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哲学本科生应对ADHD困境的成功经验——

学术   2025-01-14 18:30   重庆  



前言



任何命运,不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


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博尔赫斯《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

我是R,一个就读于上海某985哲学本科的大学生。


非“生理上”的ADHD



ADHD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生理疾病”。尽管它全称叫做“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但最关键的并非“生理上”的症状。


A人并没有感到某种病痛(骨折、擦伤这样生理上的痛);大脑的运行模式尽管不同,但也没有直接带来痛苦感。


更准确来说,ADHD是一种“社会病”,关键是“社会适应”问题。


A人的生存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可以看到,很多A人陷于巨大痛苦,以至于产生抑郁、焦虑等并发问题;或者有的A人反映服药尽管控制住了大脑里的想法,但似乎仍没有改变生活的困境;而体现出较好社会适应性,最终取得巨大成就得也不乏其人。


因此,对于A人来说,关键是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不再盲从大流。只有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才能驾驭自己。


痛苦降临



只有在痛苦降临的那一刻,症状才被视为“症状”,ADHD的命运齿轮才开始转动。


对我来说,这一切发生在高中,回顾成长史,小学、初中总体来说一帆风顺。得益于在小地方读书,大城市鸡娃、内卷的风气并没有波及到我,宽松的放养环境让我童年十分轻松。尚可的学习成绩也带来了充足的正反馈。


虽然,以拖延为代表的A人特点已经出现(比如,小学时每天回家后总是做一会儿作业就忍不住去看一会儿闲书;小学、初中周末作业往往是拖到最后一刻才能动笔),但仅仅被看做一系列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我自己、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关于ADHD的任何知识。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与困境,无知的我没有任何准备。


如果说小学、初中是低难度关卡,那么,高中则一下子变成了地狱难度。如果说严格而死板的管理、紧张而压抑气氛都还可以逐渐适应,那自我管理问题和情绪问题就难以应对了。


由于离家独自到外地超级中学读书,后来因为寝室不和单独租房,周末、假期等时间里就需要独自学习——但基本没有成功过:要么开始学习任务前极不情愿,使我一拖再拖、不断逃避;要么好不容易启动,却又很快被不相关的东西和想法吸引了注意力。


这些问题导致我基本不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认真学习,周末作业也依然需要在周日返校后突击。没有额外的投入,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自然比不上更加“努力”的同学们。


情绪影响心态



情绪问题则无孔不入,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持续性。当解题慢于其他同学时,我会陷入焦虑;当做题卡壳时,我会惊慌失措并开始自我否定,而这又导致难以切换任务的强迫症倾向,让我一种卡壳,陷入恶性循环。学习的量本来就少,质也被影响,这导致成绩始终难以突破瓶颈。高中总是陷入困难模式的不断循环,以至于一段时间出现了抑郁的状态。


现在回想那段时期,发现很多根深蒂固、难以觉察的错误自动化思维和外界社会评价息息相关。人赤裸裸来到世间,本是一张白纸,总是在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熏染下长大。比如,从小到大总有人说我“没这么努力,成绩都这么好了,如果更努力,成绩岂不是再上一层楼”,这影响我形成了“高预期”的自动化思维,总是设想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并希望延续一时热情、激发持续“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殊不知“努力”并不是某种自然天性,归根到底还是对适合自己的技巧、方法、策略的学习与掌握,而这些东西从来没有人教过。


又比如,家长或老师认为我“很聪明,但是不够努力”,长期以往,导致了“错误归因”的自动思维,让我遇到困难时首先觉得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没办法更加“努力”、自己逻辑思维不如别人所以数学不行……最终形成了一种低自尊和面对问题的习得性无助,反而失去了对于寻找解决办法的信心。


但A人特有的坚韧贯穿着我的人生。虽然总是遭遇挫折与挫败,但我始终没有真正放弃自己(可能也和A人特有的不长记性与情绪化思考有关),而是延续着“挫败-不甘-热情-挫败”的反复循环。直到高三的某一天,在一些网络资源的启发下,我终于“顿悟”到:汝之蜜糖,我之砒霜。对我来说,是不是主流的观念、方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自知地去迎合主流的观念、方法的同时,是不是意味着戕害了独特的自己?


顿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龙场悟道”。


“顿悟”之后,我慢慢不再执着于模仿其他人、盲从主流,而是聚焦自己、理解差异、因势利导。但其实这之后还有第三个阶段(或者说,境界):在承认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批判性理解主流,进而为我所用。从高中到大学初期,我尽管有隐隐约约的感觉,但一直没能透彻领会(回想起来,这段时间信息闭塞,读书和阅历不够多,眼界不够开阔。任何“顿悟”都是量变引起质变),A生历程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困难重重。我仍在迷雾中摸索着方向。


了解ADHD



真正了解到ADHD,也就是在2023年。偶然上网冲浪时,在豆瓣小组里看到了关于ADHD的讨论,我不由得拍脑袋惊呼“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作为网络冲浪老手,顺藤摸瓜搜索,很快找到了一些中文互联网上较大、较专业的ADHD社区,尤其是涛哥创立的ADHD互助联盟。接着就看到了训练营课程的推文,细看课程大纲等相关信息,我立马知道:就是它了,我人生的一块重要拼图。


