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是我的“堂叔”同学,也是我们一个村的媳妇子,老公和我是亲同学,小梅现在是县图书馆馆长。
去年,小梅给我发来了一篇写她母亲的文章,让我修改一下,我读了一下很是感动,文字虽有点粗燥,但感情却真挚动人,我对文章的文字和章节重新做了修改,发给了小梅,后来小梅把文章发表在《六盘人家》。反响不错。
小梅的一家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小梅的大姐、大姐夫,二姐,二姐夫,以及小梅两口子我都很熟悉,其他姊妹就不熟悉了,小梅的父亲去世的早,我略有印象,但小梅的母亲我却是一点印象没有。
认识小梅的母亲还是从她给我的文字中,并深深的被感动。小梅一家那时是隆德县城里被人羡慕的一家,这大概得益于小梅父亲的工作,小梅的父亲是县供销社主任,这个位置那时在县城里和商业局长一样是除了县长以外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很多人都认识。
那时商品供应紧张,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商品要凭票购买,这商业局和供销社就是实权单位,那时一个商店和供销社里的营业员是非常抢手的职业,父亲在商业上工作,和小梅的父亲熟悉,我小时候记忆里小梅的父亲是一个很威严的人。
小梅的一家那时是我们非常羡慕的一家,这种羡慕不仅仅是因为小梅的父亲的工作,那时我们是城外的农村,住的是土坯房,她们家住的是城里家属院的架子房,她们一家是吃商品粮的,而且小梅姊妹几个都长的很漂亮,尤其是她大姐,那时已经是大姑娘了,是县城里的一朵花,在粮食局这样的好单位工作,这样的家境和条件,哪有让人不仰慕的。
我一直处在这样表面的光环的羡慕下,却是不了解她们一家的,小梅的文字让我了解了她们家光环下的情况,并对她们一家深深的感动。
小梅的母亲虽然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她的人生却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写照,很多故事曲折感人,足以写一部小说,在修改文章时,我深深的被感染,虽然,一直没有见过她老人家,但她的一生随着小梅的文字像电影一样过了一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下面的文字里有),有心去看看她老人家,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这终成遗憾了,今年年后,小梅又给我发来了一篇文章《痛失慈母》,小梅的母亲走了,虽已高龄,可谓颐享天年,但从小梅的文字中读出来了彻骨铭心的悲伤,小梅要我修改一下文字发在我的公众号上,我却无从下手,字里行间都是她的感情,改一字都无法替代她的情感,文章虽有文法的一点瑕疵,但真情无法替代,我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一位女儿对于母亲的真挚情感。
我的公众号从未发过别人的文字、这是第一次,也算是对小梅母亲这位伟大母亲的一点纪念吧!
我的母亲
昨天是重阳节,给91岁的母亲过了个节,看着母亲抱住鲜花闻着花香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特别难过,高龄的母亲眼睛几乎看不清楚、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却思路清晰、记性非常好,说去年的鲜花她还记得百合特别香,老人家一辈子特别干净讲究,即使现在经常住院,也要把自己收拾的干净体面,倔强的以自己最好的样子来面对亲人,《孝经》里面有句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与孝。”看着晚年被病痛经常折磨但依然坚强的母亲,记忆的闸门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去年大年初一的早上,90岁的母亲和往年一样早早的起床,按照初一过年的老传统督促着哥哥嫂子剁饺子馅,和面、准备凉菜等;安顿侄子穿上过年的新衣裳出去放串鞭炮,给父亲神位上香摆放献饭,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哥哥打开视频我们姊妹六个在网上提前给母亲拜年,视频上母亲包着饺子,我们姊妹五个挨个给母亲汇报着各自在婆婆家初一的安排,尽管都很想和母亲多说说话,但母亲边包饺子边催促着我们长话短说,让赶紧帮婆婆干活去,老话里常说:父母的嘴,决定孩子的命运。所以多少年母亲不允许我们初一初二回娘家拜年,我们依旧都乖巧的遵命照办。母亲虽然不识字,骨子里却是一个非常传统和老派的人。
一、步入婚姻
母亲是甘肃陇西县首阳公社王家磨村,在那个年代,那里和隆德一样都是苦甲天下的穷地方,但母亲的青少年时期是快乐的,因为外公识文断字,在乡里威望比较高,在过去属于乡绅一类的,母亲姊妹两个,母亲老大,一个弟弟,但母亲在家里却是被外公外婆捧在手心里上长大的,所以母亲未出嫁的岁月是快乐无忧的。这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多见的,母亲常常会回忆起她的那段日子,给我们姊妹们讲那时的老古经。在她给我们讲的那些“老古经”里,最精彩的、我最感兴趣的是她和父亲的传奇爱情故事,比那个电视剧《父母爱情》更为精彩感人。
