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案例:双滴加还是混合滴加?

文摘   2024-09-05 07:04   天津  
案例情况
  • 底物A和底物B在试剂C存在下,在溶剂D中反应。

加料的研究过程
  • 文献加料条件,试剂C和溶剂D加到一起,降温,先滴加底物A,再滴加底物B。
存在问题
  • 低温滴加底物A过程,延长时间的实验发现,低温体系会逐渐凝固。
  • 如果底物B及时加入,体系不会凝固,但是无论滴加底物B还是底物A都是放热的,不可能很快滴加完底物A,迅速滴加完底物B,温度高会影响体系杂质谱。
  • 小试还可以,但是放大滴加时间会拉长,凝固风险增大。

加料顺序研究
最后加底物A方案
  • 先把试剂C和溶剂D加到一起,降温,先滴加底物B后,再滴加底物A,反应可行
  • 滴加B延长时间的实验数据显示,体系不稳定,底物B会降解。
  • 先加底物A面临体系凝固,先加底物B面临底物降解。
双滴加底物A和底物B方案
  • 先把试剂C和溶剂D加到一起,降温,同时滴加底物A和底物B,反应可行。
  • 底物A和底物B分别一快一慢的实验数据显示,杂质个数基本一样,杂质水平略有不同。

后续工序的要求
  • 随着工艺的进一步研究,这步的杂质谱影响API的杂质谱,而且有个杂质的后续衍生杂质不容易被去除。这个杂质需要在本步中间体中进行严格的质控。

难去除杂质的来源研究
  • 底物A和底物B双滴加的快慢实验数据,显示了杂质水平不同。对比数据发现,如果两者滴加步调不一致就容易出现这个杂质超出预期的可能性。

难去除杂质控制
  • 双滴加的潜在问题是如何保证小试和放大过程同步,也就是重现。
  • 最难受的是第一次放大,放热反应,控温滴加,随着冷媒的变化,滴加装置的变化(包括蠕动泵的使用),很容易和小试偏离。
  • 基于技术转移的质量风险,尝试底物A和底物B混合后的滴加策略。

混合单滴加的研究
  • 实验数据证实可行,特定杂质可控。
  • 底物A和底物B混合后的溶解稳定性风险低。
  • 混合后,绝对慢滴加的质量风险低。
  • 混合后,如果放热剧烈,可以停止滴加暂停反应,体系不会有过多剩余的A或者B,延长时间风险低,同上述的绝对慢的实验。

原料药合成工艺开发
有机合成工艺文献分享和总结;有机合成工艺经验分享和交流;原料药研发的法规指导文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