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学习中的“马太效应”

文摘   教育   2023-11-29 16:43   新加坡  

原文首发《联合早报》(文/徐海娜)新加坡一向是一个以“双语教育”著称的地方,但是,一些新移民来到新加坡才发现,新加坡学生的华语程度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学校华语课程的内容也和他们的期望不符。

当然,本地课程设计的主要对象本来就是本土学生。但也由此可见,所谓双语,并不是双语都很强,都能达到母语程度的意思。很多有识之士都曾经讨论过如何改进本地华语教学,和提高本土儿童华语水平的问题,提出过很多有用的建议,但是,可能也有一些盲点,是局外人才能看到的;或者说,还有一些观点,本地也早有人提出,却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来到新加坡后,我有幸认识了一些本地儿童文学作家,还有幸聆听了不少著名新马华文作家的讲座。有趣的是,这些作家,不论是儿童文学作家,还是其他作家,大部分都有过在本地中小学教华文的经历,而且,有的还历时颇长。例如曾经获得过新加坡文化奖和新加坡文学奖的林高先生,就曾当老师教华文35年;著名作家尤今也曾在学校当华文老师27年,退休后也继续在部分学校为学生开设增益课程“创意写作”等。新加坡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也经常受邀到一些中小学去,给学生们讲故事或者开设其他增益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和身边的华语作家交谈,向他们学习。

得知这些情况,我不禁感慨,新加坡中小学的学习资源真的很充足,不仅很充足,而且很优质。但是为什么在如此强大的支持下,学生们的华语程度还是一代不如一代呢?当然,其中原因很多,诸多前辈都做过剖析。

在本文中,我想要强调一点,那就是面对华语学习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思维桎梏,认为学生的华语学习是不能接受任何挑战的,必须不断降低要求,不断降低程度,以迎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殊不知,在任何类型的语言学习中,一向都有“马太效应”这回事。

“马太效应“这个词曾经在社会心理学、科学、金融、教育等领域被广泛引用。它源于《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里的一则寓言,通常指“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规律。华语学习中,也有这样类似的马太效应。当一个学生掌握越多华语词汇,华语学习越好,越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就越有动力去学习;反之,接触华语越少,掌握的华语词汇越少,就越感受不到乐趣,就越没有动力去学习。

最近我读了一本林高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就是写他做华文老师的感慨,他形容那是点点滴滴的心痛。他在那篇《点滴在心头》一文中说:“学校是个大家庭,学生得读好几个科目。……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的天空,自己的快乐,自由自在。唯独华文,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学深一点、学浅一点都要受管束。受太多管束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变得呆头呆脑,很不惹人喜爱。‘地位’无形中一直往下降。”的确,与此同时,很多老师也束手束脚,这个也不敢教,那个也不敢教,生怕学生的程度不足以学习和理解。

但是,我们想想我们对待英语的态度是怎样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给他们读英美国家出版的儿童读物,从来没有担心过孩子的英语水平,会不会不理解这些图书的内容。但是一到读华语图书,那么中国大陆的儿童读物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不适合”的,港澳台的是繁体字,就更加“不适合”,而只有本土的、使用非常有限的词汇的、迎合本地学生程度的才是“适合的”。我们认真去想,这是不是“双重标准“?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讲,一切都是从未知词汇开始的,从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开始的。比如,风吹过来,我们就跟孩子说“风,一阵阵吹来了!”或者在读书的时候,读到这样的话,就联系生活去解释,孩子就不是必须到课堂上去学习什么是“一阵阵”。而目前的做法是,课堂上或学校里,没有学过“一阵阵”,我们就预设了课外读物里出现这个词就“超范围”了,就预设了我们的孩子不会懂什么是“一阵阵”。可是,孩子们读任何英语读物时候,也不是书里每一个单词都认识呀!

一面对华文,仿佛所有人都忘记了,在一个具体的文本语境里,孩子可以自然地理解那个陌生词语,假设一次不行,那多见几次总会理解的。阅读的功效,本来就可以让理解变得容易。如果在儿童学习语言的敏感期,限制儿童去接触新的词汇,那么华文课本再怎么编,最终还是会让教与学的双方都感到沮丧。

广泛的阅读是促进语言学习的不二法门,这句话,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但吊诡的是,一说到华语的学习,这个规律就失效了一样。除了华语课程要求一降再降以外,连课外读物都必须迎合本地学生水平,可谓悲哉!

华语课时有限,华文老师也不是神仙,能在短短的课堂上把学生变到母语程度。当然,本地社会的现实无法忽视,人们生活中使用华语的场合有限,本地学生华语不好似乎情有可原。但是倘若重视阅读,也能补齐短板。

然而我们整个华语学习生态中的风气,就是束手束脚,小心翼翼,不敢让学生接触那些只要跳一跳就够得着的词汇。这就导致学生不仅无法在生活中学习到更多华语词汇,也无法从课外读物里学习到足够的词汇。

仿佛作茧自缚一般,华语学习的空间不断被自我设限,不断收缩。这正是被“马太效应”说中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为什么我们不能突破一下,往另一个方向去发展呢?

作家尤今也是一个特别热衷教学的华文老师,她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杏坛岁月——我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发布会和读者见面会上,分享过不少教学经验。其中之一是,她鼓励她的学生,随身携带一个微型笔记本,把每天阅读时或其他时候接触到的新词汇记录在本子上,时时拿出来温习。这样学生就会日积月累,掌握到很多新的词汇,写作文的时候就不至于没有词汇可用。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是深谙了“马太效应”的精髓。

新加坡华语学习资源如此之多,很多著名作家会到校园亲授经验,很多老师同时也活跃在文艺界。加上现今媒体的发展,可用的教学手段更是多不胜数。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固守一定要迎合学生程度的想法,而是要不拘一格,拓展阅读,鼓励学生用沉浸式的方法学习。少些约束,多些尝试,华族文化和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另一片星空
社会、教育、生活之个人的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