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议说 · 几十年来中国大陆户籍点滴

文摘   2024-06-22 11:07   美国  

2014年,中国政府决定取消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户籍差别,施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的新户口制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涉及人群数量最大的一项改革。笔者出生在四川南部一个小城市宜宾,有幸算是一个城市居民,亲眼看见许多农村的同学和同事们,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所受到的社会性不公平待遇。

11958年之前的户口迁徙自由

1958年的城乡户籍管理规定出台之前,中国大陆的居民曾享受过1954年的宪法版本赋予的“迁徙自由”。1956年秋天,笔者就曾很方便地跟随奶奶,把户口从一个小城市迁到了成都,并在成都读小学。半年以后,19572月份又迁回了原籍小城宜宾。

1957年读初中,来自农村的同学们的户口也进了中学校所在的城市,得到了政府配额的粮食定量,并且享受助学金,在学校伙食团里搭伙吃饭。周末回家,无论城乡学生,伙食团按照口粮定量的日平均数,退给粮票和伙食金。这种周末退伙的办法,学校一直执行到1962年的暑假。

21962年明确的城乡户口区别,落到了农村学生头上

1962年五六月份,发生了一件对农村同学至关重要的事,政府决定,家在农村的中学生,一律由其家庭所在的公社生产队承担粮食供应,政府不再供应他们的商品粮。笔者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对于这件事关重大的改变,班主任还奉命组织学生们讨论和表态,要拥护政府的这种政策调整。涉及到农村同学的切身利益,在讨论会上,有农村同学发了牢骚,被写进了一年之后的高中毕业鉴定词。该同学感到憋屈和冤枉,于是鼓着勇气向班主任老师争辩。所幸,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与人为善,修改了同学的毕业鉴定。这位同学在1963年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

农村公社的集体经济,是以每个家庭参加集体劳动所得到的“工分”,作为分配收入的基础,其中最重要项目的就是全家人的口粮分配。班上一个同学的父母在大饥荒里双双去世了,嫂子认为没有能力负担小叔子读高中的口粮(只要一年,我们这个年级就高中毕业了),于是,那位孤儿同学不得不辍学,回到农村自己劳动挣工分分口粮吃饭。另外一些农村同学算是在家庭的努力下,连滚带爬地读完了最后一年的高中。

3》户口管理下的人口流动方向

1958年的户口管理,只允许户口从大城市的“高端”流向小城市和农村的“低端”,而不允许随便向大城市的“反向流动”。1963年春天,笔者的弟弟招工到一个地方国营的茶场,把户口从小城宜宾市迁到了宜宾县农村区的茶场,好歹还算是吃商品粮的份儿;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弟弟只能是一个城镇户口,回不了原籍的城市。因为没有那个城市户口,在原籍小城里找恋爱对象之类的大事,就成了不可望更不可及。1968年起,全国上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户口随人去了农村;在政府没有出台允许知青返城的新政策之前,知青的农村户口是拴套知青的一条绳子。

4》农村户口的人群要能获得吃商品粮的资格,成为城市户口,在当时只有三道门径:

其一,考取国家统一招生的大学或者中专,可以把户口迁到学校,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有了工资,亦拥有了城市户口(城镇户口,看工作单位的具体地点),也有了吃商品粮的身份。

其二,国家工厂在农村招收新工人。招工进厂,是当时农村青年人争相拥挤的一条出路。

其三,参军,复员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复员退伍的士兵们,依据他们服役的军龄,获得相应技工的等级和工资待遇,五年军龄的“套”(人事制度里的工作术语)二级工;八年军龄的套三级工;十三年军龄的套四级。其实,真正能有八年以上军龄的,已经不是普通的行伍士兵了,而是士官或者军官身份。

5》从农村参军后复员的工人们

笔者在工厂里的好些工友,都是复转军人的二级技工。这些工友往往是在农村老家结婚安家,而妻子因为是农村户口进不了城,成为了民间戏称的“一头沉(城)”。“一头沉”本来是家具桌子的一个名称,指办公室的一种文案桌子,右手边有个柜子放文件资料,而左手边是空旷的两只腿;要挪动这种办公桌,装了图书文档的柜子一端明显偏重。在旧时户口制度之下,新出生的孩子户口随母亲,因为母亲是农村户口,孩子也天生姓“农”。陕西关中每到夏收割麦子的时节,一头城的工友们总要请假回家收割自留地里的麦子,那是他们家庭过日子的命根子。由于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又不算“全劳动力”,集体劳动所得工分积累总数,往往达不到她和子女分配口粮的最低数量,于是在队里年终结算时,好些“一头沉”的工友要用自己的工资向生产队补交购粮款。

许多单位自己筹款建造家属宿舍分配给单位的职工,一头城的职工们妻儿的户口进不了城,住在单位单身宿舍,分房时没有他们的份儿。这是明显的社会不公。因为单位能够自己筹款来建造家属宿舍,是单位的生产活动才积累起建房资金,而单位资金的积累有一头城的工友们的出力贡献。

然而,直到1990年代末期,全社会范围里的职工住房都是一个紧迫难题,总是“肉少狼多”的局面。于是在单位分房条例里明文规定,家在农村的职工不能参与本单位自筹资金建房的分配住房,用“规章条例的偏斜”来减少要求参与分配住房的人头数目。一头城职工们对于这些不公平待遇的倾诉与呐喊,所得到的回答是-----“合理不合法”嘛,所谓的“法”就是城市与农村的户口差别。

