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A”家族的破局者

学术   健康   2025-01-15 18:30   重庆  


一、假如时光倒流



10年前我就知道自己有“多动症”。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8岁的儿子,在儿童医院被确诊为“多动症”。

看着他填的行为量表,我感到脑子轰轰作响。不仅而且,按照表格的打分规则。

他的母上大人,我,十有八九也是多动患者。就连我的父亲、弟弟,也都有多动症的表现。难道我们是老“A(ADHD)”家族?


也许多动症对我们三个影响都不大,我们在学业、工作上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孩子的情况只怕有点严重——如果不严重我来医院做什么?


医生说:“多动症可以吃药治疗,也可以不吃。多运动,有些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好转”。


医生还说:“让孩子吃药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校园表现,提升孩子的自信。成年后如果不影响工作不需要吃药治疗。”


我想起我弟弟的成长经历。

他小时候也是个鲁莽的调皮孩子,学习成绩让人着急,小学时经常对望子成龙的父亲哭诉:“我是个笨蛋……”。

但到了青春期就开始逆袭,初三以后学业一路开挂,如今也是自信满满的有为青年。

所以,依据家族经验,我决定先不给孩子吃药,让他多玩耍运动,看看效果如何再调整治疗方案吧。


孩子开开心心过完了童年。别的孩子周末培优,他到处玩;虽然学习成绩不够优异。

虽然他跟同学的关系不是那么和谐,上课时总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能按时交作业……


但是哪个男孩不调皮呢,也许,跟他舅舅一样,到了青春期就好了呢……


假如时光倒流,我一定不会对“多动症”如此轻敌。运动确实是治疗多动症的良方,但我和孩子,都没有坚持运动的毅力,如果有,还叫什么“多动症”呢?


假如时光倒流,也许我还是选择这个治疗方案。因为那时,中国精神科医生们对成人多动症,都知之甚少,而其他人,包括我,则把它当成一种性格特质。


via: pexels

二、十年以后



青春期在期待中到来了。孩子比童年表现好一点,有两三个好朋友。但我还是被老师叫去谈过两次话。

初三碰上疫情,在家上网课,孩子一边上课一边在网上写小说。

在中考前的最后一个月,他总算知道着急了,努力了一个月,考了一个还不错的高中班级。


进了高中,他还被选为班长,成绩也经常在学校划的211分数线以上。我以为,我和他,可以跟“多动症”说再见了……


直到去年12月的一个晚上。


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闷闷不乐,原来,那天班主任让大家票选“最不欢迎的同桌”,孩子高票第一,为了增强刺激,老师还让孩子上去计票。


我觉得热血直往上涌,心脏砰砰直跳。

我对孩子说,我也觉得很愤怒,我认为班主任不应该这么做,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但是同学们不想跟你同桌,不代表你不受欢迎,更不是说你是个很差劲的人。

我们也知道,你卫生习惯不好,乱扔纸团,鼻炎擤鼻涕,多汗,爱动……他们可能不喜欢你的这些毛病。

你以后多注意一些,会好起来的。安抚完毕,我又添了点私货,对他说,你把成绩提上去,也能获得同学们的尊重。


事不宜迟,我很快约了班主任面谈。

班主任拿出手机给我看即时课堂监控: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讲台上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

只有我儿子,一边左顾右盼,一边不时从抽屉中拿出一本书塞进书包(最后一节课,刚上课就准备回家了),左腿还在不停抖动……


全班同学都低着头看书,只有他,如此与众不同。相似的情景,也在小学,初中出现过,没想到到了高三,还是如此。


如果这还不是多动症,那什么才是多动症呢。


到了青春期不药而愈,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梦幻泡影罢了。

班主任下虎狼药,也是因为对他忍无可忍吧。我是经历过中考“鸡娃”大战的,我知道这家伙多难“push”。


十年了,我儿子从148cm长到了180cm,而多动症还是当初的模样。


回到家我就开始在手机上刷“多动症”。


你猜对了,我刷到了“涛哥”。

三、多动中年




加了涛哥后我就询问成人训练营的事情。

因为孩子学习紧张,我决定自己先报名学习一下,如果效果不错,再给孩子报名。

幸运的是六期成人训练营今年2月份就开课了,我跟几十名小伙伴一起,开始了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群友同学”生活。


课程是以网课的形式进行的。一开始,我对网课的效果深有疑虑,但开始学习后,这个顾虑就逐渐打消了。

参加训练的老师同学之间的黏度很好,知识点重复度高,针对知识点的小组讨论也很多。

所以3个月间,不知不觉被植入了很多观念,也养成了正念的习惯。

学习效果也许比不上面授,但也算是惊喜,因为谁又能有时间去上面授课呢。


10年前,39岁的我对多动症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即使有也是轻度,不会影响我的工作表现。

10年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迟钝,不愿意学习新东西;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说话断续,词不达意。

走神严重,开车时开始出现“绿灯停,红灯行”的故障……可能是颈椎病吧。

可能是老年痴呆吧,可能是手机成瘾吧……我一直在努力找原因。


via: google

上了课才知道,这一切都源于我的“多动”特质。


手机成瘾导致颈椎病,颈椎病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走神、痴呆。因果链出来了。那么,“放下手机、锻炼身体”不就行了?


