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原载于《肇庆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第80—83页。若要调字体大小,请点击屏幕右上角「 · · · 」,选择「调整字体」,满足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如需引用,请参考刊出版原文。感谢黎雅真老师授权推送!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 “清代公羊礼制研究”,项目编号:GD20XZX05]
“常州学派”主要以常州地区为发展基地,起自乾嘉年间,而以乾隆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为魏晋以来《春秋公羊》学的延续,后期则是乾隆时发扬,嘉庆以后逐渐茁壮,开山祖师庄存与和戴震不同,其治学的方式,不专精于考据与训诂,而讲求经典之微言大义,并以《春秋公羊》学为中心,与乾嘉学派大有不同。刘逢禄则为常州学派的重要角色,可称清代《公羊》学承先启后的人物,其对清代以降的《公羊》学发展提供两条道路[刘逢禄的《春秋公羊》学,对清代后来经学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汉学的方法来整理《公羊传》,这主要是将《公羊传》做为一门历史存在过的学术来研究整理,这属于汉学的范畴;另一方面,若将《春秋公羊》学的微言作为理论形式,在其中灌注现实社会需要的内容,以前一方面发展刘逢禄学说的是凌曙和陈立,以后一方面发展刘逢禄学说的则是廖平和康有为。参见黄开国:《公羊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页557。]。
江都凌曙晓楼初治郑玄礼,嗣闻武进刘逢禄申受论何氏《春秋》而好之,转而治《公羊》,撰《公羊礼疏》十一卷、《公羊礼说》一卷。句容陈立卓人最称高第弟子,承其诸衍,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白虎通疏证》十二卷。其学由《白虎通》以通〈王制〉,遂旁开以《公羊》言礼一派。近世湘潭王闿运壬秋、善化皮锡瑞鹿门,皆由此衍,言礼明然后治《春秋》,别开湘学。又旁轶而为蜀学,集其成于井研廖平季平,继别为宗。而渊源所自,不得不推凌氏为别子之组也。[钱基博.古籍举要[M].台北:华世出版社,1975:67.]
学者张春晖硕士论文《礼义之间——孔广森公羊学析论》[张春晖.礼义之间——孔广森公羊学析论[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21.],该硕论以经学史的研究角度切入,指出孔广森治公羊“以礼求义”的鲜明特点,说明孔广森在辨析礼学问题时,善于结合《公羊》语境作出判断,多以郑玄注为依准,若遇礼制与《公羊》经传内容相冲突,则会体现公羊学本位的追求。全文具体举例且分析孔广森与何休不同的解经思路,展现孔广森“以礼求义”的解经特色,是细部专对孔广森公羊礼制的研究。
学者程克雅期刊论文〈怨、雠、叛、逆:刘逢禄与公羊礼学的价值阐释〉[程克雅.怨、雠、叛、逆:刘逢禄与公羊礼学的价值阐释[M]/ /林庆彰.晚清常州地区的经学.台北:学生书局,2009:559—600.],该文论述常州学者刘逢禄公羊礼学之思想与贡献,以“怨、雠、叛、逆”四项字义古训切入解析,透过公羊义例的评断与衡量,阐发其公羊礼学之学术价值与影响。内容强调礼学中的伦理观念和刑德关系,较偏重对礼意的阐述和探讨,是目前针对刘逢禄公羊礼学领域之研究。
学者林咏融硕士论文《凌曙公羊礼学的解经方法研究》[林咏融.凌曙公羊礼学的解经方法研究[D].嘉义:中正大学,2023.],该硕论透过分析凌曙公羊礼学著作中的解经方法,发现著作间是相互交集、影响,建构出凌曙的公羊礼学解经系统。根据凌曙的学思历程,阐发其由专治礼学,逐步转向由礼以通《公羊》,并析论《春秋繁露注》、《公羊礼疏》与《公羊礼说》、《公羊问答》的解经方法,将其《公羊》“不绝异说,一事两义”应用于注释中。不足之处在于全文仅专注探讨凌曙公羊礼学的解经方式,对于其公羊礼学、礼制所表达的思想义涵,并未进一步申论。
学者杨昭博士论文《凌曙春秋公羊礼学研究》[杨昭.凌曙春秋公羊礼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提出公羊义学与公羊例学是以往研究的热点,而公羊礼学常常受到忽视,所以关注凌曙公羊礼学是目前必要的研究。具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探讨凌曙学术背景;第二部分说明百王之法,凌曙公羊礼学的五礼实践;第三部分讨论新王之制,凌曙公羊礼学的义例制度;第四部分阐发凌曙公羊礼学影响,不仅推动清代《公羊传》新疏的完成,同时促进清代公羊学对“礼”的关注,以及晚清大讲“改制”的兴起。全文论述有理有据,尤其针对凌曙“新王之制”的剖析,可谓相当清楚、细致。
学者郑卜五博士论文《凌曙公羊礼学研究》[郑卜五.凌曙公羊礼学研究[D].高雄:高雄师范大学,1997.],该博论为研究公羊礼学的专论著作,表示凌曙承袭刘逢禄治经方法,开启常州学派援公羊学入礼学之先声,将公羊义法引入礼学,内容将凌曙公羊礼学之理念,分为“五礼”逐一申论探究,除厘正徐彦《疏》释、何休《解诂》之疏失外,更以郑玄礼与《公羊》礼说相互参证,指出凌曙据《公羊》论礼之准则,同时权衡历朝论礼之偏失,有匡谬正俗之功。
《公羊义疏》
