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資訊|郭萬青《〈國語〉研究史》

文摘   2024-07-04 05:30   浙江  
點擊藍字 · 關注我們


為了聚焦經學研究的學術動態、分享經學研習的參考書目,《經學研究》公眾號開設專項欄目——“新書資訊”。本欄目主要介紹近年來經學相關文獻的出版信息和內容概要,與諸位同道展開更加豐富的學術交流。每期介紹的書籍文獻,源自近幾年與經學相關的出版物,大體分為“學者新著”“學術輯刊”“新校古籍”等三類。

本期介紹的是郭萬青教授新著《〈國語〉研究史》


本期新書

《〈國語〉研究史》




作者:郭萬青
出版社:燕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ISBN:9787576103311




作者簡介




郭萬青,1975年生,山東寧津人,九三學社社員,唐山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員。主要從事以《國語》專書為核心的先秦文獻整理與研究、文法訓詁、海外漢學、近現代學術文獻整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等省部級項目7項,出版著作8部、文獻整理4部、主編教材1部,在《文獻》《敦煌研究》《語言研究》等海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第二十二屆(2018年度)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獎二等獎1項、河北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2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2018—2021)、2023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學名師。


作者補記


在這個如嚴冬般的春天,《國語研究史》終於要出版了。猶記二十年前,一篇課程論文讓我走近《國語》這部先秦典籍時的新奇感。本書出版之際,我的碩士生導師王志瑛先生八十華誕將近,我的博士生導師方向東先生亦屆七秩之年,謹以此書向我的兩位授業恩師致敬,感謝他們的教誨深恩!也感謝親人、師友、同事、同道一直以來的支持、鼓勵和幫助!本書所用材料截至2020年,2021年的材料關注有限。假如當初不著急出版,一直修訂到今天的話,所匯錄的材料也會更爲全面,質量還會提升一些。目前呈現出來的這個樣子,只能說盡了一些力而已。近幾年來,《國語》材料又有新的發現,《國語》研究也取得諸多新進展,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希望將來有識之士可以繼續總結方法、梳理線索,提供給學界更爲良善的《國語》學術史。燕山大學出版社柯亞莉女史精心勘對,避免了一些錯誤,十分感謝。由於著者學識短淺,錯訛在所難免,祈請四方君子不吝賜教。

 小書《〈國語〉動詞管窺》出版之時,撰有一篇後記,最後以《20071226號上午監考時候寫句·無題》作結,其句云:“我不是長空奮飛的鳥兒/沒有遠方的志向/我只想往/陶淵明筆下的桃園/體驗清酒高歌的酣暢/和切磋砥礪的愜意/始終懷著一種夢想/尋找著家的方向/夜半醒來忽悟/家在心底//在他鄉的旅途。”十數年來,心境依舊……


火盆陳邨人,
2024年愚人節後一日識


目 錄



向上滑動概覽目錄


引 言

一、《國語》研究歷時總結的必要性
二、《國語》研究歷時總結的可能性
三、《國語》研究史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國語》史事發生與《國語》成書時期

一、《國語》所載史實發生期
二、《國語》所載史實的記錄與傳播時期
三、《國語》材料的匯集與成書
四、《國語》材料的應用
(一)《國語》與《左傳》
(二)《國語》與《孔子家語》
(三)《國語》與《禮記》
(四)《國語》與《大戴禮記》
(五)《國語》與《韓非子》
(六)《國語》與《荀子》
(七)《國語》與《呂氏春秋》
五、先秦時期的出土文獻與《國語》
小結

第二章 漢代《國語》研究概觀

一、《國語》書名的確立
(一)春秋國語
(二)國語
(三)春秋傳
(四)春秋外傳
二、《國語》作者及篇卷的確立
三、《國語》性質、內容的初步認定以及文獻歸類
四、漢代《國語》注釋研究
(一)鄭衆《國語章句》
(二)賈逵《國語》注
(三)服虔《國語》注
(四)楊終《國語》注
五、兩漢典籍對《國語》的徵引與利用
(一)賈誼《新書》對《國語》的徵引與利用
(二)司馬遷《史記》對《國語》的徵引與利用
(三)《新序》《說苑》《列女傳》對《國語》的徵引與利用
(四)《漢書》對《國語》的徵引與利用
(五)漢賦對《國語》的徵引與化用
(六)漢代注釋對《國語》的徵引
小 結

