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資訊|趙培《書經之成立》

文摘   2024-09-11 10:00   北京  
點擊藍字 · 關注我們


為了聚焦經學研究的學術動態、分享經學研習的參考書目,《經學研究》公眾號開設專項欄目——“新書資訊”。本欄目主要介紹近年來經學相關文獻的出版信息和內容概要,與諸位同道展開更加豐富的學術交流。每期介紹的書籍文獻,源自近幾年與經學相關的出版物,大體分為“學者新著”“學術輯刊”“新校古籍”等三類。

本期介紹的是趙培老師新著《書經之成立》。



本期書訊

書經之成立




 作者:趙培
頁數:540
定價:148.00
裝幀:平裝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351802


整理者簡介


趙培,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關注與此相關的《尚書》學、早期典籍經典化、經學史及古文字學。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在《中國語文》《文獻》《學術月刊》《文史哲》《清華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多篇文章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或摘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其中冷門絕學研究專項一項(“孔傳本《古文尚書》成立與流傳形態研究”,項目編號:23VJXG007)、一般項目一項(“《尚書》經典化研究”,項目編號:18BZW035),參與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博士論文《〈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及〈書經成立之研究》獲北京大學2017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內容簡介


《尚書》是中國淵源最古的典籍之一。其文本佶屈聱牙,向稱難讀,而在流傳過程中,又歷經秦焚書、漢今古文聚訟、東晉偽古文淆亂、唐天寶改字等項厄難,以至原本面貌隱晦,成書過程亦不得其詳。清華簡《書》類文獻的發現,為《尚書》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學界圍繞簡本與傳世本的對讀,《書》類文獻的成篇、纂集與流傳等問題,發表了許多研究成果。但是,在《書》類文獻的文本層次釐析、經典化的過程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揭示。本書系統討論以上問題,路徑約略有四:一是基於文本細讀和出土材料佐證,展開文本層次分析,提出“共時文本”與“歷時文本”的概念,力求揭示《書》類文獻的構成與演進過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態的歷時性變化,總結字迹、字形、用字等項特徵在文本衍生及流佈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三是通過經解賦義的角度,梳理《書》類文獻從王官之學到諸子之學,以至漢代新王官學的經典化歷程;四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後世流變,把握和分析以《書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成立的一般過程及其獨特性。

目  录



【上下滑动浏览目錄】


上編 理論、方法與綜述 1

論:早期典籍經典化理論的初步構建 3

第一節 選題緣起與術語釋義 3

選題緣起:古典學重建與先秦兩漢文獻經典化研究 3

經典化視野下的《書》類文獻及相關概念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早期文本經典化研究路徑的思考 34

