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初中学生的“大炼钢铁”经历
1958年九月秋季开学,上初中二年级。中旬某天正在上课,班主任突然进了教室,向正在讲课的老师耳语了两句,接着向全班宣布:马上停课——为了炼出1070万吨钢,全国要大炼钢铁。我们学校奉命到离市区60多华里的乡场,挑运石灰石,参加钢铁大会战,大概十天左右。下午就出发!回家准备行装,自带大米和咸菜。
挑运的任务,是把山里炸出的石灰石矿运到公路边,再由农民工装汽车运走。后来奉命延长十天,直到十月十号才回城里。因为学生是义务劳动,搬运工属于重体力劳动,上级给每人每天补助一斤鲜红薯,钢铁办给开票到乡场镇上粮站去领。但是,粮站的职工和当地农村新成立的人民公社都抽人炼钢铁去了,留守粮站的职工只能带学生到地头由学生自己挖红薯,然后粮站过称,计数、放行。回城时,班主任宣布,每个学生至少要为学校带十斤石灰石回去,学校也要建小高炉炼铁。
延长期间各班抽调人回学校为自己班级修建“炒钢炉”,我的组长先期回到了学校里。等我们回到学校一看,操场上都是小“炒钢炉”,各个班的修建进度不一样,炉子的形态也就参差有别。我的组长正在与第二组的组长一起,用钢钎子把一段砂岩石条掏凿出通孔,做成石头管子。那种砂岩,当地叫“泡砂石”,意思是很软很容易捣碎。这段石头管子就是炒钢炉的走火管,从燃烧室的顶部斜向下安放,管子下部出口的地方就是炒钢的加热炉膛。因为那根走火管是从炉子的最高处斜向下安放,学生们戏称之为“鼻拉长”(童话故事木偶历险记里的主人公)。多年之后学到《金属工艺学》这门基础技术课“锻工”一章,才知道那就是传统民间铁匠作坊里的“火焰反射炉”;泡砂石做的“鼻子”,就是一根“火焰引导管”。掏泡砂石得到的砂子,拌上黄泥就是很实用的耐火泥浆,用来砌炉子。
炉子砌好了的班级都想赶先“炼钢”,好去“力争上游”。但是,木制的风箱短缺,整个学校就两台风箱。因为各个机关团体单位都要鼓风炼钢铁,制作风箱的工厂日夜加班都赶不上趟。于是抽签排队等着轮流用风箱。轮到我们班用风箱那天,大家很早就备足了煤炭,废钢材(班主任发动全班同学收集的),跃跃欲试。
班主任把个子小的男生分成几拨,每一拨三人共同拉风箱,五分钟轮拨换班。火生着了燃旺了,于是盖上燃烧室的石板顶盖挡住上冲的火焰,火焰顺着导火管返到了加热炉膛。班长把废钢铁放在炉膛里,等烧红之后,拿铁棍反复地翻动。同学们都非常兴奋,想看自己“炼”出的“钢”。但是,从未学过燃煤烧火技术的初二学生,不能稳定地烧火,导火管出口的火焰时而长猛,时而短弱,煅烧的铁块也一会儿红亮一会儿乌暗。终于,发给班上的煤炭烧完了,炒钢的班长与另外两个同窗也歇了手。当晚向学校汇报,初602班炼了一炉炒钢。
炒出的钢块放在教室的后面,那只是一砣粘在一起的氧化铁渣子,灰黑无光。我们班只炼了那一炉钢,我们班的“鼻拉长”也只服了那一次役。还有好些班的“鼻拉长”没有修建好,修建好的也没有点过火。
没过几天,要求中学办砖厂的指令下来,我们丢下了炒钢的“鼻拉长”,停课去为大炼钢铁做砖了。
在做砖期间,市委又要搞“体育大跃进”,让中学生每人在体育“劳动卫国制”的规定上达标和跃进超标。我所在的年龄段,在十五岁以下,属于“体育劳卫制少年级”范围。因为要体育大跃进,在达到劳卫制少年级的指标之后,要向“劳卫制青年一级”目标“跃进”。体育大跃进需要训练和测试场地,于是拆除了操场上的全部“鼻拉长”炉子,摆开了体育大跃进的练兵场。我们班在校外做砖,晚上还得回学校去“体育大跃进”,要“达标”才能过关。
荒唐的年代,荒唐的行径,荒唐的、严峻的恶果。1990年代,艺术家徐冰用他的特殊艺术作品《天书》表现了——认认真真地、费工费力费时地,去干一场荒诞不经的事情。徐冰自己陈述,他是认认真真地刻出一万多个木头章一样的“活字”,花费了很大的了很大的精力,这批“活字”也耗用了很大数量的资金。但是那些木头章子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汉字。虽然搭眼一看,认为是汉字,却没有一个能认出来、读出来,说出它的意思。用这批木头“活字”除了排印出几本戏称作《析世鉴》的线装书,就再没有任何其它作用。而那几本书,也只是装样子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读出来,能读懂它。这就是 天书,凡人看不懂啊!徐冰自嘲、自解——辛苦刻出木头“活字”,排印出毫无阅读价值的“天书”,其实是显示干了一件荒诞不羁的事。一个艺术家把《天书·析世鉴》作为一件创作的艺术作品,可以 算数;但是不是真正的书籍。而且这种天书,除了原创的喻世价值之外,没有仿作的价值。孤本的天书!2009年在北大中文论坛上讨论徐冰的天书,有学友指出,世界范围内任何人来看徐冰天书作品,都认为是中国人的著作,它具有显著的汉文化特色。
用。
2008年,根据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碑刻现象,笔者写了一篇论文《秦汉的碑刻与钢铁冶金技术》。西汉时代发明的炒钢法,在古代是一种先进的钢铁冶金技术,由于这种技术的出现,古代中国才有钢材广泛地应用到民间。炒钢技术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中华文化,促进东汉兴盛起来的石头碑刻。笔者后来读工科金相专业,工科知识帮助了退休后从工程技术研究汉字和汉字文化,包括研究古代炼钢与碑刻文化。而初中学生时代偶然接触的“炒钢”经历,竟是我学习“钢铁技术”的开蒙和最初的知识积累。
写这篇回忆性质短文时,进一步反思,当年从未接触过钢铁技术的大陆普通民众,要奉命用古老的办法来打现代的“钢铁翻身仗”,那只是一场荒诞不羁、劳民伤财的闹剧。
2012-01-12 普林斯顿·詹克申
2024-05-16 公众号 金岷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