第三章 三國時期《國語》研究概觀

一、唐固《國語》研究
二、虞翻《國語》研究
三、王肅《國語》研究
四、孫炎《國語》研究
五、韋昭《國語》研究
(一)韋昭《國語解敘》
(二)韋昭《國語解》
(三)韋昭以及韋昭《國語解》研究之概況
小 結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國語》研究

一、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學者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一)孔晁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二)傅玄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三)劉炫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四)盧照鄰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五)劉知幾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六)柳宗元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七)啖助、陸淳等人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八)釋法琳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二、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國語》文本的存在形態
(一)《國語》傳本的區分
(二)《國語》寫本
(三)該時期群書引《國語》的基本情形
三、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國語》注釋
四、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國語》音義研究
(一)劉芳《國語音》
(二)唐人《國語音》
五、柳宗元《國語》研究
(一)《非國語》寫作背景及寫作動機
(二)《非國語》的內容
(三)《非國語》的學術史意義
(四)《非國語》的基本研究
六、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國語》著述的著錄
小 結

第五章 宋元時期《國語》研究概觀

一、宋人對《國語》性質等相關問題的評論
(一)宋人對《國語》成書年代的研討
(二)宋人對《國語》編者、作者的研討
(三)宋人對《國語》分卷的研討
(四)宋人對《國語》內容的研討
(五)宋人對《國語》《左傳》的比較分析
(六)宋代其他學者對《國語》相關問題的研討
二、宋代《國語》的刊刻與校訂
(一)《國語》的校訂
(二)宋代《國語》的流傳與刊刻
三、宋代《國語》音義研究
(一)《國語補音》的版本
(二)《國語補音》的內容
(三)前人對《國語補音》的著錄
(四)《國語補音》的研究
三、宋代《非國語》研究
(一)宋人對《非國語》的總體批評
(二)宋人《非國語》研究專著
(三)宋人批評《非國語》之札記
四、宋代其他學者的《國語》研究
(一)劉攽《國語》研究
(二)蘇軾《國語》研究
(三)晁補之《國語》研究
(四)朱熹《國語》研究
(五)葉適《國語》研究
(六)真德秀《國語》研究
(七)黃震《國語》研究
(八)王應麟《國語》研究
(九)其他學者的《國語》研究
五、宋人對《國語》及其相關研究著作的著錄
(一)收錄前代《國語》著述之目錄
(二)兼收宋代《國語》著述之目錄
六、元代《國語》研究
(一)元人著述中涉及的《國語》研究
(二)《非國語》批判
(三)《國語》著述著錄
小 結

第六章 明代《國語》研究

一、明人對《國語》的基本認識
(一)《國語》作者問題
(二)《國語》卷數、歸類和內容
(三)《左》《國》關係及其比較
二、明代《國語》的刊刻及影響
(一)李士實序本
(二)南監修補本
(三)明正德十二年本
(四)許宗魯刻本
(五)正學書院本
(六)姜恩音注本
(七)金李刻本
(八)葉邦榮刻本
(九)童思泉刻本
(十)張一鯤刻本
(十一)吳汝紀刻本
(十二)李克家刻本
(十三)吳勉學刻本
三、《國語》及其著述的相關考校
(一)顧大韶《炳燭齋隨筆》對《國語》的考校
(二)陳霆《兩山墨談》對韋昭注的商榷
(三)明人對柳宗元《非國語》的研究
(四)楊慎《國語》綜合研究
(五)李元吉《國語》綜合研究
(六)鄭維岳《國語旁訓便讀》
(七)劉城對《國語》人名、地名的匯錄
四、明代《國語》評點
(一)湛若水《國語》評點
(二)孫應鰲《國語》評點
(三)張邦奇《國語》評點
(四)孫鑛《國語》評點
(五)陶望齡《國語》評點
(六)鍾惺《國語》評點
(七)穆文熙《國語》評點
(八)陳仁錫《國語》評點
(九)劉祜《國語》評點
(十)焦竑對《國語》的選錄與評點
(十一)方岳貢《國語》評點
(十二)湯賓尹《國語》集評
(十三)公鼐、呂邦燿《國語》評點
(十四)陳深《國語》評點
(十五)閔齊伋《國語》輯評
(十六)盧之頤《國語》輯評
(十七)葛鼐等《國語》評點
(十八)葉明元《國語》評點
(十九)邵景堯對《國語》的摘錄與評點
五、明代對《國語》著述的著錄
小 結