作为亲历者,对于“训练营课程为什么行”这一问题,可以说深有感悟。刚看到13节大课、39节小课的配置,最先让时间管理一塌糊涂的我汗流浃背,非常担心因为课程密集、自己安排不周,难以坚持到底。但事实最后证明我想多了:基本全程“无痛”坚持了下来,只因故缺席了屈指可数的几节课。可以说,成功改变的信心,首先来自于能够坚持听完整个课程。


训练营的魔力源于“拿捏”了A人的特点。


A人记不住事,那么每次上课前就逐个提醒(微信、短信甚至电话);A人做事反馈感低易半途而废,那就安排上每日的简单打卡并阶段性发放奖品。课外如此无微不至,课内的内容上也引人入胜。整个训练营课程围绕“正念”展开。在大团体课上,涛哥会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原理讲解,深入、细致地分析ADHD的表现、本质与应对策略,在此过程里逐渐引出“正念”这种技巧。


而小团体课上,教练则会带领学员们练习相关的正念技巧,并且引导学员们交流分享。大团体课上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讲解极大提升了我解决ADHD的信心,为A人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动力;而小团体课的频繁练习、交流减少了半途而废的情况,促使我们形成了对于正念益处的切身体会,最终慢慢帮助我们培养起正念的习惯。训练营的三个月,是着眼于ADHD普遍问题、以“正念”为抓手、不断丰富“武器库”来应对问题的的三个月。


正念训练重燃自信



训练营带给我最大的改变与启发,也要从“正念”说起。“正念”指“不批判的觉察”,正是这种“觉察”的意识与能力尤其关键。命运的齿轮环环相扣,但似乎我们都容易忽视它开始转动的那一刻,只能后知后觉。对于大脑容易失控的ADHD来说,及时觉察、当知当觉可以说是性命攸关。例如,对于一个具体场景,训练营提供了“认知三角模型”作为工具,并带领大家反复操练直到运用自如。


这一模型强调了想法、行为、情绪(及其带来的身体感受)的高度关联,通过配套正念练习和学员间的分享交流,提高了对这些要素的识别能力,那么就能够在一些失控行为将发未发时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举个例子,做事卡壳时,通过面部和身体的紧绷,我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异常焦虑的,进而可以及时通过正念、运动、社交等手段打断,避免因为焦虑导致强迫倾向而陷入进一步内耗之中。命运的齿轮得以及时被制止,从而避免导致恶性循环。针对情绪问题、时间管理问题、拖延问题等种种A人痛点,也都是通过正念要求的“觉察”这一抓手来逐渐破解的,整个过程就像和一群队友一起,从新手村一路打怪升级,成就感和联结感满满。


同时,在对ADHD了解的深化和学员们的交流之中,我对“觉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原本正念的觉察是对于个人的身体、想法的觉察,是“个人觉察”;


进一步地,包括但不限于A人,我们还需要培养一种“社会觉察”。


社会大众对ADHD的理解往往陷入一种困境:


如果一个A人没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本身很难得到关注;而取得成功的A人又会被认为“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有ADHD”从而导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足够的支持与相应的治疗。


总结



这启发我们,因为每个个体与其境况都是不一样的,既不能完全盲从于社会的观念、放弃去“实事求是”地理解自己,也不能完全狂妄自大地封闭起自己、拒斥社会与他人,而应当始终带着“觉察”的态度,在变化中不断理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也正是通过“觉察”,才能最终到达前文所说的第三境界。


A人的人生剧本,必然有一个“大彻大悟”自己是谁的时刻——不受社会与主流的胁迫,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进而实现自己追求,甚至或多或少改变社会,这不简单,但也并非不可能。


涛哥曾因为ADHD带来的社会适应问题而被暴打,但最终医者自医,并帮助到广大ADHD小伙伴,增进了很多人对于ADHD的认识,就是一个证明。


收获



2023年12月17日,训练营结营。突然发现,三个月这么快,一晃就过去了。


相比于入营前,现在对于应对ADHD问题,多了很多方法,加强了信心。更宝贵的是,结识了涛哥等一群有志于改善ADHD生存境况的心理工作者,还认识了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A人小伙伴,消解了此前A生中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种人际支持在当下社会里尤为难得。


对我来说,每次课程都提供了很多情绪支持,算得上非常难得又物美价廉的“心理疏导”。


A人一生免不了去“寻找”:寻找自我、寻找价值、寻找破局的方法……如果你已经踏上了这条艰辛的道路,那么不妨试一试训练营,这里也许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全文完!

注:本文为第八期成人ADHD训练营学员反馈,“止动计划”对本文没有对做任何语意上的改动(排版除外),文章也只是作者个人主观感受,并不代表所有参加训练营的同学都会有或者很大进步。每一期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同学没有进步或者收获很小。


第十二期成人ADHD正念训练认知训练营正在招生重塑未来,从“正念”开始——2025成人ADHD逆袭之路!


名额有限抓紧联系涛哥微信adhd-hzlm,通过筛选即可报名。

ADHD互助联盟
19年确诊ADHD的心理学硕士(专业Top5),从事多动症ADHD基础与干预研究 。咨询+V: adhd212。提倡ADHD精神:真诚、理想主义、创新、坚韧。我们一直在进行专业有温度的儿童、成人多动症科普;提供循证的多动症心理干预课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