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做法多,吃法也多,油糖炒圆子,便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一种最普通的吃法,它以简单,易做,便捷,香甜,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我家乡,由糯米雪做的圆子,俗称叫汤圆,基本没有叫元宵的。因此,平时就叫搓圆子,下圆子,炒圆子,吃圆子,还有包圆子,不是现在市场上卖的那种鹌鹑蛋大的圆子,而是用猪油白糖、青菜肉糜、豆沙芝麻等做的馅儿,包好的圆子有鸭蛋大,过去一般大碗每碗盛三四个的那种。
奶奶烫雪子搓圆子,从不喊我,怕我捣乱,我见到面会伸手揪一块,两个小手像捏泥巴那样把玩着,最后那小团白面在手里竟盘玩到变了颜色,总有几只好吃的鸡子眼睛滴溜溜地看向我手里,我举手投足都会引来“鸡动”,从小手丫掉下来的碎面屑,成了它们风抢的美食。其实糯米粉黏手,不好玩的。奶奶搓好圆子逐一摆在筛子里,烧开水下圆子时,如我在场,总会不厌其烦地念叨:筛里一趟小白鹅,骨碌骨碌翻下河。既形象又风趣。
炒圆子的制作过程跟正常圆子一样,区别在于炒的圆子比平时吃的实心圆子要小得多,因为小点易炒易熟易入味,其关键在于搓的两个面条要细,好揪小面剂,它是搓好小圆子的坯子,随着两手仿如两扇石磨片快速转动,面剂由不规则变为圆形,别人搓一只,我奶奶搓两个。圆子搓得圆不圆全在于手上力道、手感和实践经验,一个个被搓得滚圆滚圆特别惹人喜爱,我真想一口把它吃掉。
炒圆子不用下开水锅,直接下锅里炒。先倒一小勺菜油,如果挖块猪油则更香,加温至翻泡闻到油香时倒下圆子,大火快速翻炒几遍,使圆子个个上油均匀,这样不易粘连,又不粘锅,十来分钟后,炒至八九成熟,圆子外皮已成微黄色,放入白糖或红糖,少许桂花陈皮丝,再翻炒几铲,灶膛添把软草压住火苗,利用其小火热灰的余温,眼快手勤用水瓢舀约二三调羹清水,一手拿锅盖,一手顺锅沿沥水,呲的一声,锅里腾起一团白雾,说时迟那时快,用最快的速度盖上锅盖,将水蒸气闷在锅里串动。片刻,便可盛盘上桌。外黄内嫩,黄而不焦,十分诱人。圆子发出呲呲碎响,筷子第一时间发起冲锋,奶奶提醒:慢点,滚烫,嘴内皮烫掉得了。母亲则会大声关照:小心点,烫呢。我夹一个入口,在嘴里打了几个滚,不敢闭嘴,不停哈气,逮住机会在舌头配合下上下牙才快嚼几下,赶紧喝口半凉的稀粥汤,再猛嚼几口哧溜下肚了。
圆子金黄油亮气泡泡的,也有个别炕出煳斑点,这些不影响口感。糯中有嚼劲,细品中耐回味,既保留糯雪圆子的自有本色,又叠加油糖爆炒后的金黄亮色。奶奶说,最后洒水的目的,是利用热气炝熟圆子,给烤硬的外皮回点软的机会,这样吃起来满口糯软香。奶奶不识字,说的话蛮有哲理的。我长到十几岁,在叛逆心理驱使下,自己尝试过炒圆子,最后不洒水,烤出又硬又厚的粑子,趁热时吃很快下巴托子牙嚼酸了,冷了硬到更难嚼,还粘牙,不留神腮帮子吃出血泡子。至此不得不佩服老人的智慧,我猜想他们一定也有过我的小聪明的经历,才得到最佳炒圆子的技巧来的。圆子一次炒一盘子,如果多了就要分开两锅炒,撒不开来触热不均会有夹生圆子,也容易结成圆饼,炒成一个不靠一个的圆子,应该是油糖炒圆子的最佳境界。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能够吃上炒圆子,是件值得开心甚至是显摆的事,做田间重活耐饿些。奶奶离开后,母亲炒得跟奶奶一模一样的圆子,离开母亲,我也偶尔炒油糖圆子吃过,放一点点的糖,总觉得少了过去那个味儿。实质上是想解个馋,而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思念。也是里下河广大地区的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家庭美食,传承已久,成为饮食文化。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依然渴望品尝奶奶亲手做的油糖炒圆子。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