寿、封禄三颗印山的传说。这三颗印石在这里放置了几千年,风吹雨淋。月阴日晒,早已风化成沙土了,但关于他的神话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民间至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清凉寺动一铣,静宁人做大官。”意思是,清凉寺如果动土要修建庙宇,静宁县就一定有人升官发财。这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其实,这里也有段神话。说广成子在摆放三颗印的时候,把封禄印放在了西面,印面被一块石头撑偏了,印把子正好偏在了静宁的方向,所以,静宁人聪颖、笃学,容易升官。隆德人依靠大山,秉性像大山一样忠厚、朴实,长寿千古。

 

   其二: 寺下南坡,清代有伯温殿,相传是明代大将军徐达所建。徐达与刘伯温相善,温善卜,以偈语使徐免洪武庆功楼之截杀。徐达追元兵至隆德建庙于山下。刘伯温非隆德人,为何建庙于此?刘伯温是铁冠僧弟子,铁冠僧号玄真,元末明初隆德辅德里人,曾以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逆算、星斗分野并推猜中华外卖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尽教于伯温。铁冠僧最早修行于清凉山,后游于华山,在空峰幽谷养性。故庙筑于此。

   其三历史上成吉思汗、李自成等攻占隆德城(古称德顺州)时都曾以此地为战场。

     尽管以上都是神话传说,无据可考,但这些清凉山丰富的神话传说为我们提供了打造旅游景区的资源,通过在景区打造广成子,铁冠僧、成吉思汗的相关景点,加大宣传力度,把清凉世界推出隆德,试想,随着导游娓娓道来的传说把各地的游客吸引到清凉世界,同时开发封福、封寿、封禄三颗印相关的文旅产品,清凉世界就会因仙而名。

                             四

   近年来,隆德县政府非常重视文旅宣传,提出了文旅康养先先行区的发展思路,清凉世界景区也不断的在打造,山上的寺庙也重新进行了修缮,面貌一新,也打造了高阳房车基地,但始终不温不火,知名度不高,游客不多,来隆德的游客大多只去个老巷子吃个暖锅半天就回去了,甚至在隆德都住不上一晚上。

   

  其实清凉世界有着它天然的自然景观的优势,与隆德夏季旅游避暑的主题非常切合。

   清凉寺美,美在清凉山。清凉山山势峻峭突兀,宛如悟惮高僧露顶跌坐。下有清凉水库映云做塌,旁有老爷山支脉绵延不绝;眺望处雾绕金华依稀小村,近观清凉溪今古流淌,潺绵不绝;偶有行山挑夫沿行而过,一嗓回音山鸟齐鸣,好不壮观。

   清凉山美,美有清凉寺。 沿清凉山南麓石斜小道盘旋而上,有一平坦方地,清凉寺宇便坐落其上。 山寺尚小, 殿堂雄宏,塑像庄严。锦旗飘飘,点缀的清凉山好不神秘,空悠;寺钟一响,荡的清凉山绿秀铺张。正应了那首诗:“危峰耸望蔚蓝间,风送钟声到耳边。好水好山望不尽,浮岚雨后雾如烟。” ,说的便是清凉寺!

   现在,就是如何打造这清凉世界了,一是充分挖掘清凉世界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神话传说加大文旅宣传力度把清凉世界推出隆德。其二是以老巷子为龙头,通过广成子石窑寺修炼,清凉山断脉的神话传说,把这两个景区串联起来,打造隆德一日到二日游景点串联,力争把游客留在隆德。

   德隆福地,清凉世界,好山好水看不尽,欢迎你到隆德来!

 


 

南凤先生
人生那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