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Financial Times FT中文网)文/徐海娜 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当今世界都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是任何一种学说都难以全面解释的世界。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安宁的一刻,人类基于危机感、探索欲和野心,做出很多激动人心的事,也做出很多血腥残忍的事。
一方面,AI在高速发展,人类智力的上限不断被突破,同时,人类也没有停止对宇宙的探索。另一方面,一些地区仍然深陷战争的泥潭,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事未决;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引起的加以冲突也一直在搅动世界的情绪。每个国家也都有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种族问题、移民问题、经济问题、贸易冲突、地缘政治挑战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需要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去培养更有智慧和能力的下一代。
最近新加坡的教育部把关于以色列和哈马斯冲突的敏感话题纳入了中小学课程中,引起了关注和争议。教育部决定,从今年2月起,所有的初级学院、高中、中学以及小学高年级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开始纳入以哈冲突的相关内容。尽管很多家长都对此表达了忧虑,甚至是反对,教育部还是坚持不解地解说,说明开设这个课程的必要性。
新加坡的两大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未曾与以色列建交,加以冲突发生后,两国民众反对以色列和同情加沙居民的情绪十分高昂,并且都曾发生大规模的抗议游行和集会,其中不乏过激行为。新加坡认为,以色列有权对哈马斯采取自卫行动,但也反对过份地报复攻击,新加坡已在联合国投票表决支持加沙地带立即停火,最近还出人出力,为加沙地带提供了很多人道主义援助。虽然新加坡尚达曼总统也曾在Facebook帖文强调:“每一轮以平民为对象的极端和暴力行径,都会使人心变得更硬,制造新的敌人;也就更难为年轻一代找到未来通往和平之路。”但是在对待以色列的整体态度上,新加坡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分歧,始终是危险的。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对这个议题进行充分的探索和辩论非常有必要。新加坡也有很多马来人和印尼人,他们出于宗教忠诚和族群归属等原因,可能也和政府态度不尽然一致。加以之间的问题,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是一个随时可以引爆的火药桶。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新加坡教育部推出这种直面敏感议题的课程,可谓非常有勇气。同时,这也显示了新加坡教育部在培养面对未来的人才方面的远见卓识。
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在3月4日国会上答复议员询问时,还进一步总结了“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的“四个不是”。一、不是为了告诉学生这场冲突中的一方是好的,另一方是邪恶的;二、不是为了施加特定的观点或对一些事件进行解读;三、绝对不是为了离间学生的信仰与国家身份认同;四、更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政治纠纷带入校园。陈振声还强调说:“我们无法庇护孩子远离这个纷扰的世界,或阻止外界侵入他们的生活。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事态发展、表达个人看法,管理情绪并尊重多元观点。”
我们为未来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处理复杂和敏感议题的能力,是很早以前,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就曾在联合国提出来的(关于埃德加·莫兰,详见我过去写的《面对未来, “核心素养”是否足够?——说说埃德加·莫兰关于未来教育的理念》一文)。他从1997年担任一本教育杂志的特别主编开始,就系统化地在教育领域阐述他的“复杂性”思维范式理论。
其著作《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指出,任何“认识”本身都包含着产生错误和幻觉的危险,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知道,没有哪一种“认识”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错误和幻觉的威胁。而且,未来,人类最需要的能力里面,有一种是互相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认识到自我不足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在意识到“人类的复杂性”上面,还要做到主观上对他人开放,以及把宽容内在化。《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发布于1999年,但现在看来,仍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著作,能给人很多启发。
世界上的很多冲突都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不理解,源于人们缺乏对人类世界复杂性的认识。处理复杂和敏感议题的能力,可能很多人都缺乏,但如果我们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还有改变的余地,至少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现在中国每年都输出很多留学生,他们出来看世界,但是他们的心态早已经和过去不一样。在全球化浪潮和前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留学生早已经今非昔比,他们不仅外语好、勤奋好学,而且对与自己不同的西方文化可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看待。但可惜他们在处理敏感议题方面,也都暴露出了“短板”,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短板吧!
在面对敏感议题时,他们的态度一般有两种:有的人采取回避的策略,敏感议题自己想不清楚也说不清楚,那干脆回避;有的人采取“战狼”策略,敏感议题上,采用“非我族类”就一概采用“举报”、“抹黑”等手段,积极进攻,捍卫自己的既有观念。
例如有一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某学院一场迎新会上,院长致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提到该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上许多不同“经济体”,并把这些“经济体”的名字逐个读了出来。当中国留学生听到“台湾”也在列时,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便占据了大脑,全然不顾人家讲的已然是政治正确的“经济体”,而不是“国家”,便举报到了中国大使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校方,举报者还在社交媒体上自行传播了这件事,态度是义愤填膺的,只可惜其举报内容与事实不符。
在新加坡,不仅有很多中国人,也有很多来自台湾地区的人。很多中国人和华裔后代,会下意识地维护我们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就算孩子也不例外,有时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本能,甚至表现得过度敏感。例如,孩子们一起参加某个活动,其中既有中国来的孩子,也有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的孩子。在自我介绍的环节,如果有人说是来自香港或者台湾,在场的中国孩子大多会站起来,严肃地指出他们应该说“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最近,我一个朋友给我讲述了她儿子学校的一件事。她说,儿子所在的中学来了一些台湾地区的交换生。她的儿子说,他们的一些同学想要和台湾来的学生开玩笑,他们打算故意去问台湾同学一些问题,“台湾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学生承认‘中国台湾’这个说法吗?”“台湾是个国家吗?”大概就是这一类的问题。而且,在学校食堂的用餐时间,开始有中国学生弹奏中国国歌,零零星星还有人唱中国国歌,这在平时不常见,显然是针对台湾学生的。
我的朋友虽然自称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但却也是一个情感丰富,同时不缺乏理性的人,她提醒她的孩子,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出发点和心态都是很重要的,她为孩子指出,“开玩笑”三个字是否能够解释全部这些行为,值得思考;台湾学生什么感受,也值得思考。她是一个认真的妈妈,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教育者。
社交媒体上,不时也可以看到类似事件,有评论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各种捍卫行动里面,完全没有辩论和求知的空间,这些学生没有显示对不同观点的真正的好奇心,有的只是情绪,只是预设立场,只是希望看到他人的窘态,只是要求别人认同。可惜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任何简单化的概述都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也有人说,台湾问题,早就已经不是军事实力的问题。台湾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复杂,不仅牵涉到历史、政治、还牵涉到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国际法上的国家承认、国家继承等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我们再怎么强势地捍卫一中原则,在现实中仍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一代如果只是圈禁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接受一种似乎与世隔绝的知识的传承,那么我们很难期望他们未来具有处理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如从锻炼学生讨论敏感议题的能力开始,让他们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正能够做到开放式地讨论任何问题,对不同观点背后的理据具有探究的热情和能力,对人类世界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下一代,未来才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和平的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