学者陈威睿期刊论文《家法之辨─论陈立《公羊义疏》对刘逢禄之说的吸纳与批判》[陈威睿.家法之辨——论陈立《公羊义疏》对刘逢录之说的吸纳与批判[J].台大中文学报,2019(66):141—180.],该文以《公羊义疏》引述刘逢禄说法为中心,探讨公羊礼学与常州学的共通点,从陈立对刘逢禄的正反论辩处理四个问题:一、陈立引述刘逢禄的著作是否带有特定目的;二、陈立评价刘逢禄的基准在于“例”与“礼”的诠释差异;三、观察陈立论辩的效度是否更贴近何休原意;四、分析公羊礼学对例的态度及其是否运用刘逢禄之例解经。全文验证公羊礼学“以礼解经”的视域,论刘逢禄与陈立从解经方法,无论“礼解”或“例解”皆是遵守何休家法,只是方法的偏重不同,故对近代学者的评价提出质疑,实可提供学界重新省思清代公羊礼学的不同面貌。
学者黎雅真期刊论文《近五十年陈立公羊礼学研究综述》[黎雅真.近五十年陈立公羊礼学研究综述[EB/OL].(2016-12-27)[2024-05-05]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https://web-ch.scu.edu.tw/chinese/file/3437/4791.],全文主要着重探讨近五十年来,陈立《公羊》礼学研究概况,内容包含专书、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文字叙述精要,内容平实可信。黎雅真博士论文《陈立公羊礼学研究》[黎雅真.陈立公羊礼学研究[D].高雄:高雄师范大学,2017.],内容针对陈立《公羊义疏》中,涉及吉、凶、宾、军、嘉五礼之议题作探讨,以公羊礼学思想为主轴,将其中礼制思想,作全面性的分析,目的在将《公羊》义例与礼制互证,进而将《公羊》的经世理想,加入礼学思想会通论析,或可弥补现今陈立公羊礼学研究之不足。
学者陈玉台博士论文《陈立白虎通疏证之礼学研究——以白虎通引三礼类为范畴》[陈玉台.陈立白虎通疏证之礼学研究─以白虎通引三礼类为范畴[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99.],以陈立《白虎通疏证》为研究主题,内容分别依据五礼─吉、凶、军、宾、嘉之顺序,将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关于三礼文献之引用论述加以探究剖析,首以“礼之通论”于五礼之前,末以“其他礼说之论述”于各章之后,并归纳陈立此书之优点与缺失于结论,内容堪称清晰详尽,然而将研究范围设限于《白虎通疏证》,固难以观察出陈立“公羊礼学”之全貌。
学者黄世豪硕士论文《陈立公羊义疏研究》[黄世豪.陈立公羊义疏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03.],则以清代《公羊》学之发展脉络来探讨陈立《公羊义疏》,介绍《公羊义疏》之撰述背景及特色,论述陈立《公羊义疏》对何休“三科九旨”“王鲁说”等之理解,进一步以陈立对孔广森、刘逢禄两人的讨论为主,比较《公羊义疏》与孔广森《公羊通义》之关系,就陈立评语分析其对孔广森之看法,并以陈立征引刘逢禄之《公羊》著作,足以明义者采纳称许,反之则予以驳正。作者审视陈立对孔、刘的评判,将有助于明了《公羊义疏》所呈现的《公羊》学风格,但主要仍是针对陈立《公羊义疏》之义理深究,关于其《公羊》学“会通礼制”的部分并无多加论述。
学者刘平博士论文《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学术思想研究》[刘平.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学术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主要针对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之内容深入探究,作者使用经典诠释学之理论,解读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依照“释例”“属辞”的分类,归纳出王闿运舍传求经、回归原典的经学倾向,以及“藉例明礼”的释经特点,说明王闿运注重以“时、月、日、例”发挥公羊微言大义,着重以“礼”教化人心的作用,并提出“《春秋》者,礼也;礼者,例也”,表达王闿运在笺释《春秋公羊传》时,发挥《春秋》之微言大义,和以“礼”致用之道。
学者赵沛期刊论文《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赵沛.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J].山东大学学报,2005(5):126─129.],说明廖平赞同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针对四代礼制的“改制”,亦是所谓新典章制度。据此,不必与四代礼制相符,正因新典章制度存于孔子手定《王制》内容中,而“《王制》专为《春秋》而作,故全于《春秋》的名物、制度相合也。”所以廖平又有《王制》为《春秋》大传之说法。由此可知,廖平治《春秋》的目的在于发掘孔子“新制”,表示《谷梁传》内容说礼详备,故最得孔子之要旨,实为今文之正宗。可惜该文就廖平的春秋思想论述,专对公羊礼制的部份探究不深,仅是稍加简述。