父亲和母亲在同一个村里,小时候他们两个不认识,父亲家在那个村子属于大户人家,人口众多,两家应该是门当户对,据父亲口述:第一次见母亲时,母亲穿一件桃红色的小旗袍、脚上穿着同色的小布鞋,梳着两根乌黑发亮的长辫子在村子里走,不知道有没有撑一把油纸伞,在那个年代一个乡下村子里的女孩子,这样时髦的打扮,总会让我想起戴舒望《雨巷》里的场景,她迎面碰到到处捣蛋的父亲,父亲被母亲美丽温柔的样子一下子吸引住了,忍不住对母亲吹了一个口哨,吓的母亲转身小跑了,(上世纪20、30年代很多女孩子还缠小脚的时候母亲因为怕疼,缠了几天脚哭着喊疼时,外公便不让给母亲缠脚了),碰见这样一个油里油气的男孩子对她吹口哨,我们现在真的不可想象,这样的场景大约只会在90年代的香港电影里见到,我真为父亲的顽皮和胆大叹服,大约第一面父亲没有给母亲留下一个好印象吧!但母亲的形象却深深的印在了父亲的心里。
那时候母亲刚刚18岁,父亲20岁,在那个年代属于大龄女青年了,母亲跑后,父亲就开始打听刚跑的是谁家的姑娘,然后回家央求爷爷给他去提亲,并且说非董家姑娘不娶,这董家姑娘就是母亲,在过去一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决定了孩子的婚姻和命运,作为大户人家更是如此,可见父亲从小就是一个有着叛逆和独立见解的人,爷爷拗不过父亲,于是就亲自登门给我父亲问话了,因为有前面的“口哨之嫌”外公当面不好拒绝,也没有贸然应允,随后就托人打听了一下父亲家的情况,了解了一下父亲的为人,与“口哨之嫌”表现出来的表面相反,别人的评价倒是聪明、捣蛋、脑子活泛,于是,外公征求母亲意见,但父亲给母亲的印象比较差,不知道怎么答复外公,外公就把打听到的情况详细说了一下,传统又孝顺的母亲在矛盾纠结中听从了外公外婆的安排,腊月父亲如愿以偿娶到了心心念念的母亲。
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的命运总会随着时代的命运而变化,在父母结婚三个月后,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父亲被抓壮丁离开了那个喜字还没有变淡的家。父亲一走,就是一年三个月,父亲不在的日子里,母亲就跟着奶奶开始学习起了做家务、务农,里里外外承担起了一个媳妇的责任,一般小姑和媳妇很难处理好关系,但小姑却特别喜欢母亲,一天到晚陪着母亲,那些日子里,母亲忙前忙后跟着婆婆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但父亲一走就渺无音讯,随着形势的变化,突然有一天传来了父亲在前线阵亡的消息,这样的消息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一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之中,奶奶哭着带着母亲天天去村口给父亲烧纸,母亲开始以泪洗脸,整夜整夜的哭到天亮,小姑也陪着母亲流泪,终于,母亲因为伤心过度,导致右眼睛充血水肿,嗓子也因为每天哭导致发炎肿的无法开口说话,奶奶担心母亲出现意外,就叫来了外公,外公把母亲接回娘家,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期,导致母亲右眼视力基本失明,留下了嗓子扁桃体发炎导致声带损伤的病根,现在只要母亲一着急,嗓子旧疾就发作。后来在娘家调理了一段时间,病情有所好转后,据母亲说,外公外婆当时意见,既然父亲出现了意外,劝母亲暂时留在娘家缓着身体,但悲伤中的母亲坚决回到了婆婆家,又开始操持家务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了。原以为日子就这样下去了。
一天傍晚,当奶奶带着母亲在村口给父亲烧百日纸的时候,漆黑的夜色火光跳跃中,突然一个黑瘦黑瘦的人站在奶奶面前叫了一声“妈”,奶奶恍惚间以为父亲灵魂显世了,在震惊中赶紧磕头祷告着说“我娃,你别吓妈了撒,我和你媳妇给你把钱送的多多的,你在那边就不受罪受苦了,你好好的撒,不了折腾我们了撒!....”奶奶不停的祷告时,父亲看着吓坏了的奶奶,便大声叫着母亲的乳名,让母亲摸摸他的脸是否是热的,母亲走过去伸出手摸了摸父亲微凉的脸颊后,大哭着对奶奶说:“妈!是真的,是真的,是反生活着回来了.....”,奶奶终于相信这黑影不是鬼魂,而是还活着的父亲,于是抱着父亲嚎啕大哭,母亲也放声大哭宣泄着悲伤和意外惊喜。
多年以后,母亲每每会说起那个场景,都会流下眼泪,人生中的喜悦大约最高也抵不过亲人的“死而复生”吧!每每讲起这段的时候,我们姊妹们都会泪眼婆娑、感叹父母的幸运,人生的不易。父亲没有提起过这次“复活”的具体细节,我猜,在战乱年代逃兵如潮,兵荒马乱之中,误报阵亡消息张冠李戴的现象大约很多的,父亲大约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吧。
这次死里逃生,失而复得增进了母亲对父亲的感情,也让父亲心里有了对家庭的牵挂和责任。回来以后,父亲在家呆了一年多,这时候,国内形势日趋明朗化,不得民心的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情绪空前高涨,1949年2月,解放大西北的最后一战-兰州战役蓄势待发,解放军一野在陇西县城招收解放兰州的士兵,父亲把自己关在房间考虑了整整一天后,对怀孕2个月的母亲说了自己要参加解放兰州战役,母亲看着父亲刚毅的表情,流着泪默默支持了父亲的决定。
