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考试考砸了,尤其是对于ADHD群体而言,你们中是否有人会产生以下这些念头呢?
A选项:“我就是不够聪明”、“我永远也学不会这些知识。”
B选项:“这次考试提醒我,我在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下次,我可以尝试利用一些专为ADHD设计的策略,比如使用计时器来分段学习。
或者寻找更适合我的记忆技巧,看看哪些方法能有效帮助我克服分心,哪些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同样的考试失利情境,却在ADHD群体中激发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反思。
这背后其实代表了我们归因风格的差异。
一种可能让我们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利用ADHD的优势(如创造力)来克服挑战,将困难视为成长的契机。
归因风格的差异,不仅在于如何解释过去,更在于如何塑造未来。
人的归因风格分为乐观归因风格和悲观归因风格。
乐观归因风格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而悲观归因风格则相反,这种归因可能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甚至陷入绝望和无助的情绪中。
所以,对于ADHD群体而言,认识并学会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非常重要。
今天就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归因风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到咱们ADHD群体的。
(图源网络,侵删)
1、什么是归因风格
归因这一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
在心理学中,归因被定义为个体内部的一种认知过程。
它是指通过感知、思维和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活动,来识别并确定导致该行为或事件结果的原因。
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也被称为归因方式或解释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且稳定的认知方式和归因倾向。
用通俗的话解释归因风格就是:个体在面对事件或行为时,习惯上如何解释其原因的一种稳定倾向。
(图源网络,侵删)
1、敌意归因偏差
敌意归因偏差是一种负性的归因方式,并且也属于一种认知偏差。
是指个体在面对模棱两可或状况不明确的情境下,更倾向于将外界环境或他人意图视为有敌意。
长期遭受负面体验导致容易敌意归因偏差。
研究发现归因风格对情绪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具有预测作用,乐观归因风格可以正向预测积极情绪,悲观归因风格正向预测消极情绪[2]。
也就是说具有乐观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更容易感到开心。
具有悲观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更容易悲伤。
还有研究发现,一部分ADHD儿童和成年人会倾向于消极解读他人的意图和行为,并将其归因为有意伤害自己或有意挑衅自己[3]。
敌意归因偏差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吵架的时候更加“易燃易爆炸”。
在吵架的时候,具有敌意归因偏差的ADHD会以最大恶意揣测对方。
并不断说出具有攻击性的话语来“回敬”对方,从而让对方感到生气或受到伤害,最后惹怒对方,印证了ADHDer事前想象那般的“敌意”。
然后,ADHDer便会加深自己的敌意归因:“果然,TA就是这样的人!”
由于敌意归因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很快对方也呈现出很强的敌意,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争吵,直到关系破碎。
(图源网络,侵删)
(2)使人际关系疏远
此前有小伙伴反映到他以前和公司同事相处时,总是会误解别人的一些行为,认为别人在害他。
一开始同事对他是热心帮忙,但是他对别人心存提防,且有时候觉得别人的一些行为是敌意的。
当然,同事觉得他不好相处,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慢慢地就疏离了他。
2、容易自我否定
ADHD群体可能会经历更多的社会挫折和困难,如学业困难、社交关系或工作中遭受的排挤。
这些负面的体验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更多的不信任感,并对自己产生否定和自卑的情绪。
当ADHDer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他们可能很难客观地去分析,而更多的是习惯性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判断。
低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偏向于负面或者不足,表现为自我否定、自我评价偏低、自我压抑等负面的情感体验。
有研究表明,ADHD儿童和成人群体的自尊和感知的一致性通常比对照组低,这可能与他们的工作、家庭和社交功能障碍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有关[4]。
3、过度灾难化思维
ADHD个体在面对不符合预期的行为或消极情绪时,可能会立即联想到最糟糕的情况,把实际情况过度灾难化。
ADHD群体的执行功能受损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不符合预期的行为或消极情绪时遇到困难。
执行功能的受损可能使ADHD个体在面对复杂或不确定的情况时难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调整,从而更容易陷入过度灾难化的思维之中。
例如,在亲密关系中,一旦对象做出不符合预期的行为或有一些消极的情绪。
ADHD个体可能会马上联想到对方不爱自己或嫌弃自己的条件等极端情况。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基于不充分的证据或错误的假设,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消息不回——是不是不爱我了
有时候提了下我的不足——ta是不是觉得我配不上ta,嫌弃我的条件
回来晚了——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但实际上,上述的情况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消息不回是因为没时间。
提出不足只是希望你能够改变自己,回来晚了也许只是出去透透气而已。
典型发育群体也会产生敌意归因,但是ADHD因为底层的抑制控制能力不足,陷入这种灾难化的思维之后更难走出来。
(图源网络,侵删)
过度灾难化思维和辩论中的滑坡论证在逻辑上存在相似之处。
两者都倾向于从一个初步的情况或事件出发,然后以一种过度悲观或极端的方式预测一系列负面的后续事件。
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关于健康饮食的一个滑坡论证。
初步前提:医生建议人们减少高糖食品的摄入以改善健康。
滑坡论证:如果人们减少高糖食品的摄入,那么他们将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品。
如果寻找替代品,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高脂肪或高盐的食品。
如果选择高脂肪或高盐的食品,那么他们的健康状况可能会恶化。因此,我们不能减少高糖食品的摄入。
