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放逐

职场   2022-05-21 17:29  




1


不知道,各位读书时,是否有与我类似的感受:沉湎于某些情节和场景,然后思绪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身旁的喧嚣渐渐隐去。


书仿佛是可以安心翻滚于其上的草地,亦如同点下了暂停键的世界,你自己可以于书中文字、场景、人物的身边走过:眼前演绎着一幕幕精彩,而你的存在,书中之人却浑然不觉。


当这种状态被倏然打破,你会久久回不过神,看着现实的周遭恍惚。比真实更真实:灵魂和思绪,在刚刚的过去的时间内,从具象中放逐。


2


放逐的过程中,你感受不到自身,你的实体感官变得迟钝和麻木了。你走进书中成为了演员:像是电影的旁白,抑或是比赛的评论员。某些时候,你急忙着想加进去点评几句,感叹几声,但突然发现于事无补。于是只能是掩卷叹息。这人怎么会这样?


3


单纯的阅读是远离方法论的,单刀直入。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好处是你的所有愉悦全部来自感官的本能。看做饭的书,馋;看到美好的爱情,想哭;看到悲伤的结局,想哭;看到好玩的笑话,笑了;看到好看的照片,不禁心向往之。你并不会去思考作者创作的动机背后是否掩盖着什么不可告诉你的阴谋,也不去认真计较某个字和词到底该不该用,那段话说得恰不恰当。什么都没有,一头撞进去,刮彩票。


这的确是一种快乐。而这种快乐也被琢磨和研究,成了很多写手开发产品时遵循的内在规律。就好比到目前,你并没有从我的这篇文章里“读”出什么感官上的愉悦。


4


感官的愉悦重要,但略带些许思考和质疑的阅读也不可或缺。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太多被我们自己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却少了有人去问一声“为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是四大名著,可为什么这四本书就会是四大名著呢?我们都知道从小就说,多读名著, 可为什么要多读名著呢?我们都知道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其实并不一定是这四本名著,可为什么就这四本被列为四大呢?四大这个“大”字背后,到底大在哪儿呢?是否从前,有的书曾在四大里待过,后来被驱逐了呢?那么选择四大的标准,在古往今来有何改变吗?如果说昔日提出四大名著的时代,阅读这些书有彼时彼刻的“当代意义”,那么对于此时此刻的我们来说,当代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有一堆问题。


换作读史书。问题便会更多。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资治通鉴》里,刘邦归来,听说吕后干掉了韩信,反映是且喜且怜。看到这,我愣了一下。想着如果我能看到此时的刘邦,那么这人脸上应该是一幅什么的表情?


先开心后遗憾。那这个人会怎么开心,开怀大笑?想必不会,毕竟吕后先斩后奏,明显有僭越的嫌疑,作为一国之君,即便是两口子商量事儿,也得有点态度——不然刘邦的人说动就被动,这也说不过去。所以这个喜,估计不是那么明显。很有可能是心里开心。


那么这个怜呢?藏在心里还是表现出来?也许史官就旁边看着呢,君举必书啊,万一宫内还有其他元老的眼线呢,这也说不定啊。如果刘邦不表态,那么之后被吕后戕害的可不止韩信一个,如果刘邦过分表态,支持吕后的决定,那么估计这风声传出去,难免会激起更大的造反隐患:那么如果适当的感叹一句,表达爱惜人才之心,则恰好打造了仁慈的人设,同时也把锅结实地盖在了韩信头上——你看,我没想这样对你,可是你却……


无论是吕后接收到的消息,还是史官记录下的言论,亦或是从宫中传出的风声。应该都错不了。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喜是刘邦内心的思考,那么史官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所以结论只能有两个,第一种,刘邦喜得很明显,不是内心里,而是外在,史官亲眼看到了;另一种,就是史官强行给刘邦写一笔,去塑造史官个人心中刘邦的人物形象。


话说到这,我也糊涂了,你觉得该是哪一种呢?一种描写里,刘邦是小人,另一种解释中,刘邦也许无辜。


几乎每天睡前,脑海里都是这种“问题其实不大,但颇为纠结”的思考,所以梦里往往睡不好。倒不是因为我穿越了一次,而是,睡前实在不适合思考问题,而是该酝酿困意。


5


回头想想,生活当中,我们能遇到的“自我放逐”的时机并不多。那种被后来一些心理学家称作“心流时刻”的分分秒秒,让我们不再感叹岁月蹉跎。正是因为我们放逐的时间太少,专注的时间缺乏,才会让许多日子自觉过得没有价值。


所以,无论是单刀直入的阅读,还是钻进书里的思考,只要能让自己告别一会儿外面电锯切割建材的声音,便总是好的。


给自己留点地方吧,诸位,在那里,你可以坐在山坡上,看自己自由地打滚。



LIGHTEN | 来谭

2014-2022

来谭
来自青年,百家之盐