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可以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企业   2024-04-19 09:04   上海  

导读:由于时间和人力成本高昂,既往关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多是基于横断面,队列研究十分罕见。本文是2024年新发的一篇队列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VWI)在基线处测量颈动脉斑块,然后随访脑血管病变的进展,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存在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密切相关,提示颈动脉斑块可能是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有效指标之一。

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通常与颅内动脉狭窄共存,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

但既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

  1. 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通常与ICAS共存且相关的研究大多是横断面研究。先前的纵向研究表明,卒中患者的基线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动脉狭窄进展相关,但少有在社区队列中进行的

  2. 既往研究多采用血管造影测量管腔狭窄,此方法并非监测ICAS进展的理想方法。


本研究聚焦非卒中人群,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评估颈动脉斑块(CP),随访并探索其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进展之间的关系。


方法:CAMERA队列,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调查中国北京社区人群的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本研究从CAMERA中招募非卒中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在基线和约三年随访时接受问卷调查、血液检测和MR-VWI。评估颈动脉和颅内斑块的存在、位置、数量和负荷(最大壁厚、长度和狭窄程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义为MR成像上的偏心性管壁增厚。

ICAS进展定义为基线和随访期间斑块总数或负荷(最大壁厚、长度或狭窄程度)增加20%及以上。

狭窄程度=[1-(狭窄直径/正常直径)] × 100%

使用SAS9.4版软件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法评估颈动脉斑块与ICAS进展之间的关系。

结果纳入312名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15 ± 0.59年85人(27.24%)在随访期间出现了ICAS进展。167人(53.53%)参与者在基线时至少检测出一个颈动脉斑块。

与无颅内ICAS进展的参与者相比,有ICAS进展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比例更高(76.47 % vs. 44.93 %,P < 0.001),颈动脉斑块总数更大(1 [1,2] vs. 0 [0,2]),P < 0.001)。在有ICAS进展和无ICAS进展的患者之间,颅内动脉斑块和颈动脉斑块的最大壁厚、长度和管腔狭窄均无显著差异(均P > 0.05)。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的多变量逻辑分析中,颈动脉斑块是ICAS进展的显著预测因子(OR 2.04,95%CI 1.06–3.92,P=0.032)。

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非卒中人群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斑块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有效预测因子


斑块视界
易损斑块诊断技术研发商,专注斑块诊断,阻止卒中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