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纪要(十二)|王锷:先秦服饰制度与裼袭之礼

文摘   2024-10-01 10:00   上海  













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

第十二期 纪要



讲座速览


2024年9月,著名礼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锷教授受邀来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驻访,并于26日下午在“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举办了首场学术讨论。本场讲座由同济大学经学院院长曾亦教授主持,演讲题目为“先秦服饰制度与裼袭之礼”。









        讲座回顾






一、体与用

王锷教授认为,先秦两汉文献中记载的服饰制度,与礼制关系非常密切。《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段:“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弔。”王锷教授从对此章的分析入手,认为其中涉及了大量先秦服饰与相关礼制,若缺乏这方面的经学知识,仅限于文本上的翻译,是无法深入体会《论语》此章的真实内涵。然后,王锷教授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了先秦服饰制度的有关问题:

一、 衣服形制

周代社会,贵族服饰讲究形制,重视颜色搭配,通过穿衣样式体现礼敬。男子头上著冠,冠是礼帽总称,有冕、弁、冠之别。女子著笄。男子之服上衣下裳,衣裳分开,只有深衣(燕居服)相连。女子衣裳相连,上广下狭,与男子深衣略异。对男子而言,裳外有韨(fú)、革带、大带,韨是在腿前蔽膝之衣。革带、大带相当于今日之腰带。革带在内,用以佩韨和杂佩;大带在外,用丝制作,左右在纽处交结,垂余曰绅,以为装饰。衣服形制如此,还要讲究颜色的搭配。上衣与冠同色,下裳一般与韨同色;礼服衣裳用正色,燕居之服衣正色、裳间色。古人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绿、红、碧、紫、駵(liú)黄为间色。

二、礼服服制

礼服是正式场合所穿之服。周代礼服服制,大概有冕服、弁服、冠服三个等级。冕服有大裘(黑羔裘)、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等六类,六等冕服形制基本类似,惟各服绣缋之花纹不同,是天子祭祀、朝日、听朔时穿戴。诸侯、卿大夫也可穿衮冕以下。弁服分爵弁服、韦弁服和皮弁服三类。大夫祭祀家庙、士助祭周天子皆服爵弁服。韦弁服以红色韦革为皮弁和衣裳,兵事服用。皮弁服是用鹿皮制作皮弁,天子视朝、诸侯视朔,君臣同服皮弁服。冠服有二,一是朝服,是卿、大夫、士祭祀祖庙服;二是玄端,是天子、诸侯燕居之服,大夫、士私朝之服,也是士常服礼服。二者冠、衣均同,只有裳和韨的颜色略有区别。

三、服饰之礼

人所处场合不同,着装服饰必有差异,既是礼仪之必须,也彰显礼义。左祍、轻裘、袒、肉袒、裼、袭等,皆体现服饰之礼。其中,袒、裼、袭之礼尤为重要及难解。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曰:“礼文有经传明据而淆于诸儒之岐说者,莫如袒、裼、袭之义。”袒分三种:袒、左肉袒、右肉坦。行礼之时,解开上衣前襟,脱去外套左袖,将左袖插入前襟之右,内仍有中衣等,谓之袒。若将左袖内外衣服全部脱去,露出胳膊,谓之肉袒,肉袒是礼之最敬者。右肉袒类似于左肉袒,只不过意义有所区别。右肉袒用于刑罚,所谓肉袒面缚、肉袒负荆,皆谓之右肉袒。其次是对裼、袭礼的分辨。冬季穿皮裘,裘外有裼衣(即中衣),与皮裘颜色一致,裼衣外有上衣。脱去上衣左袖露出裼衣,谓之裼,穿好外衣左袖,掩盖好裼衣,谓之袭。凡盛大礼仪及丧葬礼,不在文饰,以袭为敬;非盛礼者,显现华美裼衣,以裼为敬。

服饰与礼制之关系,先秦两汉文献尤其是儒家经典《仪礼》《礼记》等有明确记载。明白了先秦时期贵族的服饰颜色搭配,再读《论语·乡党》“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等文,就清楚衣服颜色为何要如此搭配,“袗絺绤”为何不能出门,一定要“表而出之”。袗是单衣,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布之细者十五升,粗者十升、七升不等,一升八十缕线。穿袗絺绤凉爽,但透漏身体,非礼不敬,故不加外衣不能出门。儒家对于服饰与礼制之讨论,对于当代服饰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借鉴。


前来聆听讲座的人员,除了经学院的部分学者和硕、博士生外,还有众多来自校外的礼学爱好者,济济一堂,充分感受到王锷教授的渊博学识和如沐春风的演讲风格。讲座结束后,进入讨论环节。王锷教授就现场听众的相关问题做了非常专业而具体的回应,并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教授就戴望礼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撰稿:张芮宁
照片:伍尔青
编辑:石林林 李蝶




经学研究
《经学研究》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旨在推动国内经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创建高水平经学研究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