文本層次分析 35

異文層次分析:“共時文本”和“歷時文本”概念的提出 44

經典與傳統:古典學重建視野下《書》類文獻的經典化研究 61

新語文學(New Philology)、早期文明研究理論及文本校勘、分析方法的啟示 63

第三節 學術史回顧 70

《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研究 70

《書》類文獻的經典化研究 86


下編 從早期《書》學到《書經》成立 93

第一部分:先王之政典:《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 95

第一章 口傳社會、書契之生與口耳、竹帛並行立言論説 100

第一節 成文記載以及口傳與書寫並行時代的出現 100

第二節 口傳文化之興衰與口耳竹帛並行立言略説 105

口傳社會的記憶 106

耆艾與瞽史:竹帛與口耳並行時期的口傳文化 113

第二章 西周以前之《書》類文獻及其流傳追索 139

第一節 《書》類文獻之權輿 139

第二節 關於夏商時期《書》類文獻的記載與記憶 144

關於夏代《書》類文獻的記載及“夏《書》”“夏事”之流傳 144

商代之《書》類文獻及其性質述議 161

第三章 西周的《書》類文獻與《書》學 190

第一節 訓典與政典:傳世典籍所見西周《書》類文獻形態 190

西周的典籍與西周之《書》 190

宗周政典的名實之轉:從《訓典》到《書》 193

作爲“政典”的宗周之《書》 202

第二節 國子教本與王者鑒戒之《書》與《書》學 204

國子教本 205

王者鑒戒 207

第三節 西周銅器銘文與《書》類文獻之關係 211

《書》類文獻和銅器銘文的分類 211

宗周史官記録、銅器銘文和《書》類文獻之關係 215

第四章 三代王官學之嬗變及西周《書》教之核心 226

第一節 《書》學的“三代損益”:《堯典》“觀象授時”部分的知識傳承 226

“寅賔出日,平秩東作”與“寅餞納日,平秩西成”的傳統傳解 231

甲骨刻辭中“四方鳳”與《堯典》所載之“四時厥民” 253

266

第二節 公盨及相關《書》篇所見宗周之《書》教之核心 268

公盨銘文中的天命觀念與周人之“德”及其内涵 268

從大盂鼎銘文和《牧誓》看周人之殷鑒思想 293

同姓同德:“政典”與“族典”及周王室的治統邏輯 295


第二部分:波動的“成立” 303

第五章 道裂與學墜:春秋王官《書》學的承與變 303

第一節 東周王官《書》學的傳承 303

一《國語》用《書》論《書》及相關問題 304

二《左傳》用《書》論《書》及相關問題 319

春秋時期王官《書》學之承繼 332

第二節 道裂:王官《書》學的新變 337

明德迭更與昊天不惠:治道之裂 337

禮樂崩壞與“變風”“變雅”“變《書》” 341

第三節 天子失官:“道術將爲天下裂” 350

第六章:舊典與新經:“《書》亡而後《春秋》作” 356

第一節 經定:孔子之於《書》學 356

“《周官》之法廢而《書》亡” 356

作爲諸子之一的孔子:定經與子學精神的注入 361

作爲“素王”的孔子:經典中的王官與諸子兩重性 364

以述定經:孔子的《書》教與《書》學 370

第二節 學分:“儒分爲八”及其《書》學 376

孔子後學之《書》學 376

學分與希聖 386

第三節 孔門經典教本之《書》的成立 388

從儒、墨用《書》之別觀百家言對王官學之去取 388

孔門《書》成立之推測 397

第七章 經殘與學立:新王官學中的《尚書》 402

第一節 秦之焚《書》與王官學與諸子學之争 402

第二節 錯位的成立:儒學獨尊和漢代《尚書》中的經、子張力 405

子學、經學與儒學 405

西漢儒學的層次性 410

第三節 立而未成:儒學獨尊和漢代《尚書》中的王官、諸子張力 425

“經殘”“學分”與漢代“新王官學”《書經》之確立 425

“立而未成”:兩漢諸子之“希聖” 428

“新王官學”《書經》傳解中的“諸子因素” 432

第八章 波動的“成立”:經典與道統 440

第一節 《書經》:波動的“成立” 440

第二節 經學之於後儒的遺産:希聖與尊經 443

希聖擬經與道統構建 444

道統與學統之張力:從創經、補經到疑經、改經 449


附録一:本書部分章節涉及銅器器形圖、銘文拓本及隸定釋文 453

附録二:本書涉及典籍引《書》問題相關統計表 462

參考文獻 504

後 記 531




《尚書》是中國淵源最古的典籍之一。《漢書·藝文志》有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爲《春秋》,言爲《尚書》,帝王靡不同之。”所謂“左史”“右史”之分,不盡可信,但早期王朝和諸侯之政事記録多出自史官之手或由其保管,應該不成問題。今本《尚書》的主體内容,當即取資於此類官方檔案文獻素材,經過選編、改寫,層累而成。同類性質文本,先秦通稱作《書》,相傳凡三千餘篇,數量可觀。早期典籍《左傳》《國語》《墨子》《孟子》《荀子》《禮記》等屢屢引《書》,但是多有不見於今本的篇章,反映出尚未達至成書定本形態。今傳《逸周書》文本性質相近,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亦有類似篇章,都可説明先秦《書》類文獻之流傳形態。
先秦學在王官時代,《書》類文獻或因其内容的鑒戒、教化功能,而被選編作爲王公貴族子弟的教本。“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禮記·王制》)待至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源出官書舊典的《書》類文獻成爲諸子施教的公共素材。孔子當是在此背景之下,編纂輔助教學的文獻選編,並予以闡釋發揮,逐步形成具有儒家教育特色的孔門六藝,其中《書》應是今本《尚書》之源。孔門六藝涉及君子的天人觀念、歷史觀念和道德修養、文史修養,顯然是經過選擇設計和文獻加工的結果。相較而論,其他家派也會有類似的教學設計和文獻編選,只是歷史選擇了儒家,並經由官學化的途徑,塑造爲經典,成就了影響深遠的專門之學。

