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集》一书,系著名媒体人、作家、评论家汪朗老师现场赠送的,装帧设计新颖,封面简约别致,除印有汪曾祺先生的绘画,还有作者的签名。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先生喜爱尝美食,也擅长做美食、写美食。他的《五味集》,把“吃”写得有味、有趣、有美感、有文化。因家学渊源及深得父亲真传,汪朗老师平易近人、性情率真,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急不躁。人如其父,文如其人。不难发现,汪朗也是一位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一位有心人。他平时喜欢购买或阅览“闲书”,包括孝敬“老头子”的《随园食单》《清异录》等“小册子”在内;外出采访或旅游,也喜欢“东张西望”,刨根问底,因而见多识广,对许多地方美食的色香味了如指掌。《他乡异味》《川菜杂谈》《涮肉寻源》《假如餐桌少了胡食》等篇目,虽有食材选择、烹饪技法之类的内容,更多的却是与饮食有关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
较之于汪老的《五味集》,《六味集》别开蹊径。书中的“第六味”,与传统意义上的“酸甜苦辣咸”,显然不属于同一概念,而是指“别样的滋味”。用作者的话说,“所谓六味,写的是味外之味”。也就是说,书中不纯粹是“就吃谈吃”,而是谈论一种“人生况味”,即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情味。像《黄瓜活吃》《白菜随想》《韭菜的辈分》《大蒜食经》《豆腐西行记》《面之高下》《大话稀粥》等篇目,大多属于“以吃喝为主线,增添些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作料,铺排之余略作发挥”的文化随笔。
作者既然是汪曾祺先生的长子,本书当然少不了与汪曾祺有关的趣闻轶事。汪朗爆料说,汪曾祺能成为美食家,与他的“大力襄助”也有一点关系:“我去商业部采访后,经常在书店转转,碰见有合适的小书就买上两本,回家孝敬老头儿。后来他写文章,用过书里不少材料,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是摆在桌边经常翻阅的。”就连“油条塞肉”,回锅复炸后极脆,嚼之可“声动十里人”这句话,也是从《清异录》小册子里“顺来”的。《臭食巡礼》中提到,汪曾祺对干巴菌做过具体描述:“干巴菌是菌子,但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油浸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清香气味。”对此,汪朗调侃道:“他老人家对干巴菌的味道说了半天,其实也没有他的孙女我的女儿小学五六年级时的一句评价直截了当:整个一股臭鞋底子味。”这段文字,把三代人不同的身份、阅历、性格等写得活灵活现,让人捧腹。这也是汪朗的独家资源,谁让他“近水楼台”呢?
本书不仅富有烟火气,也具浓郁的文化味和书卷气,自然也不乏“汪味”。《六味集》语言,有质朴平易的谈话风,又不乏冷峻幽默,还多了媒体人的严谨和智慧,多有“含泪的笑”。如:“由是,胡人穿的衣服便成了胡服,跳的舞为胡舞,吃的饭为胡食,说的话自然就是胡话了。”《 假如餐桌少了胡食 》“当时江南的豆腐滋味要远胜于宫中,极品豆腐未必就是真正的极品,不过是占了个名分而已。豆腐之外的极品,亦应作如是观。”《豆腐的贵与贱》“这也是宠物的共同特点,围着主人撒娇卖嗲可以,正经事情往往办不成。”《地羊际遇》“葱之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掺和,与各路蔬菜大牌都能对付,却不抢风头……调料中若缺了葱,便会让人觉得不够地道……小角色在生活中也是离不开的。”《葱之品格》等。全书像这样耐人寻味之处俯拾皆是,被誉为“五味之外的别种味道”。
作者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既纵向介绍众多美食的前世今生,又横向比较各地食材、工艺、口味等异同,可谓集古今中外、皇家民间等常见美食及其文化于一体,诚如著名文化学者朱延庆先生评价的那样:“汪朗的《六味集》具有“七性”和“五亲”,即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雅俗性、亲民性、文化性、开拓性,亲馨、亲和、亲美、亲近、亲惜。”
如果说美妙的音乐可以“余音绕梁”,那么,汪朗老师的《六味集》则“余味悠长”。口袋书一般大小,“舌尖主义文丛”随笔,让人爱不释手、读而不厌。有时间,不妨去读一读,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呢!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陈玉华 | 味中之味 味外之味——美食背后的文化探寻与情感寄托
【汪迷部落】卞玉兰 | 听汪朗讲述“六味”故事——汪朗新著《六味集》分享会侧记
【汪迷部落】徐 松|名言之中意蕴丰——我读《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迷部落】徐 松 |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汪曾祺《我的家乡》
【汪迷部落】徐 松 | 被水浸润过的文字——读汪曾祺《我的家乡》有感
【汪迷部落】徐 松 | 吆喝声中寻“汪味”——读汪曾祺小说《职业》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