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做梦

文摘   2024-04-23 14:08   宁夏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朋友圈里刷到很多关于读书的活动,于是想起了我曾经的读书和梦想。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我们的读书其实是仅限于读课本,很多人就连这样的课本也是读不完的,会因为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那是我们关于读书的梦就是为了考上学,吃上一碗“公家饭”。

  而真正的读书又有不同的含义,读自己喜欢的书,真正的读书不是功利性的,不是为了飞黄腾达,功成名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真正的读书都和梦想有关。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这是北岛9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波兰来客》中的几句,现在这几句已经成为朋友圈里面经常见到的“网红语”了,但我还是一直很喜欢这几句,就像喜欢北岛另外一首著名的诗《回答》里面的两句“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其实这两首放在一起读更有意味,一个是那时我们有梦、后来梦碎了,另外一个是我不相信梦是假的,从朦胧到现实正是体现了北岛不同时期风格的变化。

  的确那是一个有梦的时代,尽管那个时候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有梦,关于读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文学的梦是那个时候每个读书的孩子几乎都有的梦,做一个文艺青年,做一个作家是从小种在孩子心里的梦,与现在孩子想做大老板,大官,明星、网红的梦比起来,关于文学的梦显得多么虚无缥缈,不食人家烟火,但透着一种文艺范,后来这样的梦都在深夜喝酒碰杯时碎了。

  现在的孩子要是说要有一个关于文学的梦,长大当一个作家、会被家长和别人耻笑的,于是我常常会怀疑那时关于文学的梦是不是真的? 当年近半百重新拿起笔的时候,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关于我文学的梦,大约起源于小学二三年级时候的阅读,那时已经认识了几千字了,初步能读下一本不太难懂的小说了,于是阅读兴趣就从连环画册转到了小说上了,父亲书柜里的那些书就被我翻了个篇,我记得看的第一本书是章回体的《东周列国志》,因为那个时候我的阅读兴趣已经被《三国演义》连环画变成了打打杀杀古代战争了。

  那时父亲书柜里的书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他给我办了一本县图书馆里的借书证,那张白纸印的借书证后面只有二十行借书的限制,每行只能借一本,借完就要再办新的借书证,那时我读书的兴趣十分旺盛,大约二十天就要办一个新借书证,不久之后图书馆里那些民间文学的书已经不满足我的胃口了。

   那时中央广播电台总会有有评书连播节目, 每天中午12点半我会准时站在城关一小西南角大喇叭下听隆德广播站转的评书联播,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刘兰芳的《说岳全传》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每天半个小时雷打不动。

  站在那里听评书的有一大堆人,有像我这的的学生也有很多成年人,谁要是要有这两本书那一定是班里面最受欢迎的人,随着评书联播的转变我的阅读兴趣也发生了改变,后来播出了王刚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神秘岛》以及后来的《白鹿原》《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我听完后总会找出他们的书再读一遍,又回去图书馆去借更多的书去读,无形中阅读的积累慢慢的打下了深厚的文学积淀。

  那个时候的阅读是很杂的,有点饥不择食的感觉,因为那个时候能看到书是很有限的,你的选择很小,得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什么流行看什么书,琼瑶的言情书,梁羽生,古龙,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汪国真的诗等等,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人从现实生活中所能学到的东西终归是有限的,通过阅读 我们能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

   读的书多了,于是就想写的什么了,最初的写作当然是和作文分不开了,但我从来没有从作文里获得一点写作的快乐,

  小时候写作文是最头疼的作业了,常常是其它作业都完成了就剩作文在哪里僵持着。

  一个喜欢写作的人为什么不会写作文呢?这也许是很多作家学生时代共同的体会。

  作文的目的是应试,为了阅卷的标准化和公平,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高分作文都要在这些条条框框里束缚,就像古代科举的八股文一样。

   我们的语文和作文教育是失败的,除了教孩子认识几个字外,在阅读上把孩子引到了一条死胡同里。

  记忆里的语文课除了生字外大部分就是分析了主题思想了,对于几千年前的那些古人和鲁迅那样的怪人我们怎么可能钻到他们的心里,知道他的文章想表达个什么意思呢?

   于是我们的作文总要先想好一个所谓正能量的主题思想,围绕这个主题思想使劲的胡编乱造,以致于编的自己都想吐,这样的作文那有什么真情实感,稍微写一点真情实感都会被老师批的一塌糊涂。

   所以我的阅读来源课本里是很少的,几乎全部来源于课外阅读,当多年后开始写点东西的时候,那些儿时的阅读基础就像存款一样被提了出来。

   但是中学时代关于文学最重要的记忆来自于带着油墨香味的油印文学刊物和文学社,班里几位喜爱写作的同学组成一个文学社,起一个电影里看到的名字,“激扬”“春风”等等,手刻蜡纸,把自己写的文字印在白纸上,就好像发表在正式的刊物上一样。

   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干着这样的事,当几个人晚上躲在学校的油印室里,通宵达旦的刻字,印刷装订成册,一大早发到同学们的手里的时候,我总会想象到电影里演的五四时期的《新青年》一样。

   多年以后当我偶然从书柜里的角落里找出一本发黄的油印本时,被笨拙但工工整整的字和那些幼稚的内容但散发着激情的文字所感动,就像看见儿时的照片一样。

   我写的文字其实没有一片被印成铅字发表在正式刊物上,多年以后当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公众号写点文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文字的发表竟然还只是在那些手刻的油印本上。

   关于文学的梦大约就停在了我的高一了,自此以后就再也做这个梦了,但心里其实还一直有一个当作家的梦,当中年以后,在自媒体上写点文字,有人喜欢读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手刻的文字印在油印本上一样。

   现在每天都会写点东西,放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断断续续的也有了几千的粉丝,每篇文章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喜欢的点个赞,不喜欢的取关,来去自由,自己也全然不在乎这些,点击率高了也很有一种成就感,全属于自娱自乐,当有人称呼我为作家时,我总是推脱的笑笑,但心里其实还是美滋滋的,这也算是圆了那个曾经的作家的梦吧!

    除了写点东西外,现在,我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了,很少像以前一样完整的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书了,大部分的阅读都是来源于手机和网络了,大数据已经让网络的阅读越来越推给你喜欢的标题,网络阅读已快餐化了,于是我们的读书形不成完整的体系和思考,阅读更多的只是获取信息和资讯而已。

    那些买来的书大部分放在书柜上落满了尘土,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好像已经是一种奢望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读书更是一种苛求,他们更多是刷刷抖音,玩玩游戏,视频比文字来的更直接一点,于是他们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远远低于视觉的感触。

   除了不读书,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不做梦的,不要说那个虚无缥缈的文学梦了,他们是现实的,现实的甚至有点势利和投机,看着现在的年轻人面对领导的那种势利以及在爱情和婚姻上的超出年龄的成熟,我真的很感叹,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一直很奇怪,那时我们的生活条件如此艰难,甚至有时还吃不饱饭,我们敢做梦,但我们的梦不是吃大鱼大肉,不是满汉全席,而是文学,是美好的爱情。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很好了,他们的梦是什么?是200平米的大平层,宝马豪车,美女,富豪,低一点也是买一套房子,娶一个老婆,考一个体制内的编制。  

 

   有梦的年代是幸福的,当你会做梦,敢做梦,并且有勇气为梦而奋斗时,我们总会充满希望和理想。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在一起,

   都是梦碎的声音.



南凤先生
人生那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