第七章 清代《國語》研究

一、 清代《國語》的傳抄及版刻
(一)張一鯤本的重刻及流通
(二)明道本錢鈔本、毛鈔本的流傳及黃刊明道本的刊刻
(三)闕里孔氏對《國語》的校刊
(四)四庫系列本《國語》的編纂
二、清人對《國語》的學術史梳理
(一)《古今圖書集成》對《國語》學術史的梳理
(二)《經義考》對《國語》學術史的梳理
三、清人對《國語》版本系統的確立、著錄與考訂
(一)《國語》版本名稱的演進
(二)清人《國語》版本著錄
(三)清代序跋題識中對《國語》的考定
(四)清代古籍辨偽學背景下的《國語》認定
四、清人的《國語》校勘
(一)清人《國語》校勘類型
(二)清人《國語》校勘方式
(三)清人《國語》校勘形態
(四)清人《國語》校勘內容
(五)清人《國語》校勘意義
(六)清人《國語》校勘著述
五、清代《國語》訓詁考校
(一)沈寶研《國語》訓詁考校
(二)惠棟《國語》訓詁考校
(三)孔廣栻《國語》訓詁考校
(四)董熜《國語》訓詁考校
(五)牟庭《國語》訓詁考校
(六)董增齡《國語》訓詁考校
(七)洪頤煊《國語》訓詁考校
(八)王引之《國語》訓詁考校
(九)朱亦棟《國語》訓詁考校
(十)黃模《國語》訓詁考校
(十一)姚鼐《國語》訓詁考校
(十二)王煦《國語》訓詁考校
(十三)沈濤《國語》訓詁考校
(十四)陳瑑《國語》訓詁考校
(十五)汪遠孫《國語》訓詁考校
(十六)俞樾《國語》訓詁考校
(十七)鄭知同《國語》訓詁考校
(十八)于鬯《國語》訓詁考校
(十九)陳偉《國語》訓詁考校
(二十)譚澐《國語》地理訓詁考校
(二十一)吳曾祺《國語》訓詁考校
(二十二)清代其他學者的《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六、清代《國語》輯佚
(一)《國語》佚文輯佚
(二)《國語》佚注輯佚
(三)《國語》韋昭注輯佚
(四)清人《國語》佚注輯佚的總結
七、清代《國語》評點
(一)王鐸《國語》批點
(二)張習孔《國語》及《非國語》評點
(三)原良《國語》評點
(四)金聖嘆《國語》評點
(五)徐與喬《國語》評點
(六)孫琮《國語》評點
(七)《古文淵鑒》中的《國語》評點
(八)林雲銘《國語》評點
(九)吳調侯、吳楚材《國語》評點
(十)過珙《國語》評點
(十一)謝有煇《國語》評點
(十二)周靜專等《國語》評點
(十三)儲欣《國語》評點
(十四)俞長城《國語》評點
(十五)楊繩武《齊語》評點
(十六)汪基《國語》評點
(十七)余誠《國語》評點
(十八)浦起龍《國語》評點
(十九)唐德宜《國語》評點
(二十)高嵣《國語》評點
(二十一)譚尚忠《國語》評點
(二十二)吳汝綸、吳闓生《國語》評點考校
(二十三)賀濤《國語》評點
(二十四)清代其他《國語》評點
小 結

第八章 民國時期《國語》研究概觀

一、民國時期《國語》的出版與刊刻
(一)舊刻新印和點校本的出版
(二)新譯新注本的出版
(三)隨文注釋新著的出版
二、民國時期《國語》訓詁考據
(一)沈鎔《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二)吳承仕《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三)徐元誥《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四)石光瑛《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五)沈延國《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六)許維遹《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七)楊樹達《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八)金其源《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九)民國時期其他學者的《國語》訓詁考據研究
三、民國時期《國語》諸問題及《國》《左》關係研究
(一)晚清今文學影響下的《國語》《左傳》觀念
(二)高本漢以來的《國語》《左傳》關係研究
(三)民國時期文學史材料、史學論著中對《國語》諸問題的認識
四、民國時期的《國語》評點和翻譯
(一)民國時期的《國語》評點
(二)民國時期的《國語》翻譯
五、民國時期《國語》版本著錄與考訂
(一)售書者對售賣書籍的著錄與考訂
(二)版本目錄學家以及相關學者對《國語》的版本著錄與考訂
小 結

