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乳腺脂肪坏死(fat necrosis of the breast)常由外伤和医源性损伤引起,被认为是一种非肿瘤性乳腺疾病,病理基础是脂肪组织坏死伴泡沫细胞浸润,是坏死组织在酶解液化的过程中,诱发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无菌性炎症。脂肪坏死多发生在巨大脂肪型的乳腺中。病人年龄14~80岁,但多数发生在中、老年。少数病例伴有疼痛,多数为无痛性肿块。因其临床表现以不规则乳腺肿块为特征,极易误诊为乳腺癌。肿块可位于任何区域,半数位于外上象限,其余可位于中上、内侧及外下象限等,触诊位置常表浅,位于皮下。肿块多较小,平均直径约2cm,但较固定,且可进行性增大,部分病人肿块最后可缩小、消失。肿块质地较硬或软硬不一,界限多数不清,少数界清。患处表面皮肤可有瘀斑、发红及局限增厚等。晚期纤维化后可有牵拉征,如皮肤凹陷、乳头内陷等。
另外,导管扩张症或囊性增生症的局部病变,亦可引起继发性脂肪坏死,由于导管内容物淤积并侵蚀导管上皮,使具有刺激性的导管内残屑溢出到周围的脂肪组织内,导致脂肪坏死。有个别报道脂肪坏死在增生的乳腺组织内发生的梗死可与妊娠并发。
影像学表现
有研究将脂肪坏死分为超急性炎性期、急性炎性期、脂质囊肿期、炎性肉芽肿期,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不同,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亦不相同。病变早期,脂肪组织被酯酶溶解液化,表现为孤立的脂肪性小叶(脂性囊肿),病变组织与正常的脂肪组织均表现为低密度,其间尚未形成纤维结缔组织,此时可无异常X线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液化、坏死的脂肪周围形成结缔组织、钙化,包绕液化坏死的脂肪形成“囊肿”。乳腺X线摄影主要表现为乳后脂肪间隙及腺体周围脂肪层内多发、边缘清晰的薄壁脂肪密度或结节状等密度病灶,密度较均匀。随着病变进展,脂肪坏死X线表现为不规则致密结节和肿块、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病变与邻近的腺体无关;也可以表现为病变处结构扭曲,偶尔可见病变表现为油脂囊肿或伴有脂滴样钙化或斑片状钙化。油脂囊肿(伴或不伴囊壁钙化)是脂肪坏死的唯一特异性X线表现。腺体内型脂肪坏死有时因缺乏特异性的X线表现容易误诊为乳腺癌。在多种X线表现中,皮下脂肪层内索条状、星芒状、网状影与腺体内脂性囊肿属于乳腺脂肪坏死的典型表现。
脂肪坏死在乳腺X线摄影上的不同表现
A.脂肪坏死所致脂性囊肿,外上脂肪层可见囊性透亮区,囊壁较厚,边缘清楚锐利;B.结节型脂肪坏死,外侧脂肪层可见边缘光滑结节,周围伴斑片状致密影;C~F.脂肪坏死所致局限性结构不良(星芒状、斑片状、索条影及网状结构)、脂肪层混浊(内见斑片状致密影)
由于外伤引起的脂肪坏死,病变部位常位于腺体内或腺体外的浅表皮下脂肪层,病变切线位投照有利于鉴别诊断。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脂肪坏死,病变常位于腺体内及乳后间隙,由于病变与腺体重叠,常不易作出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乳腺癌 一般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肿块并有肿块周围纤维条索样改变。脂肪坏死如伴有乳头内陷、皮肤增厚时,容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癌的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而脂肪坏死大多呈缩小趋势,乳腺癌质硬,边界不清,表面凹凸不平,而脂肪坏死的边界相对清楚。乳腺癌位置多较深,脂肪坏死位置多表浅。乳腺癌可与深部组织粘连,并可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变硬融合,而脂肪坏死与深部组织无关,淋巴结多较软、孤立。
2.脂肪瘤 临床无明显症状,常发生于单侧乳腺,质地柔软。可发生于乳腺或胸肌内,X线表现为脂肪密度样影,周围有较纤细而致密的包膜,内可见纤细的纤维分隔,可见肿块对周围组织的占位效应。MRI上呈边界较清楚的肿块,在平扫T1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内无正常导管、腺体及血管结构,增强后无强化。
3.需要鉴别的还有硬化性腺病、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等。前两者多为弥散性病变,以双侧性改变常见。脓肿一般部位较深,局部炎症反应较重,常为较大范围密度增高,病灶周围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油脂性囊肿的囊壁钙化可随时间延续由不连续变为连续性。
乳腺脂肪坏死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平片,B超可作为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全面分析综合影像改变,鉴别诊断中应想到脂肪坏死的可能,发现细微差异和特征,确立正确的诊断处理方法。
《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第3版
主 编 周纯武
点击小程序,好书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