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迷部落】王荣桂 | ​​我家“汪迷”小欢喜

文摘   文化   2024-11-02 00:02   江苏  
【第二届汪迷文学奖】投稿选登

我家“汪迷”小欢喜

王荣桂

自第一本《人间草木》及《人间有至味》等相继请回书架;当参加完汪曾祺长子汪朗、女儿汪朝在扬州举办的《我们心中永远的“老头儿”汪曾祺》读者分享会,从此结束了所有祺文碎片化阅读模式。

近年来,随着阅读渐增,慢慢地,对汪老作品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想法和感受,并时不时与家人分享。读物的选择,得到了认同支持和呼应,不经意间,连上幼儿园的小外孙(小胡同学)也欢喜上祺文阅读。

最初,以为他只是翻着玩的。直到发现他在读汪老爷爷的作品时,全神贯注的神情里,好像有那么回事。不仅如此,他在看书时不断发出咯咯的笑声,这让我不可思议。奇了怪!难道他真能读懂汪老的文章?

是哪里好笑?我经常这样冷不丁问(十足的怀疑)。

他指着《人间有至味》之昆虫备忘录中:

《蚂蚱》……蚂蚱头尖,徐文长曾觉得它的头可以蘸了墨写字画画,可谓异想天开。

笑着,读着,断断续续,又拿小手捂着嘴再一番哈哈哈道:“蚂蚱头能写字,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河北省人嘲笑农民谈吐不文雅,说是“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说的也是蝗虫。蚂蚱还会打喷嚏?这真是“遭改”庄稼人!

“哈哈!蚂蚱打喷嚏,可别把吃的草给喷出来啊!咯咯咯!”

《花大姐》……瓢虫是昆虫里面最漂亮的。北京人叫瓢虫为“花大姐”,好名字!

“花大姐!虫子又不是女人,它咋就叫大姐呢?”

这回笑的东倒西歪,索性将脸埋在书里。仅这些段落,他不知翻了多少回,每每开怀大笑。

“妈妈!汪老爷爷说了,瓢虫只有七星、十四星、二十星,请告诉你的学生,不能画错哦!”他把书在专业老师面前。

看似不经意的细小知识点,对从业者来说颇为重要。

《端午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不管在哪,每每吃鸭蛋,在敲破空头的那一瞬,期待的眼神会紧盯筷子与鸭蛋之间。“咦?怎么没有汪爷爷说的‘吱’的声音?”

在这本书里,笑点更高的,当数《我的父亲》里一段:

……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我记得我拉的屎是热腾腾的)。我兜着一裤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

这是哪里好笑?

他指着“热腾腾”、“一扭一扭”两个句子,又一次笑趴在桌上。

每次,毫无准备的听他突然笑出声,都有错失这一幕幕原原本本的稚真镜头。

一天,小家伙把汪老的书捧到我面前,轻声道:

“阿桂,看这里!”

“哪儿?”

《七彩云烟》之《采薇》一文,汪老写到昆明的米线浇头很多,其中有“爨”肉一词,他淡定地指着:“有个拼音标错了。”

“不会吧,我是查字典的啊(怀疑并高度自信)。”

“爨”(can)声母c后面,应该有韵母u(cuan去声)。”

他立即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很快找到“爨”字摊在我面前。

“哦!我错了。”

那一刻,我使劲搂着他……说实话,虽愧犹慰。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读汪老文章,至今不知该字怎么读、啥意思。遇生查典是我慢读习惯,尤其这么生冷的字,平常不大用到。注上拼音,本想给人带来阅读方便,不料还是忽略了细节。

知识面前,没有长幼。这个小小插曲,被我牢牢地记在《人间有至味》P288页。

阅读汪老书藉,已成当下家庭的风向标。目前而言,仅有书藉,小胡同学的阅读,明显超我之上。

某日晚上与他视频,另一端,他正捧着汪老爷爷《万事有心 人间有味》。他要给我读《四方食事——口味》里的一段,汪老爷爷描写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尤其山东人特爱吃葱,吃煎饼、锅盔,没有葱是不行的。

“阿桂,你听,哈哈!咯!咯!咯!”

没等开口,他自己先笑成一团。

……有个笑话:婆媳吵嘴,儿媳妇跳了井,儿子回来,婆婆说:“可了不得啦,你媳妇跳井啦!”儿子说:“不咋!”拿了一根葱在井口逛了一下,媳妇就上来了。

据我所知,这一篇,小胡同学应该是读了无数次。奇怪的是,每次他都笑得这么开心。

“这一段有什么让你笑?我问。

话音未落,他又一个“不咋!”......自己亦已前仰后合。

仅这个故事,他从南京读到扬州,从扬州读到南京。小小的孩子,不知道他在此桥段究竟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发他反反复复的阅读兴趣?诸此,不举。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笑,他的快乐,是真正发自内心!