第九章 近七十年來《國語》研究

一、近七十年來《國語》出版
(一)《國語》舊刻舊著的影印或新印
(二)《國語》的新點校本
(三)《國語》新注、新譯
(四)《國語》索引編制的演進
二、近七十年來《國語》性質、作者等諸問題之研究
(一)各種史料對《國語》諸問題的探討與認定
(二)《國語》作者及成書問題研究
(三)《國語》的編纂及史料來源研究
(四)《國語》書名研究
(五)《國語》性質研究
三、近七十年來《國語》學術史研究
(一)近七十年來《國語》學術史個案研究
(二)近七十年來《國語》學術史斷代研究
(三)近七十年來較為全面的學術史研究
四、近七十年來《國語》與相關典籍比較研究
(一)《國語》《左傳》比較研究
(二)《國語》《戰國策》比較及相關研究
(三)《國語》《管子》比較及相關研究
(四)《國語》《尚書》比較與相關研究
(五)《國語》《禮記》比較研究
(六)《國語》《新書》比較研究
(七)《國語》《史記》比較研究
(八)《國語》與其他典籍研究
五、近七十年來《國語》版本文獻研究
(一)《國語》傳本綜合研究
(二)公序本研究
(三)明道本研究
六、近七十年來《國語》校勘與傳統訓詁研究
(一)《國語》校勘
(二)《國語》訓詁考校
七、近七十年來《國語》語言研究
(一)近七十年來《國語》語法研究
(二)《國語》詞彙語義研究
(三)《國語》修辭現象與修辭思想研究
(四)《國語》文字研究
(五)《國語》語料學價值與語言學價值的揭示
八、近七十年來《國語》文學研究
(一)《國語》文學價值與成就研究
(二)《國語》敘事方式及其特點研究
(三)《國語》記言、《國語》語言研究
(四)《國語》人物文學形象研究
(五)《國語》篇章結構研究
(六)《國語》具體篇章研究
(七)“春秋筆法”與《國語》研究
(八)《國語》文體或文類研究
九、近七十年來《國語》思想觀念研究
(一)《國語》思想綜合研究
(二)《國語》哲學思想研究
(三)《國語》政治思想研究
(四)《國語》禮樂觀念研究
(五)《國語》社會文化觀念研究
(六)《國語》教育思想研究
(七)《國語》倫理思想研究
(八)《國語》音樂思想
(九)《國語》經濟思想研究
(十)《國語》心理學思想研究
十、近七十年來《國語》史學及社會文化研究
(一)《國語》史料價值或史學價值的揭示
(二)《國語》典章制度研究
(三)《國語》禮制研究
(四)《國語》史實考辨
(五)《國語》地理考辨
(六)《國語》古史傳說考辨
(七)《國語》預言卜筮研究
(八)《國語》天象研究
(九)《國語》具體名物、職官研究
(十)《國語》國族研究
(十一)《國語》人物研究
十一、近七十年來以《國語》為參照點的徵引研究
(一)《國語》徵引研究
(二)相關典籍引《國語》研究
小 結

總結與展望

一、《國語》研究歷時之總結
二、《國語》研究的不足
三、《國語》研究之展望
(一)《國語》版本文獻研究
(二)《國語》學術個案研究
(三)《國語》本體的專題研究
(四)《國語》精校精注本的出現

附錄:近七十年來《國語》新注新譯及鑒賞讀物評介

本書徵引暨參考文獻

補記


引 言(節選)

學術研究和學術史研究基本都要涉及三個方面,即專題、專書、專人。這三個方面彼此牽連,又各自保持著較高的獨立性。專書研究,既是專題研究和專人研究的支撐材料,又以專題研究和專人研究作爲其研究支撐和研究内容。這一點,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體現尤爲明顯。古籍注釋或闡釋一直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要内容。從這個角度看,專書研究幾乎構成了中國傳統學術研究的主要方面,而專書研究史也就自然而然成爲專書研究的一個分支領域。通過對該書過去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爲進一步研究和整理提供比較翔實的資料,並學術史的梳理提供佐證和材料支撐。專書研究史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問題,也成爲專書研究是否繁盛、深入的標誌之一。