学者卢鸣东期刊论文《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以礼经世述考》[卢鸣东.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以礼经世述考[J].湖南大学学报,2004,18(4):22─30.],指出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企图反驳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认为《春秋繁露义证》阐明《春秋》济世之用,反映其《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主张以“礼”来印证《春秋》经世致用之意。学者李强硕士论文《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研究》[李强.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内容阐述《春秋繁露义证》有鲜明的礼学色彩,认为《春秋》本原于“礼”,而“礼”是内容评判是非好恶的标准,“礼”的作用为节制人的贪欲,若这种节制力失去效用时,不排除采用法律手段来强制干涉,主张礼、法并行不悖。上述两篇论文,皆由《春秋》中“礼”之彰显,进而阐发公羊要义,足见苏舆的公羊礼学思想。
聚焦总论清代公羊礼学的研究论文有:学者黄声豪《清代公羊礼学研究》[黄声豪.清代公羊礼学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2015.]、学者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以扬州、浙东、常州为中心》[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以扬州、浙东、常州为中心[D].西安:西北大学,2007.],以及学者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其中,黄声豪《清代公羊礼学研究》硕士论文,以“公羊礼学”之观点切入清代公羊学之研究,旨在探析清代公羊礼学的学术发展演进,范围主要由惠栋〈公羊古义〉、褚寅亮《周礼公羊异义》、孔广森《公羊通义》、陈奂《公羊逸礼考征》、凌曙《公羊礼疏》、陈立《公羊义疏》等作品展开,拟从“今古文观”、“舍周从殷”、“春秋制”以及“公羊传与周礼之关系”等面相探讨,并留意其与“王鲁”“三世”之关系,论及的学者包括惠栋、禇寅亮、陈奂、孔广森、凌曙与陈立,最后再与刘逢禄论礼之特色相互参照比较,清楚厘清公羊礼与三礼之异同,并结合“三科九旨”之论述,开展以礼制分判古今之解经取径。可惜对于王闿运、廖平、苏舆等大家之公羊礼学思想论及不多,内容还有发展的空间。
再者,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以扬州、浙东、常州为中心》博士论文,研究晚清江浙地区的礼学,主要以扬州、浙东、常州地区为探讨中心,运用学术史的方式梳理地区之间的学术关系,归纳晚清江浙礼学研究的地域特点,探讨地域、师承、家学与学派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三大学派的学术理论,阐释晚清时期江浙地区礼学范畴、政治体制、名物制度等方面的独创点,其中探讨常州地区之今文礼学家,分别由刘逢禄、凌曙、陈立、陈奂至邵懿辰依序论述,作者认为常州学派是开辟礼学发展的新领域,其引证礼制说《公羊》的新思路,就礼学发展而言,不再受限于“三礼”之范畴,开始尝试与公羊学之间的相互疏通证明,通过对学者思想及其著作内容的比较与评价,客观分析晚清时期礼学思想变化。
最后,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旨在阐释晚清今文学派之礼学成果,作者认为以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为代表的常州公羊学派学者,是奠定晚清今文礼学基础的前辈,而龚自珍、魏源、邵懿辰、戴望、陈立、王闿运、廖平、康有为、皮锡瑞、梁启超,皆属于晚清今文经学家,全文多以三《礼》作为主要的探究对象,其中关于“礼仪”和“礼俗”的阐述清晰,对晚清今文礼学的历史定位实有贡献。
自西汉以来至晚清,春秋《公羊》学之发展,向来是学者热衷探究的议题,尤其是对清代公羊学之研究,大多集中在常州学派之公羊义例探究,目前的研究现况可说是成果丰硕,反观将公羊学说之经世理念,融入礼学范畴诠释的研究相对鲜少。综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清代公羊礼学之研究概况,不是针对某位大家个人的单一研究,就是只专注于乾嘉或晚清时期学者的分段探究,未能将清代公羊礼学之脉络总体呈现,很难真正厘清清代公羊礼学之全貌,加上历来学者较少关注此议题,多是偏重解析思想与发挥公羊大义为主,此论述架构固然有其张力,但不免有所局限,往往对于公羊学中“解经”部分关注甚少,尤其忽略《公羊传》中涉及会通礼制的问题,故笔者认为未来清代公羊礼学研究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待学界同好们投入深究,建议亦可探究清代公羊礼学之整体流变与公羊学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承袭影响,以补充与厘清既有研究现况之不足。本文透过近五十年之相关论文,探讨清代公羊礼学之发展,以期对未来研究公羊礼学、公羊学,以及清代经学的学者们,提供可信的参考数据和抛砖引玉之作用,同时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