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190】凤岐:从上坝到凤岐,村名一下变得很有意境

体娱   2024-08-28 08:18   浙江  

【行走徽州190】凤岐:从上坝到凤岐,村名一下变得很有意境

司马狂/

凤岐是一个隐逸在大山里的村庄,行政关系上隶属昌溪乡的双源村。若非正夫兄调任昌溪乡,我恐怕虽然姑妈家是昌溪的,却很难有机会踏足凤岐。双源一隅,虽因邵政兄的缘故前后去过几趟,凤岐却纯粹是有了正夫兄的推荐才知晓的。乍闻村名,便觉着此间当为文化底蕴深厚之处。检索《歙县志》,也确实找不到与其重名的村庄,仅是凤岐两个字,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现在去凤岐,车子能直接开到村口,虽然路途中弯弯绕绕颇为考验车技,可毕竟不再全靠两条腿走路,已然是幸事。村口能停车,周遭环境也整治过,连地面都很明显有专人清扫,这就是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沿着修整过的石板路往村子里行去,路里有石磅,磅上有房舍,靠路那边的外墙皮逐渐脱落,另一边墙皮完整,上面赫然写着红色标语“尊师重教”。哦,原来这里就是当年的凤岐学校,校舍慢慢坍塌,读书的凤岐儿郎早就不在了,校门生了锈,铁锁挂着,似乎是想尽力把当年的朗朗书声留在里面……主动请缨坚守凤岐教学点的黄山好人方筱马老师,竟然成了有限的我能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凤岐村资料。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试图搞清楚凤岐这村名的来历。根据《歙县地名录》的记载,凤岐又名上坝,雅化成凤岐,意思是村子位处凤凰栖息的灵山宝地。这种说法采用的是风水堪舆之说,我不懂风水,也看不出来究竟哪里是凤凰窝。又有一种说法是,建村之初先民得闻凤凰鸣叫,是为凤岐。并有佐证,凤岐附近另有凤山。此说法有个最大的漏洞是,隔壁的村子其实叫凤翔山,其本名风车山,是因为山形状若扬谷所用的风车,所以叫风车山,后来雅化成凤翔山。既然凤山其实是风车山,那凤岐的凤凰鸣叫又从何而来呢?


细究凤岐二字,很明显是凤鸣岐山的略写。凤鸣岐山说的是西周将兴之前,陕西岐山上有凤凰整夜鸣叫,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祥瑞了吧。那僻处深山里的凤岐又和凤鸣岐山有什么关联呢?我个人的揣测是,这应当是凤岐吴姓先人中有博览群书的读书人,需知道吴姓其实追本溯源和西周王室本属一家。泰伯、仲雍为了姬昌能够顺利继承大统,两人避至江南,这才有了吴国,也才有了吴姓。凤鸣岐山这个典故,何尝不是在向世人说明吴姓的显赫来历呢?


如今的行政村双源,其实指的是上坝源和下坝源两条源,源就是河流。下坝源有下坝村,上坝源自然也就有上坝村,只是上坝之名早就替换成了文雅的凤岐。有意思的是,《歙县地名录》指出这个坝,其实打猎的围场。而淩文馆长在实地走访中得到的解释,则是说坝是一道山梁,梁上为上坝,梁下则为下坝。野猪翻越山梁,被当地百姓称为“野猪过坝”。你看,自上坝改为凤岐,一下子让村子平添了文化气息,也给后人留下更多的遐想。


双源所处的这座山脉,零星散落着很多村庄,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有好些地质灾害点,譬如石际村。凤岐也没逃脱地质灾害点的宿命,不过和石际整个村子彻底搬走不同,凤岐是只搬走了一半。整个凤岐村都是在山坳里的,但又天然分成两个相连的坳,搬走的那个坳里,如今没了房舍,地基之上成了村民的田地。唯有当年垒起来的石磅地基能让人感知到过去曾有过房屋,若你怀疑那地基是人造梯田,就仔细看看,地基间还有一个个空缺,那是山里人的猪栏。我远远瞧见那些地基,心内有些感慨,还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有村民上山回来,很热情的指点我:那里曾经是房屋,如果不搬走,凤岐有多大。我能从他的口中听出对于凤岐过往繁华的留恋,毕竟在上世纪80年代,凤岐也是个拥有120户,543人的偌大村庄啊。


沿着村里的路走了一圈,居然上了凤岐的山岗上,岗上有一整排的树木,很明显是人工载种的。山坳里定了居,岗上自然要植树,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遮挡住飓风的侵扰。到了山岗上,隔壁又有一个坳,隐隐绰绰的有约摸十几二十户人家的样子。那里是另外一个自然村,它叫做“何家坞”,虽然名为何家坞,却没有何姓,以方吴两姓为主。方姓何来?无从考据。吴姓又是不是凤岐分支呢?村里空荡荡的,想找个人打听一下都不可能。倒是山岗那户人家养的小狗,尽了地主之谊,陪着我们把整个何家坞转悠了一圈。


从何家坞折返回来,我们开始往凤岐的腹地走。步入其中,一栋栋砖瓦的徽派老宅,似乎在向我诉说着自己过往的辉煌。我有意放缓脚步,感受着脚下石板路的温度。抚摸着一块块附近石宕里开采来的石头,我试图和那些旧时的工匠交谈一番。既想问问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想通过他们了解一下主家的生平往事。虽然徽州的很多山间村落,能够自己烧窑造砖瓦,也有石宕能够采石,但只要是一个大山里的村庄,能够修建起传统徽派房屋的,那主人定然不是凡夫俗子。不说是非富即贵的人家,那也绝对是殷实富足的,这样的人家又岂能没有值得深度挖掘的故事呢?


炊烟渐渐升起,我闻到了鸡黍的香味,原来是一栋老宅子里飘散出来的。不知道是我的脚步声惊扰的,还是我赞叹饭菜香味吸引的,宅子里的妇人探出身子,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得亏我的方言和凤岐话几乎没区别,妇人也就来了兴致,出门来给我们介绍起自家房子的砖雕来。那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故事,虽然妇人也是道听途说的,却也足以让我兴致盎然。听过砖雕故事,我探着身子往里张望,妇人热情招呼我进屋。到屋内,那木雕也是完好无损的,这样一栋乍看之下很是普通的房子,当年鼎建的时候,花销也是不菲啊。


写凤岐的时候,我在地方文献里找不到任何它的蛛丝马迹。可我就是不死心,我总觉着这样一个村庄,它怎么可能会不出人才?它又怎么可能就此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呢?可遗憾的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的走出凤岐的精英们,都很难准确告知凤岐的人文历史典故。于是,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我壮着胆子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它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知晓凤岐,也期待着有更多的人能够帮助我完善凤岐的人文历史内容。



徽州司马狂
故纸堆里觅徽州,古村门前说黄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