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资讯|龙晓添《丧礼知识传统与礼俗秩序建构》

文摘   2024-07-24 10:00   贵州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为了聚焦经学研究的学术动态、分享经学研习的参考书目,《经学研究》公众号开设专项栏目——“新书资讯”。本栏目主要介绍近年来经学相关文献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概要,与诸位同道展开更加丰富的学术交流。每期介绍的书籍文献,源自近几年与经学相关的出版物,大体分为“学者新著”“学术辑刊”“新校古籍”等三类。

本期介绍的是龙晓添副教授新著《丧礼知识传统与礼俗秩序建构》。



本期新书

《丧礼知识传统与礼俗秩序建构》




作者: 龙晓添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6
页数: 304
定价: 108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ISBN: 9787522719436




作者简介


龙晓添,湖南长沙人,198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等。在《民族艺术》《宗教学研究》《文化遗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多部。研究领域为人生礼仪、岁时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历代以《仪礼》为本源,《家礼》为中坚,敦煌文献、国家礼典、日用类书、家谱、礼生礼书等为延续的丧礼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丧礼文献的形成、著述特点、民俗分类等方面的探讨,清晰梳理丧礼传承的历史传统。同时搜集、整理对地方丧礼文献的探讨,贯通“文本”与“实践”,探讨礼仪制定与民俗实践的互动。然后以湖南湘乡丧礼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生活中丧礼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描述分析,并在其后章节中方通过不同地区、民族的比较研究,梳理礼俗秩序建构的时空逻辑与关联。从知识与行动的视角,利用身体理论、空间理论、知识社会学等理论指导,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丧礼知识实践的描述、阐释,探讨丧葬礼俗的传承。

目  录



向上滑动概览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目的与价值
二 相关学术史的回顾
三 研究问题
四 资料系统、使用原则和研究方法
五 主要概念和用语的说明

第一章 丧礼知识传统的建构

第一节 《仪礼》《家礼》的丧礼书写与礼仪理想
第二节 日用类书丧礼知识的形态与传播
第三节 国家礼典丧礼书写与礼制建构
第四节 民间文献丧礼知识的种类与内涵
小结

第二章 湘乡丧礼知识传统的民俗实践

第一节 湘乡地方环境与人文传统
第二节 当代湘乡丧礼的民俗实践
第三节 丧礼仪式的变迁
小结

第三章 礼生·道土:丧礼知识传承与礼俗秩序建构的两个面向

第一节 礼生的丧礼知识传承与实践
第二节 道士的丧礼知识传承与实践
第三节 丧礼知识的融合与礼俗秩序的建构
小结


第四章 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丧礼实践的信仰建构
第二节 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
第三节 丧礼的稳定与变化:习惯、日常、重复结构
小结


第五章 多元一体的丧礼书写与实践

第一节 山西闻喜礼仪组织与礼仪专家
第二节 湖南安化的丧礼文献与礼仪专家
第三节 广西丧礼文献与当代民俗实践
小结


第六章 丧礼知识与礼俗秩序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

第一节 丧礼:“世代生成”式的传统
第二节 “生死”空间的建构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丧礼传承的当代困境与价值
小结


结语 礼俗知识传承与生活秩序建构

一 代代重构的礼俗知识传统的生成
二 多元统一的知识实践与秩序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节选)


波格莱里奇演奏的肖邦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认为是将肖邦想表达的肃穆的浪漫极好地诠释出来的演奏曲。《葬礼进行曲》将“水别”优雅、轻柔、唯美地呈现出来,这与中国文化之大道至简的风格相契合。虽然我们将肖邦的音乐划归为古典音乐,认为这是古典的、高雅的,但音乐的内核是普遍性的,相信任何人都能从《葬礼进行曲》中感受到肖邦要表达的那种肃穆的浪漫,而波格莱里奇则用自己的音乐造诣巧妙地诠释这种浪漫,将人们的情绪、情感引导出来。音乐如此,仪式也是如此,

民俗学以普通人的生活为研究对象,民俗学视角的礼俗,不是将“礼”与“俗”对立,而是将其视为多元交融的整体化生活,随着研究的推进,学者们意识到民俗的“民”是因时空差异中的“俗”而定义的范畴,但又始终能从差异中提炼出共性。当下民俗学的研究重点放在日常生活范畴,但文献与田野始终是我们研究的去与归,民俗学者们由此途径,在历时线索中探索书写与生活的关联,在当下共时的维度中尝试以小见大达成对生活的阐释,在“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过程中努力解答“生活”。那么,时代在发生变化,生活也瞬息万变,民俗学究竟着力于何方才更具解释力呢?与生活本身一样,作为一个以民众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许正是要在“不变”中探寻“变”,又在变动不居中阐释那些恒定的主题。传统的岁时节日将一年分成数节,人生礼仪将一生分成几段,于循环往复的生活中建构意义,获得希望,在仪式和节日中获得叙事的时间与空间,自我表达且被表达。

民俗学研究的“民”为每个人提供一个触手可及的嵌于生活的“广大的世界”,在此层面中,被满足并不需要什么硬性的“标准”,“丰简由君”“称家之有无”,四季的流转,物候的变化,食物的多样,生老病死,带着人们跟随生活的脉动起伏。“活着”“过日子”是民俗学研究的主题与魅力,始终立足于生活本身的阐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方式固然将持续发生变化,在丰富多元的世界中,“民”在网络世界、次元文化中呈现多极化的发展,但生活始终是具体的,与时间空间深度关联以建构意义。人们始终需要找到情感的合适表述,或许更渴求过有仪式感的生活,民俗学的研究需要去阐释民众如何借由面对生活而面对自己的具体过程。

本书通过梳理不同层次、类型文献中的丧礼知识,力图在变化与传承中,呈现一条礼俗互动的脉络,表述丧礼知识传统的内涵;并通过当代湖南湘乡丧礼实践,礼生和道士对丧礼知识传承的描述与分析,来考察这一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形态;将丧礼传统纳入湘乡礼俗生活中去探讨其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然后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丧礼知识传统与当代民俗实践的例子加以比较研究,阐释丧礼在时空上的变化,探讨礼俗秩序建构的方式与逻辑;最后,从牵制现代性焦虑的角度对丧礼的情感意义和生命观念展开讨论。

本书认为“礼”作为长期以来的一种重要社会制度、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有着根本性的作用,“礼”与“俗”始终在对话、互动,共同建构着生活秩序,体现一种独特的文化逻辑,丧葬礼俗作为其中关涉生命根本困境、价值的一类,更是长期以来凝结着礼俗的深度互动,关涉人类根本困境、社会交往、情感表述等诸多思考与智慧。首置绪论,详细阐明研究问题的提出、选题目的和价值、相关学术史、资料系统和使用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所用的主要概念和用语的说明。

注:部分相关图文信息,源自“豆瓣读书”官网和“京东”官网。相关内容如需引用,请参考出版原书。


编辑:石林林 李蝶


往期推荐
01

 新书资讯|侯昱文 (Paul Nicholas Vogt)《西周的王权、典仪与宗室思想》


02
 新書資訊|郭院林、焦霓整理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前言、凡例
03
  新書資訊|郭萬青《〈國語〉研究史》



经学研究
《经学研究》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旨在推动国内经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创建高水平经学研究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