《國語》,又稱《春秋外傳》《春秋國語》《春秋外傳國語》等。舊傳魯國史官左丘明著就《内傳》,而先所輯百國資料不忍棄去,故又纂輯異同,以爲《國語》。全書分周、魯、齊、晉、鄭、楚、吴、越八語,一共二十一卷。現在一般認爲,《國語》一書非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左丘明大約作了輯纂的工作,但絶非其所著成。由於《國語》和《左傳》内容多有相同之處,故而常常被後人拿來和《左傳》進行比較,並因之而有“外傳”之名。宋人、清人中多有附《大戴禮記》於《十三經》之末爲“十四經”者。清及近代學者在《十三經》之外,又别立有十五經、十八經、二十一經的名目,《國語》都列入其中。要之,《國語》是一部重要的先秦文獻,這是毋庸置疑的。《韓非子》《吕氏春秋》《禮記》等典籍中有一些篇章和《國語》内容相同。《新書》《史記》《新序》《説苑》《漢書》等兩漢時期的重要典籍中,有一些材料也直接來自《國語》。《國語》在史學、文學、語言、思想、教育、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語》研究史的研究和撰寫既是《國語》歷時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與拓寬,也必將促進《國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與拓寬。

一、《國語》研究歷時總結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以經學中的《詩經》學爲例。《詩經》學是經學中的顯學,著述成果十分豐厚。向熹《詩經詞典》附録“歷代《詩經》研究的重要著作目録”收録《詩經》著述238種。夏傳才主編《詩經學大辭典》有牟玉亭編撰《中國歷代詩經著述存佚書》,謂“輯得先秦兩漢55目、三國晉南北朝101目、隋唐26目、兩宋276目、元代77目、明代699目、清代(附民初)609目,合計1843目”,“總計歷代詩經著述共1647種,其中現存824種,亡佚(含未見)823種”。故《詩經》學史的研究著述也比較豐富,僅專著就有近四十部,包括學術通史研究、斷代研究、區域研究等三個方面。可見,《詩經》研究的豐富成果促進了《詩經》專書學術史的梳理,而《詩經》專書學術史的梳理同時爲進一步發掘《詩經》研究史料、擴展《詩經》研究路徑、促進具體《詩經》專人專著專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二者相輔相成。

相對於《詩經》研究和《詩經》學史研究,《國語》的本體研究和學術史研究則比較薄弱。《國語》這部書所載史料時間跨度較大,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戰國前大約500年左右,其中所載史料、制度,都是上古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又因爲各語語言風格不同,最大程度上保留著最初的檔案文本形成時期的語言面貌,故語料價值也很高。同時,由於《國語》和《左傳》内容重合度較高,又有司馬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之言,故自班彪、班固父子以來,認爲《國語》《左傳》作者皆爲左丘明,故《國語》研究是伴隨著《左傳》經學地位的提高而興起的。