不合理之处:
这个论证中的每一步都建立在过于简化和片面的假设之上,如减少高糖食品摄入一定会导致选择高脂肪或高盐食品等。
滑坡论证忽视了健康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以及人们在选择食品时的自主性和判断力。
过度灾难化思维和滑坡论证,都是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有研究发现个体的归因风格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2]。
当个体能够科学地认知和解读自身经历时,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心理平衡。
然而,若认知与解读方式不科学,个体则可能长期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
这种失衡状态甚至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悲观归因风格的人可能会将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视为自己不幸或倒霉的象征。
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小挫折是命中注定的或无法避免的。
因此,他们在面对小挫折时往往感到沮丧和愤怒,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和抱怨的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过度灾难化思维和滑坡论证。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5],他认为个体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行为成败进行归因:
一是能力高低,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评估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
二是努力程度,个体反省自己在完成任务时是否付出努力;
三是工作难度,个体根据以往经验,判断任务的难易程度;
四是运气好坏,个体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自身运气的好坏;
五是身心状况方面,在完成任务中,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否对成败产生影响;
六是外界环境,除去以上五个方面外,个体的成败是否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韦纳之后又将以上六个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部与外部归因,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与不可控制性归因。
在六个因素中,只有努力是可控的,其余都是不可控。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归因呢?
我们要分情况。
当我们一件事做得很好,应该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如努力)。
就比如说有的ADHDer发现自己在绘画和音乐方面有着非凡的创造力。
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创造力投入到这些领域中,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那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归因于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原因是: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如能力和努力),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并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如果一件事情搞砸了,在失败的情况下,韦纳特别强调努力内归因。
例如,有的ADHDer,他在社交方面遇到了困难,经常因为冲动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与其他人发生冲突。
他很难理解别人的情绪和需求,缺乏社交技巧,导致他在同学中的人际关系紧张。
(来源文献5,例如能力属于内部因素,稳定且不可控)
那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归因于自己在社交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未来在这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需要增加一些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的训练。
这种归因方式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心态。
避免陷入沮丧和绝望,并且激励个体不断努力,以期在未来获得成功。
原因是: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如能力不足和努力不够),可能会让人感到内疚和无助,但也可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如任务困难和运气不佳),则可能使人产生敌意和愤怒,并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涛哥说
对于ADHD群体而言,有时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陷入消极归因的漩涡。
将挑战与困难视为无法逾越的障碍,将失败与挫折归咎于自身无法改变的缺陷。
但是,请相信!
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
改变自己的归因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
这是一场持久战,是对自我信念与意志力的挑战。
身处低谷,怎么走都是向上,没有谁生来自带铠甲,但你可以让自己无坚不摧。
(图源网络,侵删)
全文完!
注:第十一期儿童青少年ADHD正念训练营招生正式启动,让寒假变成A娃成长的季节——正念训练营寒假班招生开始!
[1]Alan C.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J]. New York:Brunner-Routledge,2004: 78-106.
[2]邱璐.初中生归因风格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南昌大学,2024.DOI:10.27232/d.cnki.gnchu.2024.001473.
[3]Hoza, B., Pelham, W. E., Milich, R., Pillow, D., & McBride,K. (1993). The self-perception and attribu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ed boy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1(3), 271-284.
[4]王霄.多动症儿童的自尊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Weiner, B. (1974).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M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