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CARE-II是一项横断面、非随机、观察性、多中心研究,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研究纳入来自中国五个地区(东北、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地区)13家医院和医疗中心的1072名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
CARE II项目为颈动脉高危斑块的患病率及其区域差异提供有力的证据,为颈动脉斑块易损特征与脑缺血事件的关系提供了初步线索。但由于横断面的研究设计,暂不能做因果推断。
在之前的推文里,我们翻译解读了几篇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项目的研究,目前该项目已结题:
CARE-II是一项横断面、非随机、观察性、多中心研究,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研究纳入来自中国五个地区(东北、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地区)13家医院和医疗中心的1072名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
主要入组标准有:
18-80岁;且
近期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2周内);且
至少一侧颈动脉经B超超声确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1.5毫米)
受试者入组后,均接受双侧颈动脉MRI检查和常规的标准化脑MRI检查方案(见下图)。所有MRI均在3.0 T MRI扫描仪上完成,成像方案包括TOF、T1-W、T2-W、MP-RAGE。获取的MRI图像都将转移至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CBIR)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血管成像实验室(VIL)的核心实验室进行分析。其中颈动脉磁共振图像的分析由具有3年以上心血管斑块成像经验的审查员使用CASCADE完成。
CARE-II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确定中国近期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和高危特征。
探索颈动脉斑块特征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描述颈动脉斑块地区和性别差异。
过去大多研究是采用血管造影成像方式测量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来确定颈动脉斑块的易损程度,但血管造影不能提供血管壁病理变化的信息,并且会低估由于正性重构效应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理上,斑块容易损程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斑块内出血(IPH)和富脂质坏死核心(LRNC)等斑块的组成特征。因此,准确识别颈动脉斑块特征是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键。
CARE II项目为颈动脉高危斑块的患病率及其区域差异提供有力的证据,为颈动脉斑块易损特征与脑缺血事件的关系提供了初步线索。但由于横断面的研究设计,暂不能做因果推断。
随着临床信息电子化,以及数据共享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基于前瞻性大人群队列的分析,进一步确定颈动脉斑块与脑缺血事件的因果关系,从而为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潜在的干预靶点,最终降低卒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