衆所周知,《左傳》的經學地位是劉歆正式確立起來的。不僅如此,劉歆還編纂了一部《新國語》。這既是《左傳》得到官方承認、受到學者重視的開始,同時劉歆既編《新國語》又提高《左傳》經學地位的行爲也受到後世今文學家的指摘與詬病之所由。不管怎麽樣,在《左傳》經學地位提升的大背景下,東漢時期的《左傳》研究者多數對《國語》有所措意,且多著有專書。遺憾的是,存目的僅有鄭衆、賈逵、服虔、楊終等人。自此之後,《國語》研究經歷了三國魏晉時期短暫的繁榮。三國時期《國語》研究者相對較多,且多有勝義。韋昭采摭前人,案以己意,頗得注釋之法,其書獨傳於世。西晉之後,《國語》研究一直不絶如縷,緩慢前行。南北朝時期,隨著音韻學的興起,開始出現了《國語》音的研究,如北魏時期劉芳著有《國語音》。此後唐代有唐人《國語音》,宋代有宋庠《國語補音》、魯有開《國語音略》等。東漢三國魏晉時期,一些學者開始對《國》《左》關係以及《國語》作者問題開始關注,這一專題的研究和探討一直持續到今天。隨著唐代柳宗元《非國語》的行世,至宋、元、明時期,針對《非國語》的駁議成爲《國語》本體研究之外又一個分支,蘇軾、葉適、黄震、江端禮、葉真、虞槃、張邦奇等人紛紛對《非國語》的諸多觀點進行批評;明代評點學大興,《國語》評點以及以《國語》爲選録對象的古文選本評點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湛若水、楊慎、孫鑛、孫應鰲、公鼐、吕邦燿、焦竑、穆文熙、方貢岳、湯賓尹等人對《國語》進行評點;清代考據學興盛,《國語》勘校、輯佚、訓詁考據都出現了不少的成果,《國語》評點之學也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明末至清代前期開始的明道本校宋行爲一直持續到清末,王懋竑、沈寶研、惠棟、孔廣栻、陳樹華、盧文弨、段玉裁、王念孫、黄丕烈、顧廣圻、牟庭、汪遠孫、李慈銘等在《國語》校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王謨、黄奭、汪遠孫、馬國翰、蔣曰豫等在《國語》輯佚方面成就較突出,惠棟、沈寶研、董熜、王引之、董增齡、黄模、洪頤煊、姚鼐、牟庭、王煦、陳瑑、俞樾、陳偉等人在《國語》訓詁考據方面成就突出。近代《國語》研究整體數量雖然不多,但學者們在研究方法、内容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如陳小松對《國語》樂律的研究,江紹原以神話學、社會學理論研究《國語》名物,在高本漢帶動下的語言比較背景下的《國語》《左傳》關係研究等,皆有洞開風氣之效。近百年來,《國語》研究成果相對比較豐富,尤其近幾十年來,無論數量還是内容,都比此前有了很大的進展。因此,需要對《國語》研究進行歷時總結,探索其研究軌跡,總結研究方法,發掘研究材料,爲《國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提供理論總結和材料支撐。   

學術史研究的可能性之一,是該研究首先必須有較爲豐厚的研究成果;可能性之二,是該研究必須有較長歷史時期的研究進程。無論共時層面還是歷時層面,《國語》研究既有豐厚的研究成果,且有兩千餘年的研究歷史。另外,歷代學者在進行《國語》研究時,往往進行歷時述評,如韋昭《國語解敘》即從賈誼、《史記》“綜述”《國語》開始梳理,進而對東漢以降的《國語》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宋庠《國語補音敘録》則是《國語》研究中首次較完整梳理《國語》研究著述的文獻,第一次對鄭衆《國語》研究進行了臚列。董增齡《國語正義序》、桂湖村《國語國字解》、吴曾祺《國語韋解補正序》、傅庚生《國語選序》、大野峻選譯《國語》等,也都對歷代《國語》研究進行了臚列與梳理。凡此,爲《國語》的歷時梳理提供了基本範式和資料。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就《國語》作者、成書、文獻、文學等專題研究進行了階段性梳理。另外,歷時的考察研究也只停留在韋昭《國語解》、徐元誥《國語集解》、《國語》的個别版本或傳本等方面。個案研究也還需要進一步拓展與深入。

二、《國語》研究史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學術史研究實際上涉及的無非也是專書、專人、專題三者。既然是研究史,應該首先按照研究的歷時進程進行階段性劃分,而歷時性階段性劃分的主要依據即各個階段的主要特徵。

(一)《國語》研究史的階段劃分

無論後世把《國語》看作經部書、史部書或子部書,還是看作著作、資料彙編還是教材,無法否認的事實是,以上所有的認定,都無法脱離《國語》的内容而探討。無論《國語》内容背後的價值或思想指向如何,但其所載人物、事件都是名標史册,可以稽考的。也就是説,《國語》所載絶大多數史事首先要經歷史事發生階段,無此史事,就不可能有史事檔案資料,没有檔案資料,也就談不上《國語》這部書的産生。故《國語》所載史事之發生,實爲《國語》一書産生之最初階段。而關於史事的記録、存檔與傳播,此爲《國語》一書所依據的材料生成階段。史事檔案的流傳、收集與整理彙編,此爲《國語》初步成書的階段。至戰國中後期,《國語》的一些材料已經被諸子採用,或者作爲敘事説理的事例舉證應用,或者作爲思想來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闡發。此爲《國語》史事發生與《國語》成書階段。