多年以后,父母没有说起过他们作出那次改变人生轨迹的心路历程,我们也不得而知他们的心理斗争和煎熬挣扎,但现在想起来,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死里逃生的父亲,能再次选择参军这样的勇气真的一般人难做到,失而复得的母亲能作出支持父亲的决定要比父亲还要勇敢,多少年以后我还常常佩服他们这样选择的勇气,但这个选择却是真的改变了父亲和我们一家的命运,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没有父母这一次的选择,当过国民党兵的父亲能够躲过后来的清除国民党残余反革命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历次运动吗?这次正确的选择让父亲一下子从国民党反动派变成了共产党解放军,而后来我们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都来自于父母亲的这次选择,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父母站在了对的地方。
但这样的选择有着冒险的成分,死里逃生的父亲深知战场上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兰州战役是1949年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在异常惨烈的14天战斗中,解放军将士们不惧牺牲,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然而,其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第一野战军伤亡达到了8700余人,其中,有十三位团级干部阵亡。
父亲无疑是幸运的,但或许更多的是母亲的牵挂祝福让父亲在战场上平安而归,1949年8月21日,这个日子母亲记得非常清楚,在老家的母亲听着炮火持续了整整半个月,半个月母亲基本没有睡觉,终于等到兰州解放的消息和父亲报来的平安。
二、温堡岁月
随着捷报传来,不久之后全国解放了,父亲也因为作战英勇机灵,在部队里当了骑兵连长,1955年父亲的部队开拔驻扎到了平凉,父亲把母亲和大姐接到了平凉部队上,那是五岁的大姐第一次见到父亲,母亲也离开了生养自己二十多年的故土。母亲跟着父亲在部队待了2年,那段时间是母亲最幸福和开心的岁月,在部队上,母亲又怀上了二姐。
1957年,随着国内形势逐渐稳定,部队政策发生了变化,父亲转业到了甘肃隆德县供销社工作(1958年隆德划归到了宁夏),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部队家属要转业到基层锻炼生活,挺着大肚子的母亲最终落户到了温堡乡杜堡村二组,在那里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生活。
全国刚解放百废待兴,父亲工作特别忙,基本上半月或者一月甚至更久从县城回一次温堡杜堡的家,淳朴善良的温堡人并没有歧视一个外地来的妇女,他们看着母亲挺着大肚子还带着一个孩子,敞开胸怀热情接纳了母亲,我们家属于外来户没有住房,温堡供销社给母亲给了一间套房,乡政府照顾母亲分配到了当时农业合作社的裁缝店里工作,一切生活步入轨道,母亲生二姐时,因为隆德供销社养蜂人在四川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父亲赶过去处理,母亲生产和月子时父亲都不在,母亲要自己照顾自己,有一天晚上炕没有烧着,睡了一晚上冷炕,从此母亲落下了老寒腿的病根,一到冬天,腿就发麻发冷。母亲很要强,二姐不到三个月的时候母亲就到裁缝部上班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照顾年幼的两个女儿。
那时候的人们穿的衣服全部是裁缝部做的,因此裁缝部里母亲的工作十分繁重,天天加班加点,别人家丈夫在身边或者有大一点的孩子回去还能吃口现成饭,母亲只能匆匆忙忙回去给她和大姐做一点饭,边吃还要给二姐喂奶,吃了要赶去加班,照顾嗷嗷待哺的二姐的任务就落在六岁的大姐身上。但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从不叫苦,母亲又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基本上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裁缝店主任是一个女的,我们叫杜姨姨,一辈子没有子女,所以看到母亲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匆匆忙忙的,就常说:“人家的干部家属都能靠着男人养活吃饭,你羞人的把个干部家属白当着尼,又当爹又当娘的,看你完活的样子......”,杜姨姨是个刀子嘴豆腐心,虽然口上那样叨叨着骂着,但对母亲还是很照顾的。家里那个孩子有病,杜姨姨都是督促母亲赶快领着去看,有些活可以带回去做的,就让母亲拿回家去做,母亲有病无法上班,能不扣的工分就不扣,晚年的杜姨姨失去老伴后,母亲每年在冬天的时候,都把杜姨姨接县城住几个月,以安慰杜姨姨孤独的晚年。国家与家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相紧密相连的,家庭的幸福取决于国家的稳定,195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跃进”之年,全民大炼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全国动员9000多万人上山砍树挖煤、找矿炼铁,造成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大批农村劳动力被占用,当年的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丰产不丰收”,人民生活开始发生严重困难,公社大食堂便应运而生。