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香港《明报》文/徐海娜 前不久,我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看了一场独特的微电影展。为何说它独特?其一,这些影片大多由公益组织、社会企业或大学生制作,并非专业电影人出品;其二,微电影呈现的内容大多聚焦在不太受关注的领域;其三,观众不仅要一次性看完主办方甄选出的10部微电影,还要当场填选票,在决定哪些可晋级角逐最佳电影奖和项目奖时,这些选票都将作为公众意见被考虑在内。
说它非同一般,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容。其中来自菲律宾的影片Restoration Heroes: Bringing Back Mangroves揭示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菲律宾巴拉望(Palawan)南部偏远的巴拉巴克岛(Balabac)上,当地土著的一名精神领袖屡屡梦到神灵泣血。土著社区领袖Habiron P. Bacar为此忧心忡忡,他相信这是由于生态遭到破坏。
当地红树林的树皮被剥掉,用于制作深血红色的染料,虽然能带来利润,但持续多年的破坏性商业活动导致红树林大面积死亡。即使遭遇过死亡威胁,他仍试图联合青年一代阻止这一切。
除了关心自然外,更多影片关心的是人和社会的问题。其中一部是印度尼西亞影片,來自雅加達1000 Days Fund与美國Swarthmore College的印尼学生Nayla Punjabi等人的合作項目。这也是最终获得项目奖的影片之一,名为Indonesia’s Silent Emergency,揭示了印尼一个地区的乡村儿童发育迟滞问题。令人震惊的是,造成儿童早期发育迟滞的原因,更多来自于当地人的观念和习俗。
有的妈妈被告知,孕期不能吃鸡蛋等;有的新生儿被要求吃“婴儿配方食物”来代替母乳,而所谓“婴儿配方食物”主要成份是大量的糖。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的缺乏,造成大脑和肢体发育不可逆的损伤。制作影片的学生们强调:“发育迟滞不可逆,但可以预防。”生活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们常常忘记现实中还有这样的地方,而 Swarthmore College学院的学生能够把视线延伸到与他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之处,令人感动。
值得一提的还有来自中国的《iYak寻路十年》,制片人是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的一位硕士生才让扎西。影片讲述,从青藏高原走出来的多杰才让,曾在成都工作多年,但他难以忘却高原上父老乡亲们的困难,于是创办了一家叫做iYak的社会企业,收购家乡的牦牛绒,做成牛绒产品,决心用商业的方式改变故乡。
十年很短吗?十年很长吗?做社企的一切艰辛,就在乡亲们的眼神中得到了认可,正如影片中那位手中只有不足两斤牛绒,也一定要卖给iYak的藏族大姐。从制片人才让扎西的口中,我才得知,这部微电影只是他们团队拍摄了两年的系列公益微纪录片《社创高原》中的一个故事,他们讲述的都是高原社创者的故事,聚焦的都是少有人关注之处。
这次影展的全称是Inspiring Asia Micro Film Festival 2024, 主题是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本来很抽象,但是影展上的每一部影片都将这个主题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影片背后很多青年人,不仅关心着自然环境,还关心着遥远地方的人,关心着我们的人文环境。当青年一代,心里有世界,眼中有他人,那么大概可以相信未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毕竟,关心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