当年的各单位自己筹款建造职工宿舍,苦了许多在计划经济下,筹集不起建房款项的企业,职工们只能租赁工厂附近农民的房屋居住。这些农民的出租房屋,就是很多城市里“城中村”的最早据点。反过来,分到了单位配给住房的职工,如果想自主调动到另一个单位,那么必须退出住房。倘若想调入的单位暂时不能安排住房,这个因素是无数人要求调动所面临的烦恼。住房困扰,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大民生问题,积重难返,并不是网上某些粉丝们闭着眼睛歌唱的,那个时代都享受着分配的住房。在户口束缚人之外,住房因素也是民生事务的顽疾。

6》大三线建设,解决农村妻小的农村户口,家人团聚

1964年起,加大了战略后方“大三线”的工业布局,许多重要的工厂或搬迁或分流,到相对偏远的内地山区农村,建设新的生产基地。这不仅只是兵工厂的内迁和分流,还有好些别的工厂。譬如,在陕西农村就建设了一座代号为“523厂”的“战备印刷厂”,设想在战争情况下大城市的印刷厂遭受战乱损毁,523战备印刷厂还能保证必要的印刷。地处偏远地区的“三线工厂”需要人,于是政策上允许从大城市到三线工厂的职工,将其农村户口的妻儿带到三线,并转为城镇户口,供应商品粮。

笔者在工厂的一位赵大哥,天津大学金相专业1966年毕业。赵大哥的妻子是河北怀来县的农村教师,户口进不了西安市,只能牛郎织女分居。1972年,探访到了调动到河北井径山区的三线工厂线索,可以把妻儿带进三线工厂,成为石家庄市的户口。于是惜别了西安市,挣到了与妻儿的团聚。

7》户口的要命关天重要性

1974年笔者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要为新生的孩子赶忙申报户口。有了公安局批准的城市户口,粮食局才给这个‘人口’签发粮食供应证,供应粮食的定量。就是说,要有了某地的城镇户口,才能在那里得到官方供应的定量粮食,才有饭吃。孩子报上了户口,新婚的家庭才可以单独立户,成为真正的家庭户口。没有孩子,新婚的男女仍然把户口安在工作单位的集体户口册里。家庭有了户口本,才给发购粮本、购物本——买蜂窝煤做饭、领肉票、布票、过节的糖票、新生儿的牛奶票,甚至在文革里购买香烟的票……

1973年笔者工厂新来一位临时工(当时的工厂里分别有 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等级”),是初1966级中学生,上山下乡。家里只有一位盲人母亲,于是从下乡处返回西安市,但是农村户口返回西安的手续,迟迟办不好。没有户口,就没有粮食供应,所挣的微薄工钱,要去买黑市的高价粮食,母子两的日子过得很困苦。

8》文革里开始的父母退休,子女顶替

从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里,就逐渐出现父母退休由子女顶替工作的政策。起先由人口大省四川在1970年“发明”出来,随即风靡了全国各省区。子女顶替父母上班,尽可能地不把退休职工的城镇户口“掉落”成为农村户口,这是城镇居民“保持住城镇户口”的一种“对策”,受到普遍赞同和欢迎。但是,家在农村的退休职工,则需要把城市户口的资格,让给顶替的子女,自己把户口迁回农村。这又一次体现了农村户口的居民受到冷遇和歧视。

9》改革开放里的城乡局部融合与冲突、城乡逆转

1990年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范围扩大到了基层企业单位,大凡取得了工程师或讲师或医师这类中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可以将农村的妻儿接到城里,给予城镇户口。这是户口政策里的一种改良,知识分子受到了某种优惠。

笔者遇到了西安某省级国营印染厂的工程师,妻子进城后安排在该厂附属集体企业里上班,儿子进了厂里 子弟中学读高中,一家人的团聚、进城,是大好事。但是,不到半学期,儿子向父亲哭诉不愿再到工厂子弟学校,情愿哪怕再回农村去读书。因为班里有几个恶少,合伙欺负这位刚从农村进城的孩子,农家子弟受不了那种专意欺负“稼娃”(西安方言,指农村人)的窝囊气。

进入21世纪,城市的规模普遍扩大,西安的开发区是整片几个乡镇建制的农用土地变成了工厂区或者商业区、住宅区、旅游景观区(如象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南、北广场、浐灞河生态园等等)。城市周边的农村出现了农民吃香的形势逆转,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城市的扩展,蚕食了大量的农耕土地,被占用的农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农民家庭分得了几十万元或者更多的现金,近郊区的农民因为土地因素,而发了一笔“小财”。并且村子也用土地转让金办起了村集体的企业,于是城镇近郊的农民富裕了。笔者一个子侄辈的后生娶了一位近郊的农村姑娘,女方的村子每年按人头给村民分配的现金,超过了许多蓝领上班族群的年工资;而且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形势下,(某个时间界限以后)出嫁了的女子照样能在娘家村子里享受年终分配。于是,近郊农村的姑娘不再羡慕城里的小伙子;甚至村里有人问这位嫁进城的年轻媳妇——现在为什么还要嫁一个普通“市民”?

**********

中国的户口制度,管理着人口数量最庞大的蚁民人群,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其利、其弊,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终于要翻页了。

2024-06-22 公众号金岷KC

金岷KC
从工科和技术的角度研究汉字和汉字文化。并且用趣味性在公众号交流。如,睡虎地秦竹简上的“纸”字,西汉居延简有2个“纸”字,都在蔡侯纸之前。如,电脑汉字技术淘汰了曾经的 拉丁化文字改革,“救了汉字”,并帮助和促进汉字走向世界。汉字的自动化工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