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怀上了三姐,食堂的饭基本就是杂粮糊糊窝窝头等,怀孕的母亲胃开始大口大口吐酸水、无法吃饭,最严重的时候,母亲瘦到只有82斤,父亲想办法拿回来一袋白面,才缓解了母亲孕期呕吐的症状。这时候供销社的房子要被征用装收来的各种炼铁材料,供销社便协调建国二队的杜志治叔叔家,在他们家借了一间房子,我们家暂时就住在那里,1960年正月初六,父亲被县上派去四川等地考察采购炼铁设备、开春春播种子等事情,父亲不放心马上临盆的母亲,但母亲让父亲安心去工作,父亲在无奈和愧疚中走了,这次出差整整半年。正月十三,三姐出生在那间借来的房子里,母亲回忆说:记忆中那年冬天特别的冷,月子中的母亲要经常出去填炕,被刺骨的寒风吹了,又落下了头疼症的病根。杜叔叔一家人善良厚道,对母亲及三个姐姐特别照顾,特别是老爷爷和杜叔叔,经常带着大姐铲草根、扫树叶、捡树枝,为了能让母亲和姐姐们冬天睡个热炕一直不计利益帮衬着,后来母亲常常会说起那些艰苦日子里帮助过我们家的乡里乡亲,杜叔叔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父亲经常不在身边,体弱多病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单膀子的孩子早当家,看到母亲这种情况,小小年纪的大姐担起了男孩子应该做的一切,家里家外、生产队上的的活儿都落在大姐一个人身上,大姐用单薄的身体替换着辛劳的母亲。11岁别人家的孩子早已经上学了,母亲看在眼里着急在心里,终于缝了两个书包,准备送大姐、6岁的二姐去学校读书,大姐背起书包,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瘦弱不堪的母亲、无人照看哭泣的三姐,流着眼泪扔下了书包,哭着说自己讨厌读书学习,坚决不去学校,母亲硬把大姐送到学校,大姐自己跑回来,反反复复,母亲和大姐的不断争执争吵时,惊吓到三姐嚎啕大哭,母亲最终流着眼泪无奈的放弃了支持大姐上学的想法,大姐牺牲了自己求学的机会,扛起了家里所有的活。
三姐半岁时,父亲才回来,回家看着娘四个挤在一间屋子,父亲心酸的去找了公社干部,终于在一个学校旁边给我们家隔了一道院子,虽然那产权属于公社,但母亲一点不在意,终于有了自己家的母亲第一次开心舒畅的笑起来了,大姐说,那个院子很大,父亲常年不在家,觉得娘们四个住里面空荡荡的不安全,于是和母亲商量接来了在甘肃老家的爷爷给母亲和三个姐姐作伴,爷爷的到来,不但替换了大姐一部分家务,也让家里没有男人的母亲有了主心骨。
三姐五岁时,心情舒畅的母亲第四次怀孕了,这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作为县供销社主任,也被莫须有的罪名发配到永宁进行劳动改造,怀孕的母亲又一次面临独自生产的无助中,这次生下了双胞胎的四姐和哥哥,天有不测风云,没有满月的哥哥突然得了急性肺炎,高烧不退,父亲在永宁改造,志治叔叔去卫生院找来下放到卫生院的河南医生杨连波,杨医生用听诊器检查了半天后摇着头说没有救了,杜姨姨就把哥哥脱的光光的放到炕后面准备送走,母亲像疯了一样拉住杨医生的手,说既然没有救了,随便你怎么救,救到哪里算哪里,我绝对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杨医生和父亲是朋友,看着几乎疯癫的母亲,杨医生搓了搓手后,抛开顾虑果断的开了几盒油西林、中药等处方,亲自守着哥哥四个小时打一针,把熬好的中药不停的给哥哥擦洗身子降温,抢救了哥哥整整三天,第四天天亮时哥哥哇的一声哭出了声音,几天没有合一眼的母亲泪水长流的想起身给杨医生磕个头时,一下子晕过去了,杨医生便开了一支安定给母亲打上,才让心力憔悴的母亲睡了一觉。后来母亲常说哥哥的命是杨医生救下来的,杨医生回河南时,父亲找来一辆卡车一直把杨医生一家送到了河南,让不欠人情的母亲心里才踏实了一点。因为母亲天天担心父亲受到不公正对待,加之身体太差,双胞胎奶水严重不够,母亲便认了一个干娘,干娘家的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女儿,奶水很多,四姐便被抱过去寄养在干奶奶家,一直到半岁可以吃辅食时才领回来。父亲在永宁“五七干校”学习了两年后,终于回来了,回来的父亲看着已经快两岁的哥哥和四姐,坚强的父亲第一次流泪了。父亲回来官复原职后,时不时从县城想办法带回来一些白面和大米,家里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为我们家女孩多,饭量小,分的口粮相对剩余比较多,这在那个大部分人家缺吃少穿,挨饿受冻的年代,有母亲的精打细算和心灵手巧的辛勤劳作,我们家五个孩子都没有挨过饿,逢年过节都穿的新衣服,而且母亲看到乡里乡亲谁家困难,还不时接济一下。
日子变好,母亲就会怀孕,这好像是一个规律了,1970年38岁的母亲第五次怀孕了,这次终于轮到我了,但父亲看着母亲瘦弱的身体,本不打算再让母亲生下来,但一检查我已经4个月了,母亲就说留下来吧,那时一个生命啊!于是就有了老小的我。在我们姊妹六个中,只有生我的时候父亲陪着母亲身边生产,于是我是六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出生见到父亲的幸运儿,母亲也是生了五胎唯一一次享受到父亲侍候月子的待遇。我出生的时候,刚好国家有个招干的机会,大姐作为生产队的先进,被推荐招了干,参加了工作。没过多久,国家出台了农转城镇户口的政策,我们家因为是部队随军家属到农村的,在政策解决范围,第一批就解决了城镇户口。我常常开玩笑对母亲和姊妹们说:“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好运,这说明我是家里的幸运之星,你们可要对我好一点啊!”