臣妾做不到啊。


为什么我做不到?


因为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就是“执行功能受损”,做事情启动困难。

改变现有状态,开始新的工作,正常人很容易做到,但对ADHDer来说,却是一件极其耗能的事情。

所以我很难放下手机去工作,一旦工作开始也会过度投入,忘记休息;

晚上在床上胡思乱想,难以入睡,一旦入睡必是沉睡,从来不会“小憩”;

由于不擅长状态切换,我很难跟着别人的计划调整自己的工作。

外在表现就是不守纪律,服从性差。

“元认知”能力的缺乏,使我一直没有认识到“不守纪律”是个严重的缺陷,会给团队和工作带来困扰,也一直没有执行力去改掉这个坏习惯。


第一个问题就击中我了。我经常遗憾为什么不是10年前?同时又暗自庆幸,我参加训练还算及时,毕竟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一节课还谈了什么是好的学习心态。

ADHDer要做到四个放下:放下封闭心态,放下比较心理,放下高预期,放下内容预设。

为什么要放下这些?因为这是A们最常见的非适应性心态。这四个坑,我哪一个没跳过呢?


第一次总是印象深刻。第一次正念练习只有5分钟。这5分钟除了感受呼吸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做。

然而5分钟之内,我的脑海里浮现过6个念头,俗称走神。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大脑这么不会休息,还忙不到点子上。

我第一次意识到走神就是“神不守舍”,外来信息前来拜访,而“神”却不在舍内,自然接收不到信息。

难怪我状态越来越差,因为我的“神”总神游过去未来,却很少在当下。


通过理论学习,正念练习,困难模式梳理和战“拖延”练习,我从认知、行为、情绪三个方面对多动症进行了全面立体的“围剿”。

古人云: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我通过学习感到自己性格中最底层的结构被撼动了,家人、朋友们反映我比以前稳重,话也少了。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改变:


四、小结




训练期间我常常感慨,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我10几岁就接受训练,是否会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对于人类整体,时光也不会荒废。

以往的几十年,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们对多动症有了更多的研究和长足的认识,他们把知识传递给了涛哥和小王老师,涛哥和小王老师又用这束光,照亮了我的智慧。


而我,是我们老A家族的第一个破局者,我会用这束光,给我的家人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

也希望所有的A友都能有觉知,悟大道,破茧成蝶,施展应有的天赋才能。


via:pixabay

全文完!

注:图源网络,侵删

本文为往期成人ADHD训练营学员反馈,“止动计划”对本文没有对做任何语意上的改动(排版除外),文章也只是作者个人主观感受,并不代表所有参加训练营的同学都会有或者很大进步,每一期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同学没有进步或者收获很小。

第十二期成人ADHD正念训练认知训练营正在招生重塑未来,从“正念”开始——2025成人ADHD逆袭之路!

名额有限抓紧联系涛哥微信adhd-hzlm,通过筛选即可报名。


往期训练营学员文章分享:
1.我的正念战A经历——小侯同学
2.参加成人ADHD团体训练营训练感悟——凤鸣岐山
3.我的ADHD孩子,妈妈陪你一起迎接奇迹!
4.如果一个ADHDer坚持参加完高监督、高强度的正念训练营三个月会有什么变化?
5.一个ADHD在读博士三个月的蜕变——
6.一位四十岁中年女性ADHDer重塑大脑的体验——
7.一位博士A妈参加止动计划正念训练营的“自身对照研究”——100天可以发生的改变
8.与多动症(ADHD)和谐“共生”——
9.一个ADHD创业者参与止动计划三个月正念训练营感悟——
10.一名医学ADHDer考研党坚持正念训练的“蜕变”——
11.“缺憾”中饱含“精彩”——一名体育运动心理学硕士的ADHD人生故事!
12.一位完美主义ADHDer的"自我妥协"之旅
13一名网安追梦人坚持正念训练的蜕变之路
14.ADHD妈妈是如何给ADHD孩子带来的曙光的?
15.一位第N次尝试正念的成年ADHD的独白——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16.一个自我拉扯25年励志ADHD女青年的自我和解
17.一个法学公务员ADHDer的30年人生总结
18.我的ADHD孩子,我要如其所是地爱你
19.年过半百遇到ADHD,我的后半生会更加坚定
20高考还剩九十天,我却发现自己是多动症ADHD
21如果你是一位家庭教育讲师,会对养育A娃有帮助吗?
22一个A走不了的路我要和一群A走——
23.一位刚步入职场的ADHD-三个月训练营感悟
24.一名芯片行业ADHD创业者的自述——
25.参加成人止动营最美的收获——

ADHD互助联盟
19年确诊ADHD的心理学硕士(专业Top5),从事多动症ADHD基础与干预研究 。咨询+V: adhd212。提倡ADHD精神:真诚、理想主义、创新、坚韧。我们一直在进行专业有温度的儿童、成人多动症科普;提供循证的多动症心理干预课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