汪老作品越来越被吸引,书本里描写的一切,已在不断激发他好奇、向往与探寻的欲望。关于高邮,关于西北,关于西南,关于美食……于是,开始有了第一次汪馆行。

2022年10月3日,室外罕见高温,馆内春意生辉。从汪老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到 小说家汪曾祺”、“散文家汪曾祺”、“戏剧家汪曾祺”、“美食家汪曾祺”等,一家三代人有集中、有分散观赏各个主题。当参观汪曾祺在京书房内的所有物件时,小胡同学显得仔细,认真,专注。

在汪老独创的美食:图文并茂的油条搋(chuai)肉泥面前,小小他一蹦好高,“啊!油条还可以这么吃?”当场已垂涎欲滴。

在“戏剧家汪曾祺”主题,小胡同学第一次戴上耳机聆听《沙家浜》片断《智斗》。不经意间,看到他的小脚已跟着音乐在掂拍子,神似“如痴如醉”。

“听出什么了吗?”我又疑惑的问道。

“能听出来,唱的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还有什么‘人一走,茶就凉’。”

“你还小,慢慢地,就会懂了。”我说。

2023年,小胡同学得到一份家庭学习基金(含跟着祺文去寻访),奖励《汪曾祺小说全编》一套。他满心欢喜,说自己收到了心爱的礼物。暑、寒两个假期,已被他读的差不多。《鸡毛》里文嫂的鸡,究竟在什么时候被金昌焕偷偷宰杀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汪老爷爷说了: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在家里,管你叫“阿桂”就不会生气了。

汪老爷爷还说:……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在家里,希望爸爸别总是那么严肃。

通过阅读《汪曾祺小说全编》,关于沈从文,关于湘西,关于凤凰古镇,也已被纳入家庭寻访计划。祺文阅读,已在家庭生活中慢慢产生了影响。意想不到。

欢喜一个人,就会欢喜上这个人所在的城,且毫无理由。2024年4月5日,小胡同学再次提出高邮行。

这次去到汪馆,轻车熟路的他已当起了向导(第一次他爸爸没来)。到处介绍完后,便把大家“甩”一边,自己直接到“戏剧家汪曾祺”主题去了。第二次戴上耳机,老练很多。

“唱的什么?”我问。

“知道!这是阿庆嫂与刁德一斗心眼。”

“啊!!!什……么?你这是从哪儿知道的?(惊疑)”

“不记得啦阿桂!汪老爷爷《人间有戏》里就这么写的呀!”

哦!我一时无语。对小胡同学阅读汪老爷爷文章不怀疑了。这回,他听京剧《智斗》也能与文本相结合了,真的信。

听完戏曲,阶梯老位置坐下。书架上一次取两本,捧读一本,腿上搁一本,再不肯挪动。

在高邮,小胡同学除品尝了汪老爷爷笔下的一些美食,同时也亲近湖水,见到鸭群,触摸芦苇,白鹭腾飞。这是在课堂上,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收获。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博物馆就是最好选择。小胡同学第二次高邮行,以参观博物馆为压轴。《在高邮通史陈列》展区,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等,特别在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猪形陶罐、炭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橱窗,小胡同学认真阅读文字图片,被高邮地区古老的文明所吸引。在《里下河民俗风情展》板块,旧时高邮街市店铺、街面活动、水中劳作等高邮的风俗民情,感兴趣,甚欢喜。

无论是人骑在马在草原上漫游;日落黄昏下的蒙古包;雨后的草原一片碧绿。还是蒙古所有的奶食,以及现杀、现煮、现吃,非常鲜嫩的“手把肉”;更有一种特别美味的“拔丝羊尾”。汪老在《人间有至味》之《手把肉》写道:

……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

阅读汪老爷爷笔下文字,小胡同学已对内蒙古产生了浓厚兴趣。2024年6月,以家庭名义“跟着祺文去寻访”,正式开启。

面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他在碧绿的草地上尽情打滚,在蒙古包听故事,喝奶茶,尝美食。当然,品尝汪老爷爷笔下正宗的“手把肉”,那是必不可少。

在内蒙期间,喜爱历史的他,还特别拜谒了元上都遗址,近距离了解到蒙元文化的发祥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家庭式内蒙寻访,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不过,对于小胡同学来说,他还有计划——新疆。

“汪老爷爷不是在《手把肉》文末,也提到了新疆的手抓羊肉吗,那里的吃法、风格、礼仪较之内蒙有所不同,下次放假要去看看。中亚文化,西域风情,我想要了解。”他说。

2024年7月16日,《汪曾祺小全集》一经面市,小胡同学第一时间拥有了这套书。得知这是远从北京又帮加盖了汪曾祺印章时,他把精巧便携的书抱在怀里,感恩激动,满心欢喜。

2023、2024年,汪迷部落先后组织了“寻访汪曾祺足迹云南行”;“寻访汪曾祺足迹张家口、大同行”;“寻访汪曾祺足迹北京行”三次活动。个人原因(足伤恢复期),错失第一次云南寻访,又因《昆明的雨》,既是第一本汪老书里读到的文章,又是第一篇用文字形式生成了祺文读后。作为初级汪迷,不免遗憾。

“阿桂,别担心啦!我们帮你去。”

知道这事的小胡同学,总是用这样的语气安慰。

2024年暑期,第二次家庭寻访——“飞”云南。

在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毕业校友录,文学院中国文学系217名学员中,小胡同学很快找到了汪曾祺三个字。他激动地喊道“看到啦!第四行,第四行!是汪曾祺爷爷!”