三、县城生活
1976年我们家从温堡搬到了县城生活,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了,搬上来后,供销社给我们家分了三间房子还有一个小伙房,我们姊妹五个(大姐已经出嫁)也开始在这里成长和生活。那时候二姐、三姐已经在县城读高中,哥哥和四姐也在县城读初中,一下子闲起来的母亲感觉到了不适应,父亲的老战友李文林叔叔那时候在人事局工作,他提出来给母亲在县缝纫社解决一份工作,父亲听后很高兴,回家给母亲说后,母亲想了半天,给父亲说,事情是个特别好的事情,但你在人前面跑着工作,我一个农村妇女,去那里工作会招人闲话非议,我还是把家里照顾好老人孩子操心好,好好支持你的工作就行了。母亲就这样把唾手可及的机会失去了,后来我们有时候问母亲后悔吗?母亲说她决定了的事情从来没有后悔过。那段时间同住一个供销院的高姨姨,每天热情的陪着母亲聊天、教母亲织毛衣、陪母亲买菜、教母亲做鱼.....,高姨姨的陪伴让母亲感觉到了温暖和友情,按照咱们现在的话高姨姨就是母亲的闺蜜,母亲学会了这个手工活后,我看到的除了母亲洗衣作饭、打扫卫生就是没完没了的给全家老老小小织毛活,1979年,二姐三姐相继参加了工作,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母亲因为常年操心劳累,身体三天两头有病,特别是头疼和胃病,折磨的母亲痛苦不堪。1981年,县上第一个供销大楼在父亲手里开始修建,我们家就成了临时招待所加工地了,天天施工的监工的,一天到晚在我们家吃饭商量事情,母亲承担起了大灶炊事员,每天在我们家吃饭的不下10个,我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没有办法施工,我中午放学回家时,我们家客厅烟雾缭绕、到处是人,父亲在那里和他们说着施工的事情,我跑去伙房,只见被头疼折磨了一夜没有休息的母亲烩了满满的一大锅烩菜,我进去母亲让我洗手赶快帮忙端饭,我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一下子冲上了头,拿起一个碗跑到客厅,把碗狠狠的砸在客厅跑去学校了,下午的时候,班主任马琴老师将我叫出去,出去只见父亲带了两个花卷来学校找我,我看到父亲那刻,扭头就走,父亲拉住了我,我生气的连哭带说:妈妈头疼了一整夜没有睡觉,你干嘛把你的人天天领我们家,我讨厌这样的爸爸......母亲也因为劳累过度住院了,愧疚万分的父亲在姐姐们的讨伐下,大家商量请了一个保姆,母亲才得以从繁重的家务活解脱出来,即使有了保姆,母亲对爷爷、父亲的照顾事无巨细,每周周六晚上,把每个人洗干净的衣服整整齐齐放在各自的枕头旁边,早上起来都要换洗干净,然后周天我们家院子的两根铁丝上,挂满了一家人大大小小的衣服,那一刻家的味道特别浓。随着姐姐们逐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亲对姐姐们的婚姻只看对方品行不看家道,除捣蛋调皮的三姐是自由恋爱外,其他三位姐姐都是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位姐夫都是农村的孩子,并且姊妹众多,一家比一家困难,父母亲没有要姐夫们一分彩礼,出嫁时都是母亲倒贴钱缝好被褥准备好一应简单的生活用品,出嫁前一晚,伤心的母亲流着泪、叮嘱姐姐们要孝顺公公婆婆、脾气学好等等,这是我们家出嫁女儿必上的一堂课,那个夜晚母亲会整夜不休息,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五个小棉袄每出嫁一个,母亲的心就碎一次,如今我们为人母,才深有体会的能理解母亲那刻的不忍和难舍了。我们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就是在娘家女儿不能指使女婿们干活,我是狠透了这条规定,有一次包饺子,吃饭的人近20个,看着人高马大的姐夫们都在客厅聊天喝茶看电视,姐姐们在伙房忙的四脚朝天,我就心里特别生气,饺子煮好我故意大声喊我爱人端饺子,结果是母亲进来端,聪明伶俐的三姐一看不对,立马把母亲哄出去了。隔天我去母亲那里,被狠狠的修理说教了一番,即使再心意难平,也不敢犟嘴。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导致我们家的女儿虽然都很辛苦,但一致得到了婆家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几位亲家每年都是第一个来给父亲母亲拜年,有一句俗语说的好:“买房看梁,娶媳妇看丈母娘”,足以说明一个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之大。
四、相濡以沫
父母的前半生,聚少离多,在温堡时半月一月回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到县城后,父亲依然不是出差就是早出晚归,每次到吃饭,都是我满供销社大院找父亲吃饭,但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父亲一次,总是站在父亲角度考虑工作的不易和辛劳。父亲在外面特别强势,工作雷厉风行,认真负责,在群众中威信特别高,那时候供销社是大单位,一开会就是几百人,只要父亲走进会场,全会场没有一个人说话,县上布置下来的工作,供销社都是第一个完成,区市县先进单位隆德县供销社基本承包了。但在家里,从我记事起,父亲没有给母亲说过一句重话,不论多忙多累,都把工作情绪不带回家,回家都讲的是高兴愉快的事情。父亲吃完午饭休息时,母亲担心我们吵到父亲,就坐在卧室旁边的沙发上守着门,一直到父亲起来上班去后,母亲才去忙别的活。不管父亲啥时候带着人来家里谈工作,母亲都是毫无怨言的端茶倒水、做饭招呼。哲人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的幸福。”母亲的幸福也许就是种感觉吧。