漢代是《國語》書名、卷次、作者的確立時期,又是《國語》應用的發展期。《國語》不僅作爲事例或史例材料被賈誼、司馬遷、班固等人大量採用,而且還作爲辭藻被文賦化用,更作爲驗證材料被許慎、鄭玄引述,還作爲權威的故訓材料被毛傳等採信。西漢末年,隨著劉歆對《左傳》經學地位的提升,《國語》研究正式起步並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學者們對《國語》的性質及其與《左傳》的關係進行了基本界定。《國語》的目録學著録開始出現。此爲《國語》研究之第一階段。

三國時期時間跨度雖短,但在《國語》研究史上却是濃墨重彩的一頁。這一時期的《國語》研究,在漢代研究基礎上取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唐固、虞翻、王肅、孫炎、韋昭等注家,且都有《國語》專門著作行世。在《國語》注家的接受和流傳中,韋昭《國語解》最爲完整地流傳到今天,成爲《國語》研讀必需參照之本。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國語》研究出現了新的動向。研究者對《國語》性質、作者以及與《左傳》關係等問題提出新的看法,對前人説法提出質疑。這一時期,劉知幾立“《國語》家”,實質上爲後世《國語》的史學認定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國語》注釋承東漢三國《國語》注釋之餘緒,呈現低迷狀態,僅有孔晁一人而已。另外,這一時期出現了音義體著述,傳世有《國語音》一卷,爲後世研討《國語》傳本、注本提供了比較可靠的材料。這一時期,柳宗元認爲《國語》“文勝而言尨,好詭以反倫,其道舛逆”,乃作《非國語》,開啟了《國語》評點的先河。此外,這一時期的官方目録著作對《國語》著述進行了較爲系統的著録。

宋元時期的《國語》研究在繼承前代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宋代社會相對繁榮穩定,經濟發達,出版業昌盛,《國語》開始出現了刊本,而且成爲後世《國語》刊刻的版本依據。這一時期,後世《國語》兩大版本系統的祖本相繼産生,進而引領了一千多年的《國語》本文形態,也成爲後世《國語》校勘的基本依據。這一時期的一些學者開始對《國語》文風、韋昭注特徵有所揭示。這一時期,出現了選録且評點《國語》的古文選本。這一時期,學者對柳宗元《非國語》之説多有批評,《非國語》研究成爲《國語》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這一時期,《國語》的著録方式由原來的條列目録發展爲提要式。

明代是《國語》刊刻最爲繁榮的時代,也是《國語》注釋繼續低迷的時代,還是《國語》評點的鼎盛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多種《國語》公序本系統的刊本,大抵源流有序。尤其張一鯤打散《補音》匯入《國語》,使用更爲方便,開啟了明清時期《國語》刊刻的新風尚,而且波及東亞諸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國語》刊刻與傳播。這一時期没有專門的《國語》注釋著作,楊慎、公鼐、李元吉等人對《國語》部分條目進行了探討。學者對《國語》的著録以及分類越發精細,在黄震雜史歸屬的基礎上,一些書目開始列《國語》入史部,且進行二級分類。尤其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國語》評點獨擅勝場,不但對中國本土的《國語》評點産生了深遠影響,還波及域外,尤其對日本江户時期的研究影響至鉅。

清代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總結時期,《國語》校勘、輯佚、注釋、評點、著录以及相關研究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而且在研究軌跡上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民國時期是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的重要時期,《國語》研究在繼承前代研究的基礎上,也有新的動向。比如陳小松等結合考古學、金石學和古文字研究成果對伶州鳩論樂的研究,江紹原等結合神話學等對《國語》中罔象的研究等。在高本漢的引領下,民國時期的《國語》《左傳》關係考訂出現了以歷史語言比較方法爲基礎的考證,和今文學家的考證、史學的考證交相輝映。

近七十年來,《國語》研究在完成向現代學術轉型的基礎上,研究内容更加細密。《國語》語言研究、文學研究、思想研究、版本文獻研究、訓詁考據研究、史學研究、典章制度研究等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學者們在繼承舊有方法基礎上,依託各自的學科和學術背景,吸取相應學科方法,把《國語》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國語》研究史的基本撰述思路