阅读了《西南联大中文系》、《跑警报》等文章,西南联大深厚的人物,历史,吸引着来自金陵古都的小胡同学。观旧址,流连忘返。游新区,激情愉欢。

熟读了汪老爷爷《人间有至味》之《昆明的雨》、《诸菌》、《菌小谱》、《米线和饵块》等作品的小胡同学,对书中描写昆明各种菌的名称已如数家珍。《菌小谱》里,有一个样子最好看的鸡油菌,有一个样子最难看的干巴菌。后者,是他的心心念念。

……像被踩过的马蜂窝,颜色如半干牛粪,乱七八糟,当中还夹着许多松毛、草茎,择起来很费事。

其实,大部分菌类食材,当地或网购都能买到。惟有《昆明菜》里提到的“气锅鸡”,这个神奇的“培养正气”,始终对小胡同学有着神一般的诱惑。昆明期间,地道美味的菌类,着实感受到汪老爷爷笔下的不可名状。虽不是在正义路近金碧路上的气锅鸡专卖,但也真真切切“培养了一下正气”。可谓:汤清如水,鸡香扑鼻。

昆明寻访后,已步入小学三年级的小胡同学,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外,阅读仍是他的喜好。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吧?”

“别担心啦阿桂!毕竟我是读汪爷爷书的。”

感觉到他的自信。

闲暇时,线上线下交流时,免不了谈些汪老爷爷文章,这已成为家庭常态。尤其当人物、故事与文章题目发生混淆错乱时,最先给出答案的,一定是有着四年祺文阅读经历的小胡同学。在当下庞杂又琳琅满目的读物面前,坚持以“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的汪曾祺为阅读导向、为日常欢喜;以这样充盈、丰富、温情的书籍滋润身心,小小的他,童年时期,快乐精彩。

(写于2024年10月30日)



汪迷部落工作室

热销图书


《风物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风雨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永远的父亲母亲》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文学家的秘境》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定价86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重磅消息|“第二届汪迷文学奖”征文评选启事

【汪迷部落】王荣桂|祺文读后:生死跳板——《大淖记事》系列之㈠

【汪迷部落】王荣桂|祺文读后:市井风情——《大淖记事》系列之㈡

【汪迷部落】王荣桂|祺文读后:苦尽甘来——《大淖记事》系列之㈢

【汪迷部落】王荣桂 | 无声不夏

【汪迷部落】王荣桂|我认识的漫画家沈春雷

【汪迷部落】艾浓|凉粉奶奶

【汪迷部落】艾浓|狗·宠物

【汪迷部落】艾浓|祺文读后——三个小长辈

【汪迷部落】艾浓|“王子”荣耀——扬剧《郑板桥》观后

【汪迷部落】艾浓|惦念那口“馊”的香

【汪迷部落】艾浓|魅力淮安行

【汪迷部落】艾浓|蚕豆正当时

【汪迷部落】王荣桂|祺文读后——两个人的黄昏

【汪迷部落】王荣桂|推开那扇门——记寻访汪曾祺足迹北京行

【汪迷部落】王荣桂|默默地告诉您——记寻访汪曾祺足迹北京行

【汪迷部落】王荣桂|多情的雨——记寻访汪曾祺足迹北京行

【汪迷部落】王荣桂|走亲访友汪迷高邮行

【汪迷部落】王荣桂|祺文读后:《桥边小说三篇》之《茶干》

【汪迷部落】王荣桂|收获温暖

【汪迷部落】艾浓|冰凌的味道

【汪迷部落】艾浓|逗蟹

【汪迷部落】王荣桂 | 画家和清洁工

【汪迷部落】王荣桂|四合院的光和泪——“寻访汪曾祺足迹”张家口大同行(1)

【汪迷部落】王荣桂|在孤寂中产生不朽——“寻访汪曾祺足迹”张家口大同行(2)

【汪迷部落】艾浓 | 祺文读后:同样的晚饭花

【汪迷部落】艾浓 | 三听苏北说汪老



【投稿注意事项】为让更多外地汪迷朋友文章及时安排推送,高邮本地作者如果在高邮本地其他公众号已经推送的文章原则上不再重复推送,以保证尽可能多地安排推送阅读研究汪曾祺作品的读后感、随笔、评论、论文等,更多地安排推送实践汪曾祺文学主张“小温大爱”、“人间烟火”、“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作品。作者投送稿件如果10天内未能推送,可自行投送其他平台。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

汪迷部落
汪曾祺老,祖籍高邮,文学新声,人文人性,惠泽当代,影响久远。爱汪老、读汪文,爱人生、写人生,组建“汪迷部落”,供大家交流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