1995年父亲64岁,父亲找县领导提出退休,领导让父亲发挥余热再工作几年,父亲诚恳的感谢了领导的信任,说一生最辜负最对不起的是母亲,退休后他想好好陪伴母亲度过晚年。那时候家里姐姐哥哥都已经成家,三姐四姐他们基本都在母亲这里吃饭,家里的保姆丽丽一直在我们家做饭,每天家里吃饭还是很多人,父亲是军人出身,从来不睡懒觉,早早去菜市场采购来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家里的伙食被父亲安排的特别好,每天早晚陪着母亲散步锻炼,跳跳棋,在父亲的体贴照顾下,母亲的那些顽疾几乎没有怎么犯过。2002年夏天,母亲给三姐说:你爸爸最近怎么饭量下降了,你给领着看看啥原因。我们听了都很奇怪,因为父亲一辈子几乎连个感冒都不得,身体状况一直特别好,经常给我们姊妹和母亲说他陪着我们要到100岁,所以听父亲饭量减少,三姐就赶快领着父亲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真是晴天霹雳,胃癌晚期,已经扩散到食道,我们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父亲是那样豁达、乐观、健康,不可能得这种病啊,三姐就领着父亲去银川附院复诊,结果一样,三姐和哥哥又带着父亲和母亲,到北京去看是否能手术,找的专家认真会诊后,遗憾的说无能为力,已经大面积扩散,只能建议保守治疗。母亲再次表现出了超人的毅力和勇气,让我们都别告诉父亲实情,而聪明的父亲只安顿让我们照顾好母亲,他身体好着尼。父亲到走,都没有跟任何一个子女问过他的病情,我到现在有个疑惑,父亲是否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不得而知。三姐便带着父亲母亲在北京转了半个月,回来后父亲身体日渐消瘦,但坚强的父亲一直用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母亲和我们,三姐找关系买了好多吗啡以备不时之用,但父亲到走没有吃过一颗,2003年二月初三,在陇西老家,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我家那闺女》中,高亚麟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初闻不知其意,细想深感哀伤。父亲的离去,让母亲万念俱灭,我们担心母亲出现意外,姊妹几个轮流照看着母亲,父亲弥留之际,交代母亲跟着我们在隆德安度晚年,父亲百日纸后,我们带着母亲回到了隆德,因为有父亲的遗言,隆德更有父亲母亲生活的气息,在姊妹们孝顺陪伴下,三年后母亲才走出了父亲离开的阴影。
五、处世之道
在温堡的艰难岁月,母亲用她善良、贤惠、宽容的心为我们姊妹创造了一方乐土,也得到了乡亲们一致好口碑,母亲在温堡那段艰苦岁月中的为人处事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姊妹们以后的生活道路,在我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温堡生活近20年,母亲没有“惹”过一个孩子或者大人,古人云:“心存善念,非靓也美,非福也贵。”母亲是善良的人,见不得别人受苦,就连杀猪也会哭一场,那时候家里可以养猪,每年腊月我们家喂养的猪都是最大最肥的,腊月杀猪时母亲每年都哭,但哭过后,她会给家里只留很少的一部分,其他的都分成小块,给一年帮助过我们家的叔叔 婶婶们,让大姐挨家挨户送过去,谁家小孩衣服破了,母亲都无偿的给缝补好洗干净送过去。
母亲的贤惠大方在四邻八乡出了名。父亲人缘好,朋友多,只要父亲从县城回来,供销社的叔叔们和左邻右舍一大帮人就会到家里找父亲唠嗑,母亲不厌其烦,每次都把她最拿手的千层饼(俗称烂皮袄)做上一大脸盆,再烧一锅蛋花汤,家里人气就特别旺,母亲张罗招呼父亲领来的所有人,并且乐此不疲耐心十足,有时候调皮的三姐抱怨时,母亲只要看一眼三姐,三姐吓的就跑了。
母亲对别人很好,但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虽然很少打骂我们,但我们就是怕母亲,她家教很严,“老哈数”讲究的很,吃饭时,只要母亲不发话,我们不敢先动筷子,只有爷爷和父亲坐到餐桌上,爷爷第一个动了筷子,我们才可以吃饭,而且吃饭不能说话,但父亲平时特别忙,只有吃饭的时候,我们才能见到他,所以我们家的饭桌,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滔滔不绝的讲他遇到的快乐开心的事情,或者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母亲在旁边笑着听父亲说,而我们只有听的份,从不敢插话,但吃饭总是我们家一天最最快乐温馨的时候,也是母亲笑容最多的时候。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无形的教育着我们,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中华传统美德随时都会在母亲身上闪现。每天早上,四姐总会雷打不动的被安排给爷爷倒夜壶、打水、熬罐罐茶,二姐承担打扫院子,三姐打扫屋子,哥哥帮着四姐照顾爷爷,分工明确,大姐那时候已经工作了,姊妹们都各司其职,从来没有因为干活或者吃饭吵过一次架,姊妹之间一直是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有时候我们和同学闹点小矛盾,母亲首先批评的是我们。
有一次,四姐和哥哥两个去抬水,被村里一个调皮的男孩把四姐的暖帽抢过去戴着跑了,四姐大哭,哥哥追着去讨要,被那个男孩子推了一把摔倒了,帽子也没有追回来,于是两个哭着回去给母亲告状去了,母亲竟然替那个男孩说话,说那是因为那个孩子太冷了,冻的实在受不了才抢了四姐帽子的,让别再去追要了,母亲又连夜给四姐又做了一顶暖帽,才把四姐他们两个哄好,古人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个事情对四姐和哥哥影响特别大,后来四姐和哥哥在社会上吃了亏,都不去计较,都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过错,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吃亏是福”。
我们家最调皮,最捣蛋也最具有反叛意识的算是三姐,三姐天生就是一个男孩子性格,上学时钢笔三天两头无缘无故就丢失,基本上一周一个笔,裁缝部的杜姨姨便让母亲去学校找老师讨说法,母亲就委婉的说孩子都困难,已经拿走了就让拿着用去,自己就领着三姐去供销社门市部再赊上一个钢笔,等父亲回来再去结账,每月为三姐丢钢笔定数的要列支一笔费用。但母亲从来没有去过一次学校讨要过钢笔,后来三姐的同学都开玩笑说:“那时候我们都拿过你的钢笔,是你支援了我们上学......”。母亲总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从来不找别人的麻烦,她的口头禅就是:“人都有难处,拿咱们的东西都是万不得已。”古人说:“以宽待人,以德服人。”