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185】南屏没有晚钟,72条巷落构成了徽州建筑的“迷宫”
司马狂/文
古筑村子转悠一圈后,得邵总叔丈人盛情款待,一行人喝得都略带酒意。邵总安排我们去往两公里外的南屏住宿,到了南屏景区入口处,等着民宿主人来接我们。入得民宿,其他人早早睡下,唯有我酒劲上涌,愈发精神。于是问民宿主人讨了杯茶水,攀谈起来。老两口守着祖宅改建成的民宿,生活有滋有味,颇让人羡慕。他家院内,有一栋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墙上的开窗和传统徽派建筑截然不同。问过方知,此楼被当地百姓称为“小洋楼”,也就成了老两口民宿的名字。不过可惜的是,夜晚太迟,未敢央求入内探究。翌日又早早离去,终究还是没能登上小洋楼楼顶的亭子一览风光。
许是因为前夜宿醉的缘故,第二天一大早我就醒了,天才蒙蒙亮,我自行打开门闩,把摇头晃脑跟着我的小狗赶回家,我就自行逛起南屏村来。小洋楼出来,左边有“同丰铺”,墙壁虽然新粉,整体的风格却没有变动,只是大门和铺门都紧闭,实在无从知晓内里卖的是什么物事。而在“小洋楼”的正前方,则是一座叶氏支祠,这祠堂明显修缮过,和同丰铺一样也是铁将军把门。待到我村里转悠一圈回来,此间也未见开门,或许是因为我来的时候是旅游淡季了吧。
按照村内的指示牌,隔壁就是冰凌阁,于是我钻进了巷子,巷落幽深,粉墙高耸,很明显是一个大户人家。继续往前,在巷子的尽头,终于见到了它的正门。如我在古筑文章里所言,黟县人建房采用八字门的人家比较多,这栋房子也是如此。门上砖雕多有破坏,抬头能见精致的鸱吻,虽然时隔两百余载,依旧能看出鼎建房屋时候主人的用心。据说院内腰板雕有“西湖十景”,木雕以梅花、冰凌为主,是谓“冰凌阁”。走过巷子,转身回望,墙上有人用红色油彩写着“冰凌阁”,其上有窗,窗非小窗,已然有些不同,且又在窗上建有圆形小弧拱,莫非也是受到西洋人的影响?
因为排版的需要,我一般拍照都是用横屏构图。可一旦你到了徽州,你会发现很多时候,面对着高高的墙壁,你要想让人看出它的效果来,你就不得不用竖版构图的方式来拍照。甚至于你还得用0.6倍广角才能把房子整体拍进去,原因就是徽派传统建筑实在是既高且阔。在我查看南屏村落照片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大量的照片都用了竖版构图。不过你也要明白,能逼着我一直用竖版构图方式的村落,大抵都是豪宅林立的。毕竟南屏从元末叶姓入住以来,早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家族同村而居的格局,人口更是超过1000人,各姓都是人才辈出,如今还完整保留着100多栋传统老宅。
不过实话说,任何事物看多了也就没有吸引力。徽州古建筑我虽然没看厌,但大多数的徽派建筑我已没了惊喜感,然而在南屏的巷子里,我却一下子又有了惊喜。那是因为一栋徽派古宅的门边上,有两个窗户,它居然是“卍”字形的。墙上有烟囱外露,可见此门背后定是厨房。那一扇卍字窗紧贴烟囱,或许正是锅爨头附件的位置。让我好奇的是,究竟是主人家是佛教徒的缘故才修了卍字窗,还是说纯粹是彼时的匠人一时心血来潮,才有此窗?这或许只有宅子里的主人才能知晓答案了吧?不过,作为游客倒是可以寻到这窗户留下点与众不同的照片。
走在南屏村中,时不时就会出现新的巷陌,巷子口有门洞,洞上门额题写着巷子的名字,这也算得是徽州大村庄的一大特色了。这些巷子的名字,不知道是何人所取,今人观之依旧能感受到文人墨客的文化底蕴。据说,整个南屏共计有72条巷子,一不留神就会走进迷宫一般。我倒不怕迷路,行走在村子里总归是能找到来时路的,毕竟再大的村子也是能走通的。徜徉在街巷间,因为早起的缘故,街道上没有几个人影,别说游客,就是本地居民也都鲜有,这种感觉才是游历古村落最好的时机。
越过几条街巷,感觉似乎出了村,路旁有树木林立,树干挺拔且粗壮,有亭隐逸在树林间。我去的时候,已是初冬,树上的叶子都黄了,窸窸窣窣地落了一地。趁着环卫工人没有上班,我轻轻踩在树叶堆上,脚下有嘎吱嘎吱的声响。树林另一边,有一汪大水池。贴近树林的这一边,村民引水而入,周遭砌上石板,有村内老妇数人,一边相互谈笑着,一边捣衣阵阵。可惜的是,我欲近前拍照,却被老妇人给呵斥了一顿。事后查阅资料才知道,这里名为“万松林”,若我再往前走几步,就能见到姚鼐题字的“万松桥”,实在是可惜得很。
在徽州人的传统里,家族里的几兄弟,通常都是长兄发达后,扶助弟弟们,当然亦有部分是其中某个兄弟发达了,再回头扶助其他兄弟的。且不论是哪种情形,他们大多会在发家之后,返回家乡一起建房,于是就形成了颇有如今常说的“和美”风气的“连排别墅”。几栋房子,紧紧挨着,甚至有些都有共用的一面墙,只是各自开门,自立门户。这样的情景,在移步换景的南屏很是常见,几乎每隔几步就能见到。如此,倒是可以深挖南屏的家族和睦的和美家风文化。