《尚書》依照朝代次序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大致以記言篇章爲主,也有部分記事或記言兼記事的篇章。其中《虞書》《夏書》記載堯、舜、禹、皋陶、啓等遠古帝王的言行,應該不是源於直接的歷史記録,而是戰國時期“案往舊造説”的作品。《商書》《周書》的主體部分當是源自王室檔案文獻,具有重要的原始資料價值。在世界幾大古老文明之中,早期文獻多爲神話故事和荒誕無稽的内容,相比較之下,《尚書》保存有公元前九世紀以前的檔案文獻内容,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尚書》文本佶屈聱牙,向稱難讀,而在流傳過程中,又歷經秦焚書、漢今古文聚訟、東晉僞古文淆亂、唐天寶改字等項厄難,以至原本面貌隱晦,成書過程亦不得其詳。清華簡《書》類文獻的發現,爲《尚書》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學界圍繞簡本與傳世本的對讀,《書》類文獻的成篇、纂集與流傳等問題,發表了許多研究成果。但是,在《書》類文獻的文本層次釐析、經典化的過程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揭示。

趙培的博士論文以《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及《書經》的成立作爲研究對象,而且試圖跳出傳統經學研究的窠臼,選題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論文立意於古典學重建與先秦兩漢文獻經典化研究的切入視角,契合因出土文獻陸續發現而展開的學術新局,可稱爲别開生面的預流之作。本書是以博士論文爲基礎,經過全面修訂與補充完善而成。其路徑約略有三:一是基於文本細讀和出土材料佐證,展開文本層次分析,提出“共時文本”與“歷時文本”的概念,力求揭示《書》類文獻的複雜構成與演進過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態的歷時性變化,總結字迹、字形、用字等項特徵在文本衍生及流佈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三是通過經解賦義的角度,梳理《書》類文獻從王官之學到諸子之學,以至漢代新王官學的經典化歷程。作者具有較爲强烈的理論方法自覺意識,在論證過程中,既能體認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念,又能借鑒西方古典學、新語文學的文本校勘分析方法,從理論、方法到結論,形成較爲嚴密的邏輯鏈條,堪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範例。書中諸如考察《尚書》用字的演變,釐析《堯典》的文本層次,蠡測《書》類文獻的早期樣貌,以至對於《尚書》經典化的演繹,均不乏内容詳實的論證,創獲甚夥。此外,作者不僅能夠熟練運用傳世文獻,還能夠吸收利用甲骨、金文以及出土文獻,特别是最新發佈的清華簡等項材料,顯示出較爲扎實的文獻功底和古文字釋讀能力。《書》類文獻雖然擁有傳世文本與出土文本,材料較爲豐富,但是相對於其成篇、結集、經典化的複雜性而言,仍然存在突出的“文獻不足徵”問題。本書嘗試利用有限的材料,勾勒《書》類文獻的早期文本面貌與經典化過程,但難免捉襟見肘,存在擬測的環節。如《書》類文獻早期流傳經歷純粹口傳、口耳與竹帛並行、成文記載諸節點的判定,三代王官之學的嬗變等問題,易於引發學界的争議。但是,學術囿於定見,就會裹足不前,我們應當鼓勵不同向度的探索。作者有段自注,頗見爲文旨趣,姑迻於下,以示共鳴:

古史辨派學者喜歡尋找文本當中最晚的信息,我們則傾向於探尋文本當中最早的信息。事實上,正如最晚的信息不能證明其篇章即晚一樣,最早的信息也不能證明其成篇就早,因爲期間還有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流傳過程。所以,與執著於討論篇章形成時間不同,我們更傾向於討論文本信息跨越時空的傳遞及由此所形成的信息層。這些信息層的沉澱同文本形態的不斷變化直接相關,很多時候並非後者簡單的資料來源。當我們意識到“甯可疑而過,不可信而過”(胡適語)的“鐵血考證”是有其邊界和邏輯局限的時候,我們才能展示出對經典文本應有的温度和尊重。用温度和尊重替代現代所謂“科學考證”的傲慢,我想這才是科學的。

以上是閲覽該書的粗略體會,不足以推介全貌,聊應趙培博士之請,置諸書前,充作導引之用。

劉玉才

癸卯年夏書於北京大學燕歸廬



注:相關圖文信息,源自“典文之梓”公眾號、“豆瓣讀書”官網,相關內容如需引用,請參考出版原書。


编辑:石林林 李蝶


往期推荐
01

  新書資訊|(清)薛允升 輯録《漢律輯存合校》    

02

  新書資訊|徐淵《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

03

  新书资讯|王关仕《仪礼服饰考辨》



经学研究
《经学研究》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旨在推动国内经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创建高水平经学研究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