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三篇),是汪曾祺1946年逗留香港时所写。《芋头》中,汪老浅及自己当时的遭遇。《豆芽》和《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想必是受《芋头》触发而一气呵成的。
“一个好人,怎么活都活不好。”(仓央嘉措)
借物咏怀既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也是大自然给与共情者的馈赠。一花一世界,一土一如来。
俞陛云《诗境浅说》云:“过贾宜宅云‘寒林空见日斜时。’用庚子鵩鸟事,隋宫云‘终古垂杨有暮鸦’用隋堤栽柳事,桃花云‘怪他去后花如许,记得来时路也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善借如汪老,自号“芋头居士”“豆芽先生”“残柳坚客”又如何?
忧愁挑人,它怕经历丰富的人。经历多了,欲说还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46年夏天,汪老离开昆明前往上海,途径香港,逗留期间写下《生机》自勉。一个26岁的青年,在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前途渺茫之际,煤堆中几片碧绿肥厚的芋叶给了自己气。那个像极了自己的芋头,在生活的煤堆里,借着生长勇气,积蓄豆芽般的力量,期望自己像残柳那样在束缚中不断长大,长高。人可以穷,可以孤独与迷茫,但不可轻易自弃。世间哪有易事?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只身“北漂”,发誓要用一支笔为自己写出一番天地。汪老同样用了较长时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认准了就干一辈子。在后来的坎坷人生中,汪老用文字超脱苦难,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在平凡的生活中,抒发生活的热爱。中国多了位广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巨匠。亦庄亦谐,亦师亦友。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芋头》) “从前慢”的年代,鸿雁传书是一份迟来的爱,当下只能靠自己消化。伟大的艺术品大多产自孤独。来自芋头的“一点生活的勇气”更像中药,能治本。现代人不太相信中药,莫名其妙。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豆芽》)秦老九将点剩的豆子弃在一块石头下,还说了声“去你妈的”。立夏后不意间发现这块石头升高了,力量竟是来自他丢弃的豆种。我们曾学过《种子的力量》,惊叹于生命的原力。我们是否也曾“去你妈的”遗弃过“种子”。曾有过共鸣的书,帮助过你的人,令你感动不已的话,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如阳光雨露般呵护初心。初心即种子。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看到这句话使我想起曾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小树为何会长大?林林总总的答案在“小树自己要长大”面前显得过于人格化。伤疤是成长的组成部分,融于生命。在过去20年的职业生涯中,多少次都是“小树自己要长大”愈合了我的伤疤。铁蒺藜之柳,在我心中不断长大,长高。
生活在爱这点什么的同时,需要勇气,需要力量,需要在束缚中突破,需要在“怎么活都活不好”的悖论中砥砺前行。香港那年,凄恍叩问初心,无聊折磨进取。“欲说还休”,提笔向纸倾诉,用另一种方式了解自己,同时理解自己和他人。写作——内省——生命的提升——自我的重塑。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汪曾祺|生机
【汪迷部落】葛文静 | 师恩的承载与铭记——读《师恩母爱》有感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