本書在對《國語》研究史進行階段性劃分之後,採取專題的方式進行二級分類。因爲每個時代大致都有《國語》作者、性質、與《左傳》關係等相關問題的研究,都有《國語》注釋或訓詁考據,都有《國語》的文本形態問題以及《國語》的徵引問題,故以此類專題爲二級分類。無論哪種專題,都有具體的學者觀點、具體的專著研究、以及下位專題研究,故以專人、專著或下位專題研究作爲三級分類。實質上,學術史往往是由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者推動、發展起來的。在《國語》研究和傳播史上,也有這樣的一批學者。左丘明在《國語》的成書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馬遷對左丘明和《國語》關係首次進行了確定,劉歆、班固首次確立了《國語》的經學性質,韋昭《國語解》自唐代以後成爲傳世完整的唯一注本,柳宗元從思想和文風角度對《國語》進行了較爲全面的評點且爲《國語》篇章首次標目,宋庠對《國語》音義問題進行了集中整理且爲後世提供了可參據之本,真德秀《文章正宗》第一次對《國語》篇章進行比較完整的標目,張一鯤把《補音》散入《國語》正文之下爲後世提供實用之本,黄丕烈刊刻明道本爲後世提供了明道本的固定形態,陳樹華首次對公序本、明道本進行了較爲全面的勘校,汪遠孫《國語》舊注輯佚全面且考辨精審,高本漢爲探討《國》《左》關係引入新的方法且引領了近代中國學術,張以仁在《國語》史學、人物、語言、訓詁考據、校勘等諸多方面都有比較精到的研究。這些學者在《國語》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學者在《國語》具體研究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故以專人、專著、專題進行下位分類。

涉及專人者,必梳理其生平著述,或及其相關研究。綜述其《國語》方面觀點,評述其學術價值及影響。對《國語》注釋,則梳理總結其内容分類,並進行舉例辨析,梳理歷代研究簡況及其得失。對《國語》專題研究,則進行歷時梳理並進行方法、内容、價值總結。

(三)《國語》研究史撰述的基本方法方式

《國語》是一部先秦典籍,《國語》的注解涉及很多典章制度、地理風物等相關的歷史文化内容,《國語》研究也包括《國語》的歷史研究、《國語》的思想研究等諸多方面。另外,《國語》研究史本身即是歷時性的考察與總結。因此,總要借鑒思想史和社會史的既有成果,需要借鑒和使用社會文化史、思想史以及學術史的相關方式和方法。其次,《國語》版本衆多,《國語》注解也林林總總,而且多以刻本主,整理出來的很少。即便已經整理出來的《國語》及其相關研究著作的點校本,恐怕也還存在各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運用文獻學的校勘方法首先進行文獻的勘校、比對以及版本的確定工作。再次,無論是《國語》古注還是今人的商榷文章,其間涉及比較多的問題還是《國語》的語言問題,包括字的正假、讀音以及詞的訓詁、詞法和句法等相關問題,這就需要運用傳統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探討總結,判定是非。另外,對《國語》某一問題的研究肯定不止一人,對《國語》某一詞的定性肯定非止一家,在進行總結分析時,肯定需要數量統計。如對《國語》某一問題不同觀點的統計,《國語》不同版本某一個字應用數量的統計,《國語》某一版本某一具體文字不同字形應用的統計,等等。這就需要運用計量分析和統計的方式和方法。此外,在涉及《國語》評點學的分析以及《國語》文學敘事等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與總結的時候,需要借鑒文學或文章學的相關方式方法進行分析。因此,本課題採取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1)社會文化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的方法;(2)古典文獻學中版本學、校勘學、目録學的方式方法;(3)語言學中詞彙學、語法學、文字學、訓詁學的方式方法;(4)計量和統計的方式方法;(5)文學或文章學的方式方法。又,本書所引文獻,有影印本文字不清者,有刻本文字有缺失者,率以“囗”出之。



注:感謝郭萬青老師授權推送。同時,部分圖文信息源於“章黄国学”公眾號。


編輯:石林林 李蝶


往期推荐
01
 新书资讯|张靖杰《发天意而正名号——公羊学语境中的董仲舒名论》
02
 新书资讯|潘斌《清代礼学思想研究》
03
  院刊速遞|谷繼明 執行主編《春秋學研究》第三輯



经学研究
《经学研究》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旨在推动国内经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创建高水平经学研究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