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三秋”拉开了战幕。秋收,按照“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的要求,基本结束了。下一步,将进入小麦播种的“秋种”的农时。小麦要想稳产、高产,三沟(麦垄墒沟、内沟、外沟)配套、排水降渍、固根稳苗非常重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及至本世纪初,麦垄墒沟都是依靠人工开挖的。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高中时期的秋忙假,或毕业回乡后,挖麦垄墒沟,便是我们准男劳力的农活之一。挖麦田墒沟是个体力活,早上母亲总是做些硬实的早饭给我吃,如隔水炖糯米粉、摊煎饼、煮干面疙瘩等。开挖墒沟,先得将已经耕翻过的麦垄沟里面的碎土铲净,并将沟底铲平,在麦垄沟两端插上木桩,拉上塑料绳,然后沿着拉直拉紧的绳子,用大铁锹开挖。大锹开挖的墒沟一般二十公分左右宽,四十公分左右深。每锹挖出来的泥块,沿着墒沟左一锹、右一锹堆放,让破垡的女社员破碎、整平、整直,使麦垄整齐划一。墒沟开挖好了,还需将沟底的碎土清理干净。墒沟通向田块两端的内沟,内沟再通向一片方整外侧的外沟,外沟则与整个圩口的排涝河道相连。这样,麦田的三沟就算完整配套了。我们半大小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搬大锹、挖墒沟,一天可以挖一百二十米到一百五十米。这一锹一锹重复的力气活儿,干到收工时,身骨子累得就像散了架似的,晚上像头猪一样沉沉地睡到天亮。
为了减少麦垄墒沟的占用面积,增加实际种植面积,以达到增加小麦亩产的目标,农机具生产单位改革挖墒沟的锹形,将平口大锹改为“月牙形”小锹,这样开挖出的墒沟宽度就只有十多公分,平均减少十公分左右,亩均增加种植面积约为二十五平方米,即可增产3.5%。平口大锹是有蹬脚的,开挖时用脚踩锹,可以省些力气的;使用“月牙锹”挖墒沟,虽然锹身轻便了些,但全靠双手抓着锹柄,使劲将锹向下扦压,自然要出更多的力气。因为是双手着力,加之缺乏用锹的技巧,手掌心磨出了一个个水泡。晚上回家将水泡挑破后,伤口处钻心似的疼;可第二天、第三天还得忍痛继续干,直至水泡变成了老茧。此外,月牙形每锹的进度小于大锹,每锹的效率达不到大锹的二分之一。可熟能生巧,挖了几天,我们每天还是能挖到一百多米。
用月牙锹开挖墒沟,减少了一定比例的墒沟占用面积。在此基础上,公社领导和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又琢磨出一种暗墒开挖的新方法。先用平口大锹开挖出一条浅沟,沟深约二十五公分,宽约二十公分。然后将底层铲平,用农机具制造单位新煅打的“U”形的小方锹,再开挖一条约八公分宽、二十公分深的小沟。接着将方形小锹挖出的方形泥块整齐排列在小方沟的上面,再将大锹挖出的泥土回填到沟里(平铺在方形泥块上面),并与两侧麦垄一起整平。这种开挖的暗沟虽然耗工较多,但基本达到麦田墒沟“零占用”种植面积。仅此,单位面积可净增产约6%。
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为了拓展更多小麦增产的途径,开挖麦垄墒沟的农具和开挖方式不断改进,但始终离不开人力开挖。
后来,为了解放劳动力,农机技术部门研制出“暗墒开挖机”。将开挖暗沟、直径约12公分的“子弹头”插入麦垄沟下面的土层,在麦垄两端的手扶拖拉机上加装卷绕钢丝缆绳的绞盘,钢丝绳拖拽“子弹头”,在泥土层里钻出暗墒沟。暗墒沟的两端与麦田地块的内外沟相连接,以达到排水降渍的效果。再后来,农机装备部门又研制出技术更为先进、功能更加齐全、综合效率更高的联合播种机械、联合开墒机械。
今天,“一望二三里”的秋播田野里,再也见不到牛耕、人耘、肩拉、锹挖的场景。“开挖麦垄墒沟”这一农事,对于90后、00后新生代而言,是陌生的,只能到“农事馆”里去参观、去体验、去感受了。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