善良的母亲就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我出生时母亲已经38岁,常言道母壮儿胖,母亲那样体弱多病的身体,生出来的我,也从小就是个病秧子,三天两头吃药,赊欠药钱基本就是家常便饭,队上开小药店的杜新家叔叔,全村的人给谁家都不赊欠药,唯独对我们家没有一次拒绝过,母亲也经常熬夜给杜叔叔家孩子做个帽子、做双鞋子等,从来不欠任何人情,母亲的遵旨就是人敬我一尺,我必敬人一丈严格要求自己,她经常说:“好是好换哈的”,这些言传身教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姊妹们在社会上做人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母亲骨子里是一个特别传统的人,尤其在敬老孝亲方面,母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我们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爷爷来我们家的时候是1960年,刚好是全国人民挨饿的时候,当时我们家没有像别人家那样挨饿,虽然白面不多,但粗粮没有断过,母亲就变着法子的让爷爷吃好,早上让四姐早早过去给爷爷倒夜壶、生火,哥哥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从来没有惯着哥哥,反之对哥哥的要求特别严格,哥哥负责给爷爷熬罐罐茶,在炉子上烤馍馍,中午我们都是汤面,给爷爷经常是干拌面,用母亲的话就是父亲不在,照顾好爷爷就是家里的头等大事,爷爷身上穿的衣服,经常干干净净,用村里人的话说:“焦老太爷过的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常言道家有老人不打骂孩子,因为家里有爷爷这个挡箭牌,最调皮捣蛋经常闯祸惹事是三姐,即使母亲再怎么生气,也没有一次在老人跟前出言教训,更别提打了,但闯了祸的三姐,担心气坏母亲,常常自己主动和母亲道歉,母亲也就不太责罚三姐了,冬天最冷的时候。母亲一下班,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是操心填爷爷的炕,爷爷和我们一起生活了31年,母亲没有给爷爷给过一次脸色,爷爷81岁时身体不行了,父亲和母亲把他送回了甘肃老家,爷爷在弥留之际,泪眼汪汪的给父亲说:“你娶了淑桂妈这一辈子,是我们焦家祖上积德修来的,她把孝心尽了”,爷爷这一辈子跟着母亲生活的岁月里没有受过一天的罪,作为儿媳妇母亲替父亲把孝心尽到了。
母亲与人为善,很重感情,曾经在温堡住过的杜叔叔家、给四姐喂过奶的干奶奶家、经常赊药给我们的新家叔叔家,裁缝部照顾妈妈的杜梅兰姨姨家………每逢春节,大年初三那一天,母亲都备上厚厚的礼物15份,让父亲带着大姐、三姐和哥哥,给帮助过我们家的乡亲们拜年,这个拜年习惯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过。即使现在有些老人不在了,但他们的儿女在,母亲仍然安排姐姐们走动着。《增广贤文》中有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温堡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带着六个儿女,如果没有这些温堡的父老乡亲帮衬照顾着我们一家,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日子,她教育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母亲一生用她一颗真挚、善良、豁达的言行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姊妹六个,正如《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今母亲已经四世同堂,大家庭最亲的加起来近40人了,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姊妹六个把母亲的种种品质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上行下效,大家庭里的孩子们之间互相关心照顾,谁家有事情都过去帮忙,做了媳妇的对公公婆婆孝孝顺顺,做了女婿的,对丈人家的事情比自己家的事情更上心。 母亲2018年双肺感染引起心脏衰竭,救护车连夜送到宁夏附院抢救,银川的孙子辈们排了值班表,白天他们上班,晚上替换我们几个姨姨,住院26天,医院的护士医生感慨的说没有见过这么和睦团结的一家人,我们听后都说这是老太太教育的好。
六、晚年生活
如今母亲已经91岁高龄,人都说人老了爱唠叨,卫生习惯差,贪睡,但这些习惯在母亲身上从来没有过,母亲每天早早起来,自己在卫生间洗嗽干净,把自己的床扫的干干净净,被子叠的四方四正,身体状况好的时候,还自己下厨擀面,逢年过节大家来拜年还亲自安排近40口大家庭的吃住。
回望母亲的一生是坎坷、辛劳、幸运又幸福的,她从甘肃陇西那个小村子里和父亲相识相爱,父亲被抓壮丁“失而复得”,参加解放军支持父亲命运的选择,面对解决工作怕拖父亲后腿毅然拒绝,对待我们的婚姻不索要彩礼只重品行,这一切都是母亲伟大的人格在起着无形的作用,母亲的伟大不经体现在和父亲的生活上,更体现在任劳任怨的在温堡二十年含辛茹苦的带大六个孩子,照顾年迈的爷爷,她的人格又在无形中影响和教育了我们姊妹六个,让我们在生活中受益匪浅,她又是幸福的一生,40人的大家庭在她的影响下团团结结,和和睦睦子贤孙孝。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的人生都有最初的因缘”,母亲善良、贤惠,孝顺,任劳任怨的一辈子就是她晚年幸福的因缘。
母亲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但在我们姊妹六个心中,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如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姊妹们惟愿母亲身体康健,正所谓,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侍爹娘,愿时光温柔以待,让我们能再多些岁月报答母亲的养育恩情。
痛失慈母
我每天浑浑噩噩的,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前天早上母亲还给我安顿事情,昨天母亲还在吃饭喝汤,今天母亲还吃了药,前一刻我和侄子拍打着母亲后背帮助母亲咳痰,前后不到二十分钟,母亲已撒手人寰,与您的儿女阴阳两隔。从隆德到陇西一路上,我撕碎的心无处安放,便把叫魂老公鸡紧紧抱了一路,不停一刻的喊着“妈妈回家、妈妈回家……”任泪水长流打湿鸡身。救护车拉着我们到陇西殡仪馆,哥哥的同事朋友抬着妈妈下车时,我赶紧说:“我妈睡着了,你们轻一点别吵醒了她……”我长跪与离母亲最近的距离,幻想着母亲能起来再跟我说话,因为母亲几次死里逃生,最终都坚强的挺过来了,母亲还有唯一的牵挂,牵挂她最心疼的唯一的孙子至今未婚,我经常给母亲说,您一定要等着参加斌斌婚礼,您要上台,给您的斌娃和他媳妇发红包,母亲便非常肯定和高兴的答应着,您和我约定时是那么肯定那么开心,怎么一转眼您就毁约了?
