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183】一个英国人,跑到歙县的英川,开了民宿,缘分啊!
司马狂/文
歙县旱南,有两个村子,一个叫英坑,归杞梓里镇管辖,一个叫英川,属于三阳镇下辖村庄。稍不留神,就会混淆起来。英坑之前已经在《行走徽州》系列写过,今天我们要去的是三阳镇白石源行政村的英川村,这也是最近连续三篇白石源村系列文章的终结篇。不过,白石源行政村下辖尚有好些个村庄,也是值得走一遭的,那就只能留待下次再续上了。
其实,我感觉英川这个地名,你叫它英坑也是合情合理的。坑者。沟壑之地,两山夹一坞的徽州村落多数都符合这个概念,英川亦如此。但相较于坑,川则为山间平坦且地势低的地带,你看其本质也符合英川山间夹坞的地形。又,川又有水流之意,在坑的地貌之上,又添了水流的泊泊流淌之意。英川就有“川”,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河,有个极为动听的名字——涵英河。坑与川,两者相较,常人听着明显川更为文雅一些,但我们要知道,他们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雅化成“英川”这个地名之前,此间名为“隐将坑”,你看用的便是地名里常见的“坑”字。之所以有这个奇怪的地名,据说是北宋末年,方腊起义,麾下有队伍在昱岭关一带,被宋军打败,这支残军一路往歙县方向撤退。军中的将领误打误撞,逃入目前英川的位置。紧追不放的宋军,远远瞧着他们,可赶到近前的时候,忽悠就没了踪迹。当地方言谓之“隐塌了”,后世遂命名为“隐将坑”。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可你仔细琢磨这里毗邻清凉峰,人一旦跑进去,想要找到确实是不容易的。所以,到民国时期这里也就活跃着游击队,毕竟随时都能“隐塌”。
传言中,方腊这支队伍里的残兵败将,在宋军撤退之后,就在隐将坑就地生活了。可这些人的相关留存,在当地却是杳无踪迹的。反倒是我一个朋友,曾在隐将坑村民家中收到过一个流星锤,以他的经验推断,当为宋代的物事,可惜的是实物我不曾目睹,不然倒是隐将坑历史的绝好佐证之物。如今占村内人口大头的洪姓,则是明末清初时期,由三阳迁居而来,始迁祖是洪守宏。我在村内能找到的洪姓宗祠是宝善堂,修建于清代乾隆葵亥年,不过可惜的是,因为祠堂内有办事用的桌凳碗筷等物,平日里都是大门紧锁的,我也未能入内一观。
除去洪,英川另有汪、李两大姓氏。其中,汪姓始迁祖汪士财与洪守宏是同时代的人,洪迁英川、汪从杞梓里的石岭迁居社屋干。洪守宏去三阳办事,都会经过社屋干,一来二去洪汪两人就成了至交好友,于是洪守宏邀请汪士财搬来英川居住。此后,汪姓与洪姓又缔结姻亲,两姓在这大山里相互扶持着。在村子的僻静处,汪姓在光绪十六年就建有“永昌堂”。我去到永昌堂的时候,整个建筑已经修缮过。这原本住着众多汪姓族人的众屋,如今里面只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汪树高,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白石源的(土)在头村,阴历六月接太尉的文章。和(土)在头类似,英川也有自己的民俗,不过这边接的不是黑红两太尉而是观音娘娘。英川人对于观音的信仰由来已久,当地传言,村内来龙山山脚岩缝有清泉流淌而出,为着这股泉水,洪守宏建屋而居,此泉也有了“娘娘水”的称谓。村内的观音阁始建于明代,香火很是鼎盛。旧时逢闰年,前一年的腊月初八,乡人以红纸蒙面,将观音神像送往清凉峰下白云古寺,交给寺内僧侣供奉。待到来年,村民们择取良辰吉日,全村出动前往白云寺接回观音神像。接观音时候,不仅有鞭炮,更有地戏演出、舞龙舞狮、腰鼓队表演,用宋丹丹的话说,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英川最有特色的建筑物,莫过于毗邻观音阁的“义本堂”。说它有特色,是因其正门之上,有石刻匾额,上书“栢操抚字”四个大字。所谓栢操,形容的是女子夫死不再嫁的节操。而抚字是抚养的意思,两者结合就是女子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人,独自艰难抚养孩子长大的意思。这位伟大的母亲何许人也?匾额上款写着“程氏清漂洪开义妻”,下款是时间“嘉庆丙子桂月”。偌大的义本堂,建造者是歙县南乡颇有名气的镖师洪本美,他尚在襁褓之中,父亲洪开义就英年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在洪本美事业有成后,建造房屋的时候,自然不会忘了老母亲的辛劳。这份母慈子孝的传统徽州人家的家风传承,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在这门楣上的匾额中感受得到。
和大多数徽州传统村落,几乎见不到外人不同,你到英川去,时不时就能见到几个外地人,而且这些外地人中又多为国际友人。老外们夜宿英川,白日里就骑着自行车往周边去游玩,这成了旱南三阳一带的一道风景线。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外国人来英川,全是冲着这里的民宿“野趣乡居”。野趣乡居的老板是个英国人,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英川,可谓双英相会。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他,反正他就选择在英川租了村民的老房子,统一改造成了民宿。英川的山水,周遭旱南一带的景色,都是能够吸引很多外地人的,一个外国朋友能够有此慧眼,足以让我们所有歙县人将他引为知己!
兜兜转转一圈,即将离开英川村的时候,终于见到一栋洪氏开门的老宅,此宅名为“福龄堂”,洪氏先贤本祝公清初所建。按照房子正面开窗的位置,再加上房子的高度,很明显能够推断出来,这房子是三层的,完全不藏着掖着,不搞什么“明二暗三”,直接就堂而皇之地告诉大家我是三层楼。房内堂前有木匾,看款识题写者是歙县县委前常委、统战部部长程兵。据说,原本宅内有老匾,亦为县官题写,可惜的是被宵小之徒窃走了。于是,福龄堂后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洪振秋请了程部长题字,斯人已去,没想到在英川还能见到程兵的手迹。只是不知道,洪振秋大作《花窗》里,又有多少福龄堂先辈的故事在其中呢?
其实偌大的英川村,可写的东西太多了,仅古宅就还有青云书屋、德山屋、善跃屋、承华堂等,更何况还有那神秘感十足的隐将洞,匆匆忙忙的步伐,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而已。我在期待着,整个白石源这一片,能够借着清凉峰、上坦梯田的东风,吹响自己的乡村旅游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