行行复行行,天空渐渐大白了,我脚步一直未曾停歇。一栋接一栋,南屏的古宅是真多,也是真的保存完好,走马观花的我也就只能看个大概而已,如果想要对南屏有深入的了解,恐怕三两日的行程都不够。那招财进宝巷里,也不知道究竟藏了多少富贾人家,你唯有亲身走近其间,才能深刻体会到那种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震撼感。两宅对面而建,高耸的墙,使得中间走人的巷子总是见不到什么阳光,夏日里绝对是纳凉的好去处,可惜冬日里就有些阴凉了。两家的门罩,似乎存了攀比之心,一个比一个精致,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南屏一隅,之所以能够如此富庶,我个人揣度,或许同村内叶、程、李三姓并立有着莫大的关联。你要知道在那个宗族势力强盛的时代,一姓子弟不能出人头地的话,整个家族在村落里也就会失去话语权。三个姓氏没有一家独大,相互之间的这种竞争,就绝对是良性的了。最初,南屏名为叶村,叶氏来此也并不久远,元末才自祁门白马山迁居而来。程与李是因了何等机缘巧合才来,我没查到资料,但在他们来了之后,叶村改为以村南山若屏风而得名的南屏,就足以证明三家之间的和谐共处。
今天我们回头看,南屏能够在一众徽州古村落里脱颖而出,既有其本身保留完整的优势,也少不了张艺谋的慧眼识珠,1990年上映的电影《菊豆》就是在南屏取的景。那时候我年岁尚幼,不知道电影的上映到底有没有给南屏带来轰动效应。但至少我长大成人后,对于南屏的第一印象便是张艺谋这部电影的取景地。当然,张艺谋拍过电影后的十年,李安的《卧虎藏龙》也到南屏取过景。只不过,几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如今的人们又还有多少人记着当年的电影呢?作为景区,南屏对于《菊豆》的宣传也就仅限于标注一下,这里是当年电影取景地。且不说人们是否还能记得这部电影了,你真心要以此为卖点的话,是不是应该适当让游客能够更多的对于《菊豆》有直观的感觉呢?仅凭文字和导游的介绍,或许达不到让人怀旧的作用吧。
偌大的南屏村走下来,腿都有些酸了,总算是循着人迹,步入村子最为热闹的区域。先让我觉得惊讶的是一栋徽派建筑,其外有几根苏联风格的立柱竖着,这几根苏式的柱子,我猜测应该是解放后,此宅为公家所用时候才改的。宅子名为“慎思堂”,按照我找来的资料看,其内保存完好,只是我无缘得见了。过了慎思堂,有叶氏叙秩堂,这个祠堂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由80根圆柱撑起,门口的抱鼓石不大,却很圆润。你想一下,自元末到成化年间,也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而已,叶氏一族就能建起如此宏伟的祠堂,可想而知这个家族的蓬勃生命力。
不知道是觉着叙秩堂不足以彰显叶氏的辉煌,还是因为叶氏又各有分支的缘故,在成化之后的弘治年间,叶氏族人又建了“奎光堂”。据说奎光堂是主祭叶家四世祖叶文圭的,那或许就是叶家在第四代的时候衍脉发家形成了分支。之所以叫奎光堂,村民的解释是要发扬光大叶文圭的品德,于是在圭上加了大,谓之奎光。这祠堂的五凤楼下悬着三块匾,分别是“钦点翰林”、“钦取翰林”、“钦取知县”,三块匾的主人分别是叶新第、叶逢年、叶新滋都是清代中的举。其中叶新第微时,得到了李家巨贾李宗煝的资助,这又进一步佐证了我对于南屏三姓是相互扶持的猜测,甚至我还敢进一步大胆猜测,三家之间必有姻亲关系。我这里说的姻亲不是定居之后相互通婚,我感觉最初三姓并立,或许就存在姻亲关系。
转完奎光阁出来,同行者催促着离去,我对比着景点示意图,总感觉还有好些地方未曾走到,便急急忙忙又去穿街走巷。本欲按图索骥去寻程氏宗祠,奈何地图标识不明,时间又紧迫,实在找不到,于是只能往出口处走。按照指示牌,我应该走到了李氏宗祠附近,可我四顾茫茫,怎么也看不到祠堂的影子。悻悻间,有妇人在浣洗,忙不迭询问李氏宗祠何在。妇答,边上即是。原来那李氏宗祠仅剩遗址而已,地基都在,附着其上的建筑物早就没了踪影。倒是祠堂遗址里那株银杏挣脱了束缚,跃身而出,和对面的老宅子形成了一幅极美的中国画。
作别南屏时候,冬日的暖阳正好在头顶,晒着让人很舒坦,村民们也吃过早饭,围聚在奎光堂前的坦上。我的匆匆一游,总归是不尽兴的。我想借着此文告诉所有人,黟县的南屏和西递宏村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的。你如果真的对徽州古村落和古建筑感兴趣,这里是真心值得你来此一游的。它虽然是景区,却没有热门景区的那种喧闹,商业化的程度也不高。尤其是得闲小住一两日,就更为惬意,也更能深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