母亲,您一生信守诺言,从来不说一句假话,怎么这次给您的儿女撒了这么个弥天大谎?您有太多牵挂,怎么这次没有丝毫眷恋就扔下了您最疼爱的儿女?我是个俗人,没有看透生老病死的豁达,我无法接受失去母亲的离世,我常想把自己的生命给母亲渡过去10岁、20岁甚至更多,让母亲能陪伴我更久更久一点,让我能每天下午下班,习惯性的把头躺在母亲腿上,那一刻是我工作一天最幸福的时刻,这个习惯多少年没有改变过。如今,我下班去何处寻找您给我的港湾、您给我家的温暖?自从四姐姐前几年去带孙子,母亲,我不敢给您说我去哪里,因为我怕看到您无助和害怕的眼神,因为我的母亲胆子特别特别小,小到我们哪一个孩子打个喷嚏,哪个吃饭没有胃口,您就赶快领着我们看医生、督促吃药。母亲,最近几年,您的视力越来越差,您怕天黑,怕阴天,所以家里电费每月都在200元以上,您经常问电费贵吗?我说国家电力充足的很,您一个月50元电费都用不上,您使劲用吧,您就开心的说国家太好了,你们要好好工作,凡事多想想他人的难处,正是有您谆谆教导,才让我们姊妹在社会上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母亲,您说这几天想我公公婆婆了,老生常谈让我每天中午去公公婆婆家做饭吃饭、看两个老人需要啥,可以随时照顾和照看,正是有您贤惠善良的叮嘱,才让您的儿女各个对公婆孝顺孝敬,与公婆相处的和谐如一家人。母亲,您说对面搬来了一个老太太,让我打听人家啥时候进火,让我买条床单进去祝贺乔迁之喜,正是有您与人为善的善良,才让您的儿女在复杂的社会上能用善良真诚对待人和事。母亲,您说温堡我婶婶三年纸快到了,让我把日子问清楚,一定要代表姊妹几个去祭拜,正是您有一颗知恩感恩的心,才让您的儿女学会了滴水之恩必报的品行。
母亲,我的一个微小的情绪变化,都逃不过敏感、善良的母亲的心的感受,偶尔我不开心时,您就让我躺您腿上,轻轻的拍打着我的后背,让我睡一会,然后就给我婉转的慢慢的讲父亲经受的磨难和挫折,用这种婉转善意的方式,开导着不开心的我,那刻,我能深深感受到母亲对女儿不开心的担忧,我会马上开心起来,因为怕胆小的您担心我而晚上睡不好觉。我一年四季手脚冰凉,每天到您跟前,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捂热我的手,让我一直如小女儿般一样被您疼爱关心着,您的善良无处不在的渗透到女儿的每一根神经,让女儿怎么能接受没有了您的陪伴和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的痛?母亲,腊月我胃取了15个息肉,在家缓的几天里,您每天按时三次打电话安顿喝粥喝汤,大年三十晚上,给您打电话,您说要和哥哥、嫂子、斌斌守夜,您守到半夜两点才睡觉,初二给您拜年,您底气十足的问我们想吃啥,让我嫂子给我们做午饭,大年初四,您的六个儿女和女婿、媳妇、外孙等28个人齐跪一地给您拜年时,您清清楚楚的给我们每个人发红包说祝福语,那刻的幸福让您的儿女深深依赖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母亲的伟大……
母亲,您常常委屈的跟我唠叨,说您没有我父亲的开朗豁达、幽默风趣,没有单位、没有同事,您走后没有父亲那般隆重和人气。母亲啊,您睁眼看看,您的孝子跪了满满一地,您的侄子们给您定做了您最喜欢看的康熙王朝里面每个高达四米的十二生肖纸火,把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都震撼了。您一生最喜欢鲜花,您的儿女和孙子们给您买了18个鲜花大花篮围了您一圈还有余,您的至亲和亲家们,给您整桌整桌献饭上了八桌,四个道士从下午两点一直到第二天为您超度诵经,送葬的48辆小车、两辆大巴车浩浩荡荡的为您送行,沿途亲戚又为您备了四桌献饭,您的小女婿被震撼到了,说从昨天到今天十几桌饭菜,妈能吃下去吗?泪流满面的我们,被他这个逗比的话搞的破涕为笑。母亲啊,您的纸火烧了近一个小时,纸火点着的那刻,晴朗的天空竟然飘起了罕见的雪花,从村头到村尾,除了亲戚、我们姊妹的同学、朋友、同事、、、、、、很多很多人,是农村罕见的大场面,依稀听见周围路人中议论,是个当官的吧、、、、、、母亲啊,您一生育有一子五女,您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您只是有一颗舍得爱人的心,您最后的人生场面,便是您用一生的舍得和善良,无意间为自己赢得的尊尊和圆满。
母亲啊,您答应我们要活到100岁给您过大寿,还差八年啊,您怎么舍得丢下您的儿女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您的呵护,没有了您的叮嘱,没有了您的指引,没有了您的鞭策,没有了您的监督,没有了您的教诲,没有了您给予我们世界上最温暖的家,让您的儿女心安何处?母亲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您谆谆教诲,没有了您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您的儿女如何自处?长跪您坟前,那么冰冷的地下,怕冷的母亲啊,您怎么能睡踏实?母亲啊,思千想万,您让您的儿女痛断肝肠、您让您的儿女从此再没有了家啊—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