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新加坡《联合早报》)文/徐海娜 新加坡高才教育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简称GEP)自1984年推出以来,一直是新加坡精英教育的旗帜。这个计划可以筛选出智力超常的学龄儿童,为他们提供资优教育,也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
但是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黄循财总理却宣布,政府将停用现有的形式,以新方式来实行小学高才计划。这也意味着目前在小三进行的,由两轮选拔考试构成的高才生遴选模式面临着被取消的命运。
“Gifted”儿童可以被称为高材生、天才儿童、资优生等,但不管用什么名称,这些智力超常的儿童本来就需要“特殊教育”,因为,为大多数人设计的教学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殊教育一般包括“激发潜能”和“情意教育”两大部分,目标通常聚焦于“个人发展”和“为社会做贡献”两个方面。
虽然新加坡过去的GEP计划重点只放在学业能力上,不算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资优教育模式,但它仍然是进步的。既然是一个好的模式,为什么要“升级”,要改变原有筛选机制和配套计划呢?我想这也体现出了政府对社会现状的洞察力——虽然原GEP计划的出发点是好的,实行多年后却与初衷渐行渐远,倒不如及时止损,从头再来。
那么现状是怎样的呢?为啥原有GEP项目会跑偏?其实,当黄循财总理说出这个消息时,不少家庭都如释重负。有的妈妈上一秒还在辅导孩子,为GEP选拔考试做准备,下一秒爸爸就说,别做题了,考试取消了。虽然父母都是肉体凡胎,但望子成龙确实是普遍的梦想。假如说,孩子能够跳一跳,就进入高才班,获得去有名小学上学的机会,家长大多是不愿放弃这种机会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坊间面对这种需求的补习班十分兴旺,有的常年一位难求。有的家长为孩子同时报读了好几间不同的高才补习班,甚至还不惜重金聘请私人老师给孩子上“私教复盘课”。什么是私教复盘课呢?从开补习社的朋友那里才得知,所谓私教复盘课,就是说有的孩子在上GEP课程的时候没有听懂,回家后需要再请私人教师进行单独和详细的讲解。有人说,新加坡小学存在“看不见的卷”,大概就是这种吧。
黄循财总理说,未来将由各小学自己甄别能力较强的学生,甄别出来的高材生也将继续在原来的小学就读,不再像过去一样要转学到提供GEP项目的九所学校。各小学将推行各自的项目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兴趣学习,例如可以在一些科目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也可以到附近学校参与课后增益学习项目,和其他学生交流。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家长如释重负的同时,一些原本指望靠着GEP选拔让孩子转学的家长也一定会有一种幻灭感。还有人担心,原有GEP选拔和转校的机制改变后,小一入学的竞争将会加剧,也许会导致学区房暴涨。
教育部所说的“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虽然在现实中有人难以认同,但这仍然是近年来教育改革坚持的一个方向,此时,也许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家长们的心态。安心把孩子送进附近的邻里小学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对高智商和高能力的天才儿童到底要怎么教育,古往今来有很多争论,也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针对这些儿童的“资优教育”也早已成为特殊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研究方向。对于大众来说,我们与其啃理论,倒不如看场电影来理解恰当的“资优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美国电影“Gifted”被译作《天才少女》或者《天才的礼物》,2017年上映,现在看仍堪称经典。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有着数学天才的小女孩Mary的生活展开,表面上看是她的舅舅和外婆之间的监护权之争,实际上演绎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才教育路线的分歧。
舅舅希望Mary掩饰她的天分,像一个普通的小孩儿一样快乐地成长,拥有她同样是数学天才却自杀的母亲不曾拥有过的“正常童年”;外婆则希望为Mary提供专门的训练,以便完成她已逝数学家母亲未完成的梦想。
然而,这两种教育都不是Mary想要的,都不能让她感到真正的快乐。……结局是好的,Mary回到了公立学校过着正常孩子拥有的校园生活,同时下午会去大学参加适合她的增益课程,下课依然和同龄的孩子玩耍。最终,她既能发展自己的潜能,也在心理上得到了环境的滋养。这也许就是所谓天才儿童最朴素的愿望的表达。
在我过去写的《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把孩子送进高才班?》一文中,我就曾指出“真正高智商的人只占人群的1%-5%左右。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功课是‘如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件事。”
但对真正的资优儿童,恰当的增益课程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针对资优生的特殊教育要如何开展,还需要每间小学认真思考。台湾有特殊教育法,香港有全校参与的“三重支援模式”,或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