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188】坑头:一村36座半桥,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体娱   2024-08-07 08:18   浙江  


【行走徽州188】坑头:一村36座半桥,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司马狂/

在婺源,叫坑头的村子有好些个。所谓“坑头”,坑者湾坑,这是徽州地区对于小溪流的称谓方式;头者,源头也。所以但凡叫坑头的地方,都是某条溪头的源头之处。我今天写的坑头,原属龙山乡,乡镇合并后隶属中云镇。坑头的湾坑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桃溪,于是村子也就另有一个名字,叫做“桃溪”。但如今,大家都称其为坑头,反倒把桃溪这个儒雅的名字给丢了。


(这不是个人坟,是孤坟总祭

之所以大老远,赶到坑头去,是因为早前就听闻,这个村子是著名的“桥乡”,一村之内足足有三十六座半的桥梁。未到坑头前,就已经在桃溪河上见到了两座石桥,一简一阔,一座供人越涧,一座有石阶而下以供浣洗。抵达坑头本村,见到的第一座桥名曰“五桂桥”,桥旁原本植有五棵桂花树,这桂花在徽州代表着科举中试,蟾宫折桂嘛。五桂如今仅剩一株,桂花未能留,桥却依旧如故。此桥始建于明初,后嘉靖年间的中书舍人潘永亨重建。


见到坑头的潘姓人家之前,先要经过两座庙宇。先抵“汪帝庙”,内供徽州太阳菩萨汪华,神像后挂有绸缎,有点类似吾乡婚宴时候堂前悬的舅舅送的被面、被夹里。边上排了好些潘姓先贤的名牌,瞄一眼都是达官显贵,这应当是当地有类似诸如游神的民俗活动了。汪帝庙前亦有桥——普济桥,这是嘉靖朝的南京户部主事潘铉鼎建的。桃溪水呈现S形的状态蜿蜒而出,我们也顺着它继续走,在去河对面的土地庙前,又有了济美桥。岸边的枫树斜斜长出,与古桥相映成趣,确实很美。


过了济美桥,脚底下的路就是石板路了。潺潺流淌的桃溪也不再是肆意流淌,而是被村民加以挟制。石头砌起来的磅,很明显有堤岸的作用,河流中间,借着水中石头,做了简易的堨。每隔不远,石磅边就有石阶往水里去,那里有水埠头,既有捣衣的妇人,也有洗涤菜蔬的老人。更为有趣的是,坑头村民把冬瓜、南瓜切成厚片。冬瓜直接挂在杆上,南瓜则是以棕皮结穿洞挂起来,两者都在日头底下暴晒。身为外乡人的我,属实没见过这般晒的,不过猜测下来要么做干菜,要么做旁的吃食吧。


如今的坑头,想要找齐36座半的桥,那真的得有熟谙当地风土人情的人带路了。主要原因就是很多桥因为修路的缘故,已然成为公路的一部分,你若不留神就会错过一座桥,当然,既然去了坑头,最想找的必然是那“半座桥”。民间传说,坑头修桥得是科举出仕之人,因为桥与轿,在大多数徽州地方的方言里是同音字,坐轿子的必然是官老爷。有清代富贾潘津热心公益,却没有功名在身。于是,村中耆老只允许其修半座桥,若是子孙后代中有中举者,方才可以修完剩下半座。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这座横跨在桃溪支流小河上的半个拱形桥,倒是颇有些意思。不过很遗憾,这座一边是券洞,一边是直角的半洞桥,终究是没能遂了潘津修座完整的桥的夙愿。


坑头的潘姓,自宋代迁居此地,以耕读传家,逐渐繁衍成名门望族。当地所谓的一门九进士,就是对此最好的写照。不过,整个坑头可不只九个进士,按照史料记载,坑头先后中进士15人,贡士9人、举人23人,自宋到清,126个坑头子弟入朝为官,另有62人有著作156335卷流传至今。村子沿河的岸边,就有一处旧宅,门上挂着一块木匾,上书“太宰读书处”。这说的是潘潢,其人乃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先后在户部、吏部出任尚书,又担任过南京工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他便是所谓的“六部四尚书”。


溪流蜿蜒,随之而来的就是村落也跟着曲折而建,当地村民都是伴溪建房,两岸皆有人家。正是因为两岸都有住宅,于是跨溪而过的桥就成了村民的必需品。其实不用非要去数一数那三十六座半的桥,如今的桥数早就超过这个数值了。哪怕就是自家门前一块简易木板搭成的越溪之物,它不也是一座桥了吗?山区里的人家紧着溪流而生,是先人的智慧。大桥、小桥,拱桥、平桥,廊桥、光板桥,且不论是否真的都是官员们修建的,单是在这样一条水街走走看看,你也能感受到徽州人的审美。


越走越觉着,坑头这个村是真大。沿着横溪的水街是村子的主干道,可随着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继续后延建房。若是要把村子角角落落都走到,恐怕一日的时间都得花在坑头了。村子里桥多,古宅也多,而牌坊仅有一处,那是一座门坊,坊主是明代兵部左侍郎潘珍。门为八字,坊上字迹全无,很难寻到文字信息。不过我觉着,如果潘珍牌坊是门坊的话,那么村内的潘连盛宅应当也是门坊,只是可惜潘连盛何许人也,无从考究。亦或者,连盛者宅子当下主人,而非门坊旌表之人。


看坑头村内的布局和设施,近些年应该谋划过成为乡村旅游点。我的一趟婺源之行,匆忙间只走了察关、虹关、坑头三个村子,这当中察关其实是相对较小的村落,却是三者中外来游客最多的地方。何故如此?因为察关有特色,大多数去察关的人都是冲着那水口去的。而坑头这般村子,在我的眼中绝对是徽州地区保存较好,又很有文化价值的村庄。可在一般游客的心目中,坑头还是欠缺了真正吸引人的亮点。三十六座半的桥,这个用来打造景点,还是有些弱了。不过,恰恰是因为它试图打造景点,而又没有真正成为圈地收门票的景区,所以既有了基础设置的建设,又不收取门票,更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倒真成了可以去逛逛的好去处。


“离开桃溪水,不是坑头酒”,这句民间俗语说的是坑头的特产——水酒,所谓的水酒其实就是米酒。坑头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若你正好赶上做酒的时候到坑头去,想必深吸一口气,都能出门被查出酒驾的吧。婺源人有养冷水鱼的习惯,桃溪正是养鱼的好水域,一口坑头酒、一箸桃溪鱼,坐在堂前八仙桌上享受这等佳肴,人生何等乐哉。也难怪当地有云:坑头水酒桃溪鱼,官宦餐席不能离。卖酒给我们的的一对老夫妻,基本不怎么会说普通话,也没有推销。我们摸进家门欲买酒,老爷子不着急卖,非要舀上一大碗,让我们都尝上一尝,打酒时候也是没有丝毫作伪。


17座牌坊、13处庵堂、3座经馆、88口冷水鱼塘、88墩旗杆石,这是我写坑头时候才查到的坑头历史上的辉煌。若这些都还在,再加上36座半的石桥。那坑头与西递、宏村、唐模、棠悦,这些名声在外的徽州古村落相比拟,也是不遑多让的。在替坑头可惜的同时,我又无比羡慕坑头能保存住当下的模样,毕竟太多的徽州村落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了……



徽州司马狂
故纸堆里觅徽州,古村门前说黄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